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蚕儿因只有以桑作为饲料,才能生长发育。然而除热带外,由于落叶冬季而无法饲育;再者也有由于霜冻不能养蚕的情况。因此,从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出发,用桑以外物质的养蚕试验,很早就在尝试。可是,除1960年在蚕丝试验场成功地进行了全龄人工饲料育之外,尚未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这种人工饲料尽管其后饲料成分得到改善已实用于小蚕共育,但由于现在一般使用的人工饲料成本比桑叶高,所以大部分只能饲育到2龄。为打破这种现状,最近蚕丝昆虫研究所用畜用饲料素材等作为原料开发出了低成本人工饲料,

  • 标签: 蚕品种 人工饲料 小蚕共育 蚕儿 广食性 早秋蚕期
  • 简介:研究了增稠剂添加量、甘油添加量和工艺条件对白菜纸性能的影响,通过优化试验,确定白菜纸的最佳配方和工艺。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玉米变性淀粉、明胶、CMC和甘油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2%,3.0%,0.4%,0.4%,2%。最佳工艺参数为:干燥温度60℃,时间6h。以抗拉强度高为优选原则,得到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为:CMC添加量为0.4%,玉米变性淀粉添加量为1%,明胶添加量为0.2%,海藻酸钠添加量为1.6%。在此条件下,白菜纸的抗拉强度为5.98MPa。

  • 标签: 蔬菜纸 增稠剂 抗拉强度
  • 简介:为了打破近年我国蚕丝业的危机状况,确立国际先进水平的养蚕技术体系,需要蚕业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各试验研究机构,进行了很多实用化试验。在蚕育种方面,则要求育成能够适应低成本养蚕,实用性优良的广食性蚕品种。作为广食性蚕品种,最初育成的“朝雾”和第二号品种“新朝雾”,为开创蚕业

  • 标签: 蚕品种 广食性 摄食性 普通品 性状 饲育成绩
  • 简介:阐述多糖类可食性膜的种类和应用现状等,提出了多糖类可食性膜未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可食性膜 多糖类 应用
  • 简介:随着玻璃幕墙的不断增多,各种玻璃上墙后自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自原因和控制自的方法.

  • 标签: 幕墙 玻璃 自暴 控制方法
  • 简介:申家店林区植物种类较多,植被保存完好,通过对申家店林区捕食性天敌昆虫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试验中采集和观察到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共7目14科41种385只;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较多,个别种类数量大;不同样地捕食性天敌昆虫分布差异较大,且具有区域性。本调查研究可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捕食性天敌昆虫多样性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捕食性天敌昆虫 资源 调查
  • 简介:为了解决家蚕中系原蚕对人工饲料极不适应问题,提高现行主推蚕品种中系原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苏州大学和大丰蚕种场联合协作,以家蚕品种菁松A系和菁松B系为选育素材,采用系统育种法和高选择压技术,经6个世代的系统选拔,显著提高了各品系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2016年春季大丰区蚕种场对该选育系杂交原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小规模繁育试验,结果表明:选拔系的饲料适应性显著好于对照,为提高现行推广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的选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 标签: 家蚕 人工饲料 菁松原蚕 繁育
  • 简介: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胞体积小,分散于整个消化道中,肠绒毛极发达;鲢比肠长8.49,环行肌极发达,粘液细胞集中于消化道前段,肠绒毛由前至后逐渐呈短粗状;鳙比肠长4.58,环行肌极为发达,粘液细胞数量多且均匀地分布于消化道前、中段,肠绒毛较为稀疏短粗,粘液细胞较少。这四种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各自食性密切相关。

  • 标签: 草鱼 食性 消化道
  • 简介:目前已完全证明利用草鱼作为水利渠道系统的生物法改良水土是可行的,且效果大,还可从渔业生产方面尚未利用的水域中获得高质鱼品。草鱼能够清除贮水池冷凝器热动力设备中的丛生,清除休闲水稻田中的莠草。为了除掉水稻田里的细杂草,可以养殖草鱼幼鱼。由于草鱼能除去鱼池中的丛生,因而可以显著地提高鱼池的生产效能。

