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已经成为岩溶地区最大的生态问题。为查清岩溶地区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基础数据,2004年-2005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了岩溶地区土地监测工作。针对岩溶地区地形复杂,地块破碎,单纯依靠遥感技术对于植被覆盖下的地类判别的局限性,本次监刷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方法。监测范围涉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监测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监测区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参与监测的技术人员达3600入,共区划和调查图斑61.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记录5000多万条。主要监测结果如下:

  • 标签: 石漠化土地 岩溶地区 遥感技术 监测工作 地面调查 国家林业局
  • 简介:广西是我国较严重的地区,而田阳县是广西典型县之一。多年来,田阳县党委政府在治理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治理的任务还很艰巨,形势十分紧迫。

  • 标签: 石漠化治理 田阳县 山区生态 治理现状 展望 农民
  • 简介:来宾市是我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石山分布面积较大,程度高,生态脆弱。全市石山面积27.17万公顷,其中不可造林石山24.36万公顷,可造林石山2.81万公顷。针对这一严峻的生态形势,该市从2001年起,上下动员,齐心协力,把治理纳为全市造林绿化工作重要内容,作为再造壮乡秀美山川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目标来抓。采取“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补植、改燃节柴、推广沼气池建设为辅的造、封、管、节”措施,加快石山造林绿化步伐。2001~2005年,全市结合实施林业六大生态工程,完成了治理试点工程人工造林面积3.61万公顷。

  • 标签: 石漠化治理 来宾市 造林绿化工作 可持续发展战略 分布面积 生态脆弱
  • 简介:为研究喀斯特皆伐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的量、变化规律和发生机理,在贵州省普定县设置喀斯特皆伐样地,采用测钎法(均匀布点)径流场法2种方法,对该样地恢复过程中土壤侵蚀进行持续的监测,对比2种监测方法的结果及以确定其适用性。结果显示:在皆伐后的4年半恢复过程中,测钎法结果显示总体呈侵蚀趋势,累积侵蚀深度达1.46cm(折合侵蚀模数为2066.7t/(km2·a));自然恢复1年内土壤侵蚀量波动较大,在1年之后则波动减小(除2015年4月(约恢复3年)),3.5年后趋于稳定;径流场法得出的侵蚀模数为0.78t/(km2·a),与测钎法得出的土壤侵蚀结果相差巨大,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喀斯特特殊的地表岩土结构和2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的观测侧重点及性质共同造成的,2种方法观测结果不具有普遍的可比性(如喀斯特特殊地表、地下状况等不可比),测钎法由于能通过原位监测土壤蠕滑及地下漏失而更适用于该地区。此研究对喀斯特皆伐迹地的土壤侵蚀量和变化规律有一些认识,但是对于其影响因素还只限于推测,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确认。

  • 标签: 喀斯特石漠化 皆伐 土壤侵蚀 测钎法 径流场 贵州
  • 简介:云南省是全国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严重影响了云南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后,云南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林业产权改革,结合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对云南省的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云南省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云南省 石漠化 土地 治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根据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点,探讨喀斯特土地的本质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案例,根据研究区不同季节的影像特征,在概念上阐明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和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判断喀斯特化时要考虑地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征;指出研究区的土地为全年植被盖度低于10%的植被贫瘠区灰色覆被,从生态演替的角度把单峰型季节性绿色覆被即草坡划归为潜在土地。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化分类评价方法,能够使所划分的土地具有明确的含义,无疑会更为准确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土地的治理更具有针对性。

