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创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直径≤8 mm)胆总管结石患者230例,治疗方法包括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同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ERCP+二期LC、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势及疗效。结果ERCP+同步LC 69例(69/70)取石成功,ERCP+二期LC 118例(118/120)胆管取石成功,LTCBDE 38例(38/40)取石成功。不同治疗方法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最短(F=243.22,P=0.000)、平均住院费用最少(F=300.40,P=0.000)及并发症发生率最少(10.00%, P<0.05)。结论创治疗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适应证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LTCBDE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腹腔镜
  • 简介:摘要驱动基因阳性的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发病率更高,其治疗得益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驱动基因阴性的NSCLC脑转移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是重要选择。但NSCLC脑转移驱动基因和免疫环境具有异质性,因此液体活检在这方面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价值凸显。本文旨在回顾NSCLC脑转移驱动基因及免疫环境研究进展,以及液体活检在其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肺癌脑转移患者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脑转移,肺肿瘤 驱动基因 免疫微环境 液体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胸腔镜创治疗原发性小细胞肺癌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小细胞肺癌患者 7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3年 1月 -2014年 1月间,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采取传统开胸手术进行治疗的传统组,一组为采取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的实验组,每组各 35例,分析两组患者 1年、 3年以及 5年的生存率。结果 实验组 1年、 3年以及 5年的生存率与传统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采取胸腔镜手术治疗以及传统开胸手术进行治疗原发性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差异不大,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以及清扫淋巴结的数目等因素有关。

  • 标签: 胸腔镜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医疗水平不断提升 , 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 , 而骨外科也开始大量实施技术进行治疗。骨折治疗观念朝着生物学创固定发展 , 关节镜介导的技术发展迅速 , 内镜介导的创脊柱外科治疗技术也发展良好 , 四肢与脊柱的经皮技术明显进步 , 手术模拟系统、计算机辅助手术以及远程机器人遥控手术、远程会诊等技术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为骨科疾病患者的治疗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 成为骨科领域的新星 , 前景无限。国内外关于骨外科应用技术的研究颇多 , 且成果良好

  • 标签: 骨科,微创技术,发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两切口玻璃体切割创剥离增殖膜 治疗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特发性黄斑前膜 病例 22 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 为玻切组,采用两通道 的睫状体平坦部切口, 术中不进行玻璃体切割,直接行黄斑前膜 剥 除。 第二组 为对照组,行 传统的 三 通道的睫状体平坦部切口, 行常规的玻璃体切除术后,再行黄斑前膜 剥 除。两组均采用 23G 创玻璃体手术设备及器械。 两组术前进行最佳矫正视力( BCVA) , 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 , 术后 1 周、 1 、 3 、 6 个月进行上述视功能的评估,从而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功能恢复 及并发症等 情况, 评估改良术式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 为 特发性黄斑前膜 的首选术式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 两组间术后 1 、 3 个月 BCVA 无统计学意义。 6 个月 BCVA 有统计学意义,玻切组优于玻切组。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 6 个月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两切口玻璃体切割创剥离增殖膜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安全有效,治疗后 6 个月玻切组较玻切组可获得更好的矫正视力。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CI/RI)是脑卒中患者血栓再通后常见的临床病理生理现象,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其中线粒体作为"能量站"扮演了关键角色。缺血性脑卒中诱导脑内大量RNA (microRNAs, miRNAs)和长链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的表达改变,提示miRNAs和lncRNAs与缺血性脑卒中复杂的病理过程有关。此外,研究发现相关miRNAs和lncRNAs可通过调节线粒体参与CI/RI的发生、发展过程。文章综述线粒体在CI/RI中的作用,以及miRNAs和lncRNAs调节线粒体参与CI/RI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从miRNAs和lncRNAs水平探讨线粒体调控CI/RI的机制,为CI/RI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 标签: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微RNA 长链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外科领域专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使外科技术问题日益突显,光有外科技术不足以完全避免外科手术的失误。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但作为外科医师的我们,更需要扎实的外科技术,如情景意识、决策能力、沟通与合作、引领导向能力。只有将优秀的外科技术与扎实的外科技术相结合,才能助力外科手术的完美,最大程度地解除患者痛苦,使患者受益。

  • 标签: 外科手术 非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运用改良式创伤性填充技术治疗小儿龋齿,探究安全可靠且可操作性强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格检查时肝功能异常的首要原因。鉴于大多数NAFLD患者为亚临床的单纯性脂肪肝,且缺乏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等药物治疗方法减轻体质量是目前治疗NAFLD及其并发症最重要的措施。现就近年来NAFLD的药物治疗进展作一概述和评价。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饮食 运动 非药物干预
  • 简介:摘要: 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脊柱外科创手术在临床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脊柱外科在进行创手术治疗时,其治疗技术也呈现蓬勃发展和百花齐放的趋势。本文中简单分析了椎间盘镜技术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旨在为我国开展椎间盘创治疗提供帮助与参考。

