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本体、境界与现实型态三个方面诠释“生活修行”的涵义:一、“生活修行”的本体在于“般若法性”,是理悟与实践并重;二、其境界是“平常心是道”,提倡在生活中要有真实的体悟,培养去执、自由、宁静、灵性之心;三、“生活修行”只关涉修道个体,与寺院等组织无关,寺院的制度性生活必须是出世、批判世俗意义的生活,必须强调只有出家、禁欲主义的生活才是修行.

  • 标签: 生活即修行 性在作用 平常心是道 制度性生活
  • 简介:佛思想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到马祖时期,一方面沿袭了佛原有的心地法门的思想,一方面又有新的发挥,将之与“平常心是道”的结合起来,提出“万法皆为心之妙用”的思想,使佛的见地贯穿于日常修行中,于用中见体,并成为洪洲宗门下独特的宗旨与接引方式。

  • 标签: 马祖 重要思想 平常心
  • 简介:目前,一种附带有卡通画片的“干脆面”在深圳市场上十分抢手。“干脆面”由广州厂家生产,1元一袋,无需泡水,压碎后调料一拌即可食用,且包装里带有恐龙、足球明星、水浒108将等卡通画片。其中,108将一个人很难凑全,于是不少小朋友一起购买拼凑,因为吃得过瘾,玩得开心,使小朋友们欢喜至极,欲罢不能。另外,你稍加留意,便可发现,今年,尤其是春节前后,南方北方红色大行其道。北京市场上各种品牌的红色内衣竞相亮相登场,十分走俏,仿佛给寒冷的冬天加了一把火。而在广州、深圳则红褂、红裤、红帽、红围巾,甚至裙子鞋子和手袋也都一片红,劲刮“红色风暴”,个别商场衣饰柜台销量甚至翻了十倍!缘由何在,很简单,今年正值千禧,恰逢龙年,中国人历来讲究喜庆,而红色象征大吉大利,本命年的人更图个喜庆吉利,时来运转,因而红色火爆深受青睐。《红楼梦》中有一名言,“人情练达文章”。意思是说熟谙了人情世故也就能写出文章。其实经商和为文一样,做的也是“人”的文章。人们在想什么,生活中需要什么,对什么最钟爱、最感兴趣,就去经营什么,叫做供其所需,投其所好,商品自然好销。“干脆面”和卡通片搭挡,正中孩子们好吃好玩的心理,大受欢迎,因而销售显得。“干干脆脆...

  • 标签: 人情练达 练达市场
  • 简介:去大西北,受到很多从未谋面的友人的热情接待。回来,就将怎么表示一下谢意当桩事情挂在了心上。中秋无疑是一个良机。早早地选购好当地优质月饼,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出其不意地邮向远方。

  • 标签: 大西北 中秋节 月饼 礼物 人情
  • 简介:内容提要:佛和非心非佛思想是马祖禅法中的两个重要命题,本论文依据禅语经典,在前辈先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几种关系,而其中特剐指出了它们之间存在的的禅境的四种层次关系。并以此四种关系来分析一些禅宗公案,为解读禅语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 标签: 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入处 出处 用处
  • 简介: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福、享福,长命百岁。但很少人去探究福的来处。换句话说,有人所想的就是最好不费力气而能得到一切,不需本钱,不择手段,而能赚到大钱。

  • 标签: 包容心 “福” 人格修养 因缘思想
  • 简介:甲: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讲“烦恼菩提”,这就是说,世间的烦恼也就是觉性,吃饭、睡觉都是修行。是不是这样呢?

  • 标签: 烦恼 菩提 《坛经》 六祖惠能 修行
  • 简介: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青年毛泽东从认识论出发提出'我宇宙'的论断。在他看来,'我'与宇宙具有一体性、全息性、系统性;'自我'是世间万物的至尊者,是一切价值之原;'贵我'是贵我之精神,贵精神之'大我';自我精神是拯救民族血脉的自觉意识。青年毛泽东的'我宇宙'思想,与现代科学密切相关。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我即宇宙” “贵我”精神
  • 简介: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 标签: 逍遥 唐代 道教山水悟道诗
  • 简介:“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此岸沉沦,彼岸解脱。以心而论,“有挂碍之心”即是此岸,“无挂碍之心”即是彼岸。佛法超越于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为了修行了生脱死,必须去掉分别之心;但是,为了生存发展、进行劳动实践,叉必须运用分别之心,这就构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悖论。如何恰当地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就需要佛法的般若妙智。为了在人间弘扬光大佛法,使佛教所主张并孜孜以求的无挂碍心、大清净心、大智慧心、大慈悲心深入人心,就成了佛教信众神圣的历史使命。

