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在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沼泽地里,生活着一种很有意思的小动物。这种小动物有腮、有鳍、有鳞,在生物学上是地地道道的鱼。它们身体长形,前部略呈圆柱状,后部侧扁,头大尾小,突出的两只眼睛住于头顶,就像老爷车上的前灯,腹鳍粗短,左右合成吸盘状。

  • 标签: 氧气 澳大利亚 小动物 沼泽地 生物学
  • 简介: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邓小平“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从1927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算起,邓小平的领导生涯持续半个多世纪,跨越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

  • 标签: 领导者素质 邓小平论 1927年 社会时代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
  • 简介:"为什么存在存在而无反倒不存在?"这一形而上学的首要问题直接针对和回应的是"根据律"问题。海德格尔提出此问题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作为存在的无"的问题,而对于无的经验只能通过作为现身情态的畏和"深度无聊"来进行。通过对无的两种经验方式的对比阐释,以及无如何向存在的过渡问题的揭示,最终回到了如何占有无的问题。正是在这种占有中,暗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契机。

  • 标签: 存在 根据 深度无聊
  • 简介:旨在探究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面对网络相关刺激与网络无关刺激的ERP成分差异。利用词汇和图片材料,招募网络成瘾以及非成瘾各30名参加了N—back(N=2)工作记忆任务的ERP实验,同时记录行为数据及EEG,离线处理数据。结果发现:(1)在视觉工作记忆任务中,与网络无关图片相比,两组被试对网络相关图片的反应时显著更长,正确率也显著更低,而在言语工作记忆中无此显著差异;(2)非成瘾面对网络相关图片产生的N2波幅显著高于网络无关图片,网络成瘾对网络相关图片产生的P3波幅显著高于网络无关图片。两组差异表明网络成瘾在言语工作记忆和视觉工作记忆上对网络相关刺激的早期加工存在差异,网络成瘾对网络相关图片的视觉工作记忆水平较低。

  • 标签: 网络成瘾 工作记忆 事件相关电位 N-BACK
  • 简介:竞争受害心理是指在群际冲突中群体双方都认为自身才是最大的、真正的受害。在医患冲突情境中,医患双方努力建构自身成为真正受害的心态得以彰显,双方聚焦各自受到的不同伤害内容、体验和事件,致力于建构最大受害的身份。医生和患者各自建构起来的最大受害身份具有一定的心理动因和社会功能。对患者而言,弱者心态可以博得他人同情、争取补偿等;对医生而言,受害身份可以规避或减轻其责任、维护职业自尊等。医患双方的竞争受害心理阻碍了医患冲突的和解。降低双方的受害竞争水平需要加强医生和患者在生命意识层面上的群体认同,增加彼此之间更频繁、更深入、更积极的群际接触。

  • 标签: 受害者心理 医患关系 医患冲突 群际接触
  • 简介: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和虚无的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的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和"积极的虚无主义"。"自由精神"的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的虚无主义"的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的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和积极的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尼采 敌基督者 反自然 虚无主义 颓废
  • 简介:智能手机成瘾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注意执行控制功能,以往研究结果在该影响是否取决于实验刺激与成瘾物的相关性上存在不一致,研究关注心智游移在其中的作用。采取《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筛选被试90人分为成瘾组和非成瘾组。实验一采用反应的持续注意任务考察不同水平智能手机成瘾的心智游移特点,采用《白日梦量表》辅助研究,结果发现智能手机成瘾被试量表得分显著更高,在实验中更多地评估任务表现,且其心智游移与偶然性的任务疏忽、一般性任务疏忽以及反应分离状态有关。实验二采用AX版本的持续操作任务探究智能手机成瘾的注意执行控制功能中心智游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高频心智游移的智能手机成瘾比低频心智游移的智能手机成瘾维持目标更困难。研究对于理解智能手机成瘾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智能手机成瘾 执行控制 心智游移 任务无关想法
  • 简介:马克思在一种特殊情境下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有学者把它过度解读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切割一一“马克思不为马克思主义背书”。这句话实际是马克思对不能正确对待他的思想的方式的否定,而不是对他的马克思主义身份的否定。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一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形成马克思主义身份认同规律性现象。这一现象构成科学马克思主义史观的经验基础,启发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也丰富了我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身份认同 经验基础 主体意识自觉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培养、怎样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战略意义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事关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梦想的实现,也事关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基本内涵上,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在培养路径上?要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坚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标签: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战略意义 基本内涵 培养路径
  • 简介:同一个黑格尔,在不同学者眼中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形象——保守的国家主义分子和融合古代共同体主义与近代自由主义的调和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后一种形象已成为当前学界争议的焦点,而市民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则是探讨这一难题的较好切入点.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一方面赞同导致贫困的劳动所有权所体现的个体原则,另一方面又支持市民社会对贫困的救济所体现出的共同体原则,由此引发了一桩公案——市民社会是否解决了贫困问题?对早期和晚期两种不同解决方案的回顾,表明重建于中世纪行会基础上的同业公会,被黑格尔视为一种既不同于置贫困问题于不顾的个体自由主义,也不同于实施普遍救济的国家福利主义的理论构想.

  • 标签: 贫困 个体原则 共同体原则 警察 同业公会
  • 简介: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的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的基础上的,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是对他的肯定。他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的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的他的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的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的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的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的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的主体。在当代,最重要的不是对主体的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主体 解构 他者 困境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