  • 标签: 椎间盘镜 微创技术 临床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龋齿采用创去腐技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 70例龋齿患者,观察组予以创去腐技术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高速钻牙手术治疗。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数据对比,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疼痛明显减轻,随访复查结果明显改善, P< 0.05;对比二组单牙治疗时间, P> 0.05。结论:龋齿采用创去腐技术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龋齿 微创去腐技术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充填技术对小儿龋齿的临床效果。方法:入组本院科室收治的小儿龋齿患儿共 7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儿给予传统填充技术,观察组采取创伤性充填技术。比较两组治疗中疼痛评分、依从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中疼痛评分 2.21±0.21分低于对照组 5.21±1.21分,依从评分 95.67±1.89分高于对照组相应的指标 86.21±1.67分, 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 P< 0.05。对照组有 5例出血和 1例感染,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结论:创伤性充填技术对小儿龋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轻患儿疼痛和提高患儿依从性,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非创伤性充填技术 小儿龋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性肺结节(NSN)的高分辨CT(HRC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浸润性腺癌(MIA)与浸润性腺癌(IA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结果证实和胸部HRCT表现为NSN的患者187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121例,年龄19~81(54.8±12.2)岁。将所有患者分为MIA组和IAC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性别和年龄,分析NSN患者的HRCT影像学征象,包括结节位置、结节径线、密度、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和周围肺气肿。对NSN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在MIA组和IAC组的分布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筛选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到最佳临界值,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MIA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65例,年龄25~76(50.67±12.03)岁;IAC组患者97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56例,年龄19~81(58.57±11.11)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A组与IAC组在性别、年龄、结节径线、密度、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牵拉征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38;Z=-4.577,P=0.000;Z=-8.467,P=0.000;t=-5.214,P=0.000;χ2=31.547,P=0.000;χ2=27.105,P=0.000;χ2=5.604,P=0.018;χ2=7.316,P=0.007;χ2=5.576,P=0.018;χ2=4.989,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径线和密度是预测NSN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28(95% CI:1.264~1.614,P=0.000)、1.004(95% CI:1.001~1.008,P=0.006)。ROC曲线分析结果:结节径线最佳临界值为10.0 mm,密度最佳临界值为-490 HU,对应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和0.714;结节径线和结节密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75.3%、83.3%、79.1%和56.7%、77.8%、66.8%。结节径线和密度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67,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8.9%、82.5%和80.2%。结论HRCT影像学特征有助于NSN腺癌浸润程度的鉴别诊断,结节径线和密度是预测腺癌浸润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浸润 非实性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技术相较于常规手术方法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效果上的差异。 方法: 抽选患者时间区间为 2017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在该时间段内根据纳入标准在我院创伤骨科患者中筛选 50 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分为创组和常规组,两组各 25 例患者,创组在治疗过程中采用创手术方案,常规组则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方案,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创口愈合时间以及疗效优良率来分析创技在创伤骨科临床工作中的优势。 结果: 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97.5 ± 9.7ml ,创口愈合时间为 13.01 ± 2.71d 、疗效优良率为 96.00% 。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 131.5 ± 10.8ml 、创口愈合时间为 21.5 ± 4.25d ,疗效优良率为 68.00% 。 结论: 创组患者术中出血少、创口愈合快且疗效更优,说明了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工作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 标签: 微创技术 创伤骨科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儿童龋齿中应用创去腐技术的效果。方法 对 2016.1~2020.5本院接收的 50例龋齿儿童进行研究,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 25例,实施高速钻牙去腐治疗;研究组 25例,实施创去腐技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成功率为 92%,高于对照组 64%,差异显著( P< 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疼痛(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创去腐技术在儿童龋齿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减轻患儿的疼痛,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 标签: 龋齿 微创去腐技术 儿童 高速钻牙
  • 简介:摘要:目的对技术于创伤骨科临床诊治中应用成效展开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行创伤骨科诊治病患中选取40例为本研究对象,分至观察、对照两组,对照组行常规诊治,观察组于常规诊治基础上行创诊治,对两组病患临床诊治有效率及术后各项观察指标予以比对。结果经数据分析显示,观察组临床诊治有效率及术后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结论将技术应用至创伤骨科病症诊治中,可获得良好诊治成效,伤口愈合时间大幅缩短。

  • 标签: 微创技术创伤骨科常规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腋臭治疗中应用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肿胀麻醉下、腋窝小切口创手术治疗的120例腋臭患者,是在局部肿胀麻醉下行小切口,使用剪刀锐性分离腋毛区皮肤与皮下脂肪层,阻断大汗腺导管和破坏汗腺腺体,并且进行固定、加压包扎,对他们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腋下臭味完全消失治愈的有118例,有2例还有轻微的异味。结论:采用技术进行腋臭治疗,具有治疗效果佳、创伤面小、恢复速度快以及愈合之后不留有明显瘢痕的优势,因此在临床上得以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微创技术 腋臭治疗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在分析方法学中,样品制备对于从复杂的基质中分离、浓缩需要的痕量组分是非常重要的。样品制备是劳动力最密集而且最容易出错的过程,极大地影响了分析物测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使用萃取技术和微型设备可以有效地完成之前需要多种分析仪器才可以做到的复杂样品的制备。固相萃取(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SPME)作为其中一类,既简单又有效,具有小型化,自动化和高通量的特点。此外,固相萃取可减少分析时间,降低溶剂消耗和处置成本。本文综述了新型固相萃取技术的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包括纤维固相萃取,管内固相萃取和相关的新萃取技术。这些方法在制药和生物医学分析中至关重要。

  • 标签: 固相微萃取 分析方法 样品制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