  • 标签: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石漠化 后寨河地区
  • 简介: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准则层17项指标组成的简单、实用的岩溶地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金沙县5条小流域(水井湾小流域、小洋溪小流域、楠木溪小流域、伍所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为例,采用2010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阂值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对岩溶地区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5条小流域均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并分析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石漠化 小流域 可持续发展 评价
  • 简介: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 标签: 岩溶 石漠化 水土流失 中国西南
  • 简介:2017年8月25日,全区岩溶地区第三次监测报告通过专家评审。专家认为,监测成果客观反映了广西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科学分析了动态变化原因,总结了治理成效和经验,提出了防治建议,可为自治区制定治理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石漠化土地 专家评审 监测报告 动态变化 石漠化治理 岩溶地区
  • 简介:为科学评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地区的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云南沾益地区官麦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和经果林等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小区土壤改良和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坡耕地产流量最多,水保林产流量最少。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蚀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荒山草地、坡耕地、梯地、经果林和水保林,其土壤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的65.00%、56.13%、52.43%、50.35%和46.03%;2)水保林、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可有效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孔隙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3)治理后坡耕地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最高,经果林和水保林次之,荒山草地的全氮质量分数最低,坡耕地、经果林、水保林和梯地土壤全氮量分别较荒山草地高90.63%、74.48%、26.56%和22.4%,全磷质量分数分别较荒山草地高123.64%、96.36%、67.27%和16.64%。综合分析表明:水保林、坡耕地+巨菌草、坡改梯耕地、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水保林效果最好,经果林、梯地和坡耕地次之。该研究为解决西南地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标签: 石漠化 径流量 土壤侵蚀量 土壤结构 土壤肥力
  • 简介: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开始的同时,其监测工作也同时展开。贵州省发改委组织协调水利、林业、农业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将监测工作开展起来,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有序的监测组织实施及监测成果的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保障监测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保持 监测 贵州
  • 简介:远看绿树葱茏,近看怪石嶙岣,昔日一到夏季温度高50摄氏度的火焰山,今日成为乘凉避暑的花果山。5月18日,隆回县林业局对该县今年453公顷石山造林进行检查验收。据统计,该县共完成综合治理17333公顷,栽植柏木9000万株,让一座座石山沉入林海,构成一幅绵延100公里的石山无处不绿,岩岭无处不青的美最。土地又称为“土地癌症”,一到夏季,这些地带温度高达50摄氏度以上,地瘦草枯,一片荒凉,绝大多数没有人去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岩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 标签: 石漠化治理 花果山 火焰山 隆回县 土地石漠化 石山造林
  • 简介:是喀斯特石山地区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贵州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在3S平台上获取了研究区喀斯特图,分析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区总面积313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空间分布上,严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东、北部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呈零星分布。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扩张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面积减少,强度有朝着轻度转移的趋势,等级程度降低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有一定的相关性,标志着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 标签: 石漠化 治理成效 贵州
  • 简介:是我国西南地区首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以典型地区陆良县板桥镇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区现状,分析了其成因,并从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流失 现状 成因 治理措施
  • 简介:本文分析了贵州中部岩溶地区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提出了强度(含极强度)地区应该通过自然植被恢复与生态保护建设的防治模式,主要以造林和封育为主。中度地区应该通过综合治理的途径,以蓄水、保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工程、管理措施组装配套,探索出一条有效治理的路子。轻度地区应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大力种草,发展草地畜牧业,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潜在地区采取预防、治理并重的生态战略。

  • 标签: 石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防治对策 治理模式
  • 简介:根据贵州省印江县昔圃村的社会经济条件、化成因、土地利用现状、现状及其特点,采取"局部坡改梯"、"取土覆盖"办法,"路、沟、池"配套及先进的营林技术措施,在昔圃村的荒山荒地上进行桃林培育治理试验。结果表明,目前桃林长势良好,经济效益好,第2年开始结果,经预测,第4年收回全部成本,盛产期每年纯收入1337016元,可为其他地区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 标签: 石漠化 桃林培育 技术措施 效益
  • 简介:岩溶是广西脆弱生态恢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1988、1998和2008年3个时相的TM/ETM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综合碳酸盐空间分布图、状况实地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基于3S技术,构建岩溶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研究广西平果县岩溶区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岩溶遥感监测和分级评价模型能够反映平果县状况,基本符合实地调查结果;2)平果县岩溶主要分布在该县西南部和中部,1988-2008年,平果县总体程度经历了稍加重然后逐渐变轻的变化趋势,呈现动态、缓慢、反复、可治理等特点.建议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改善的治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岩溶治理和区域生态建设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石漠化 TM/ETM 3S技术 分布特征 演变规律
  • 简介:我国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过程中,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为其实施提供了主要经费来源,区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发挥了很好的科技支撑作用,同时,民间企业以一种新的力量逐步参与,解决了配置资金不足的问题。

  • 标签: 水土保持植物 资源配置 开发 特点 石漠化区
  • 简介:我国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以小流域生态型植物资源配置为重点,近年来涌现了开展区域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的新亮点。多年来,这一区域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过程中,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主要经费来源,区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发挥了很好的科技支撑作用,同时,民间企业以一种新的力量逐步参与,解决了配置资金不足的缺憾。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出发,建议这一区域编制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总体规划、加大这科技支撑力度、建立区域示范龙头企业,以拉动我国重点石区水土保持植物资源配置步伐。

  • 标签: 水土保持植物 资源配置 开发 建议 石漠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