  • 标签: 草鱼 草食性鱼类 鱼池 水稻田 利用 改良
  • 简介:(接上期)斑点叉尾鲴维生素需要量是利用幼鱼在室内最佳状况下测定的。虽然这些需要量数值被认为对更大的鱼也适用,但维生素需要量可能受大小、年龄、生长率、性成熟阶段、疾病、水温、水质等因素的影响,该领域尚需进一步研究。维生素缺乏时,除导致鱼厌食、

  • 标签: 实用饲料 水产动物营养 维生素需要 食性 需要量 性成熟
  • 简介: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的共识。滤食性鱼类通过滤食浮游生物,间接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而发挥碳汇作用。本文描述了一个不投饵的淡水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探讨了滤食性鱼类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碳汇作用,依据2009年全国水产养殖相关统计数据,估算了全国滤食性鱼类养殖的年碳汇量,为淡水渔业的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推进现代化渔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 标签: 碳汇 低碳经济 滤食性鱼类 淡水渔业
  • 简介: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沿岸地区,在我国台湾、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已开始大量养殖。同属另一个种的宽花鲈L.Latus尚未进行人工养殖。

  • 标签: 鲈类 食性驯化 营养饲料 花鲈 石斑鱼 鳜鱼
  • 简介:池塘饲养的湖白鲑,其幼鱼的体长与日龄呈直线相关,体重与日龄,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相关.此外,还对湖白鲑幼鱼做了食性的分析:湖白鲑幼鱼阶段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

  • 标签: 湖白鲑 幼鱼 生长 食性 池塘养殖
  • 简介:为建立马丁香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本研究以马丁香基因组DNA为模板,首先通过单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各影响因子比较适宜的浓度范围,再利用正交试验,对马丁香ISSR-PCR反应有影响的模板DNA、dNTPs、Mg2+、TaqDNA聚合酶和引物浓度等5种因素4个水平进行了优化试验。马丁香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最终确定为:在25μL的反应体系中,DNA模板是40ng,Mg2+浓度为2.0mmol/L,引物浓度为0.4μmol/L,TaqDNA聚合酶用量为1.5U,dNTPs浓度为0.2mmol/L。利用该体系从6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10条引物。这一体系的建立及多态性引物的筛选为以后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马丁香的有关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暴马丁香 ISSR-PCR 单因子试验 正交设计 引物筛选
  • 简介:应用中医学药性理论分析茶叶的食性,阐述利用茶叶食性进行养生的意义。

  • 标签: 茶叶 食性 养生 保健 茶疗
  • 简介:一、导言由于杂交草鱼(clenopharyngodonidella×Aristichlhysnobilis)性不育,在美国目前已确定用它替代草鱼作为生物控制沉水植物。因为远缘杂交,所以杂交草鱼没有显示出杂种优势。因此,从鱼苗到鱼种阶段生长速率缓慢,很难培育到放养规格(300毫米)。

  • 标签: 草鱼 远缘杂交 增氧 池塘 生长影响 杂种优势
  • 简介:分析了松花江哈尔滨段宾县石场和鸟河乡两个采样点水域野生花(Hemibarbusmacul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parva)、条纹似白鮈(Paraleucogobiostrigatus)等三种鮈亚科鱼类消化道食物的组成,研究了这三种鱼类在河流生境下食性类型、营养级,探讨其在特定生态系统中饵料基础及鱼类间食物关系。结果表明,花属杂食性,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底栖生物、浮游植物,营养级为3.86;麦穗鱼为杂食性,其食物组成为小鱼、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营养级为3.07级。条纹似白鮈属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水生昆虫,营养级为2.53。

  • 标签: 花? 麦穗鱼 条纹似白鮈 食性 营养级 松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