  • 标签: 佛法 佛经 佛心 无挂碍心
  • 简介:僧肇大师(公元384~414)乃什公得意门生,为使人们彻底明了般若之空义而造《不真空论》来阐发本怀,由此学人对般若空义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而奠定了空宗于东土成立的基础;同时僧肇大师因其《不真空论》而被称为“东土解空第一”。可见本论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僧肇大师 《不真空论》 佛教 佛理
  • 简介:僧肇大师(公元384~414)乃什公得意门生,为使人们彻底明了般若之空义而造《不真空论》来阐发本怀,由此学人对般若空义有了实质性的认识,从而奠定了空宗于东土成立的基础;同时僧肇大师因其《不真空论》而被称为“东土解空第一”。可见本论的意义所在。

  • 标签: 僧肇大师 佛法 佛理 佛学思想
  • 简介:道德生活是人们通过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利益,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身幸福的过程.它具有自为性、精神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道德生活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现实生活.道德生活的实现既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更有赖于其内在要素,而连接外在条件与内在要素的桥梁和中介则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 标签: 道德生活 精神生活 道德教育
  • 简介:以《现代佛学》命名的系列文章[载于《广东佛教》1998(2)-2000(6)]的真实旨意,是妄想以《现代佛学》取代佛陀创立的传统佛法,进而毁我佛教。文章中歪理邪见层出不穷,谤佛谤法触目惊心。《现代佛学》假冒佛法,毒汁四溅,是佛教界绝无仅有的歪理邪说。《现代佛学》的作者周泉缨(署名凡樱、常樱)狂心不歇,在其文章于佛学刊物上发表期间,又上网扩散到全世界,贻识众生,流毒甚广。

  • 标签: 佛学 现代 菩提 歪理邪说 佛教 文章
  • 简介:元代巴蜀易学学者王申子,其思想具有折中调和、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儒道融通、朱陆合流的学术趋势。他一方面认同即物穷理,另一方面提出“觉复”的观点,主张一念发动当下返善,强调“发明本心”,具有较强的心学意味。王申子还提出“几学”来解释“觉复”,在“几学”视野下可见从《易传》到程朱再到王阳明的知行观之间存在较为明晰的逻辑线索。在“几学”背景之下,王申子提出“本无”的本体论和“诚敬”的工夫论。可以看出宋元儒家吸纳佛道来完善自身话语系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向先秦儒学复归的努力。

  • 标签: 王申子“觉即复” “几学” 知行合一 诚敬
  • 简介:传统医德描述语词在历史流变中获得评价功能,"表述"与"施为"的双重语用结构使其"叙事评价"语用文化获得逻辑合理性。医德描述语词语用文化的日常经验视界展露为意蕴隐喻化、语态逆时化和语词标准化三个语用原则。

  • 标签: 医德描述语词 语用文化 逻辑合理性 经验视界
  • 简介:南无阿弥陀佛人人都能念,而六字洪名的体相妙用,唯佛与佛方能究尽。莲祖素心慧目,探赜索隐,弘阐弥陀名号的威神妙德。赞云:“越三祗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一念者,即能念阿弥陀佛之一念。通途修道,备经多劫,远之又远,而今不越一念,疾超生死。片言者,所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自凡夫望诸圣,隔之又隔,而今不出片言,往生净土,直登阿髀跋致(不退转),与观音势至诸大菩萨把手同行。一念顿超,片言证,神力妙用,何可思议。吾人信愿持名,冥契弥陀名号之义趣,如实修行,便可臻达感应道交之境域,成办世出世间的利益。兹谨依莲祖之意绪,标举三点。一光寿交融,名号实相。二通玄秘诀,径中径又径。三至诚感通,妙应难思议。分述如下。

  • 标签: 阿弥陀佛 净土 实相 观音 菩萨 修行
  • 简介: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以人的生活为基础而展开的,教育本身构成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教育话题。虽然我们不可能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当作教育过程来处理,但“教育作为生活的过程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刘铁芳,《走向生活教育哲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页)我们必须把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来关注。“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页)。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化 学生 教育哲学
  • 简介: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分别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为目标,二者在学术传统、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切断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必须同时推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而不是以一者取代另一者。“替代论”的问题在于未能全面把握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与共生关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源于二者理论基础的转向而导致的道德基础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得二者对于德性尤其是对于公民德性的理解产生分歧。解决的路径在于证成二者道德基础的同源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保障。由此,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将在差异中实现共生,共同引导个体以其理性去批判和反思何谓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寻美好生活

  • 标签: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好人 好公民 美好生活
  • 简介: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然而目前高校中的德育处于低效和边缘化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生活。道德源于生活、融于生活,只有与社会生活相匹配的道德教育才是具有实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理念匹配、“教”“学”匹配和知行匹配。渗透式德育、价值澄清德育、体验式德育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匹配的有效路径。

  • 标签: 道德教育 渗透式德育 价值澄清 体验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