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斜视患者术后采取视觉训练对其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3 月 -2020 年 7 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 186 例斜视手术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93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实施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联合视觉训练实施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斜视 视觉训练 双眼视觉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视觉电生理检查对于眼球钝挫伤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0月期间眼科诊治的眼球钝挫伤患者80例,共有85眼。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常规视力、验光、裂隙灯、眼底检查的基础上,全部展开视觉电生理检查,包括ERG、EOG、VEP。评估各项检查方法得出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80例85眼中,排除眼前段及眼底检查时发现存在异常的病例,有24例除视力下降外,常规检查没有发现异常,但是进行视觉电生理检查后,发现这些患者眼睛部位存在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结论:对于眼球钝挫伤来说,进行视觉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视觉功能检测以及判断病情、指导治疗、预后观察等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眼球钝挫伤;视觉电生理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视网膜视觉信号输出到大脑的终极神经元,可参与成像视觉(IFV)(图像形成)和非成像视觉(NIFV)(非图像形成)。视觉处理系统除了传递图像的视觉信息外,传入的光信号对人的生理活动和行为也会产生影响,称为NIFV。NIFV较少依赖于传统光感受器细胞产生的信号,而是由视网膜上一类特殊的视网膜感光神经节细胞(ipRGCs)来完成。ipRGCs是RGCs中一类能表达感光黑视蛋白的细胞,其轴突投射至特定核团,参与调控多种NIFV行为,从基础生理调节(如心率和瞳孔大小)到更复杂的行为调节(如昼夜节律),甚至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焦虑等情绪)。NIFV环路是对光的重要反应,ipRGCs在NIFV环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IFV环路对生理活动和行为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归纳ipRGCs投射核团与NIFV功能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觉认识。

  • 标签: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觉环路 生理活动 行为 非成像视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视觉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力的影响。方法 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100例低视力儿童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训练,研究组则予以视觉康复训练。观察对比两组儿童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视觉康复锻炼后,儿童的视力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恢复,从中可以发现,视觉康复锻炼的运用对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不小的帮助,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且开展深入的探究与发展,

  • 标签: 视觉康复训练   低视力儿童   视力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视觉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力的影响。方法 挑选院内2020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100例低视力儿童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予以常规训练,研究组则予以视觉康复训练。观察对比两组儿童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视觉康复锻炼后,儿童的视力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恢复,从中可以发现,视觉康复锻炼的运用对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不小的帮助,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且开展深入的探究与发展,

  • 标签: 视觉康复训练   低视力儿童   视力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斜弱视患儿实施弱视训练与视觉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入我院2019年3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斜弱视患儿84例随机均分为LH组(n=42)以及DY组(n=42),DY组患儿实施弱视训练,LH组患儿实施弱视训练联合视觉训练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LH组患儿屈光度高于DY组(p

  • 标签: 弱视训练 视觉训练 斜弱视患儿
  • 简介:摘要视觉电生理检查是评估视功能的客观方法,是眼科临床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随访和视功能鉴定。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基于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近年发布的多个标准和指南,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和近年研究进展,针对中国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检查术语达成共识性意见,以期帮助广大眼科工作者规范使用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术语,进一步推进我国眼科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检查工作规范化。

  • 标签: 视觉,眼 电生理学 科学术语(主题) 视敏度
  • 作者: 林俊 李世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重庆 400038,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重庆 400038 李世迎现在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眼科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 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眼再生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 3611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过程中产生伪迹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2020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25 001例,对照国际视觉电生理协会指导标准所提供的标准波形,确定典型的伪迹波形,分析其特征和原因,并针对伪迹原因提出减少及消除伪迹的方法。结果25 001例中典型的伪迹波形有60例,常见原因可分为3大类:受检者因素、环境因素和机器设备因素,具体原因包括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42例、瞬目9例、50 Hz工频伪迹4例、放大器异常2例、其他3例,分别占70.0%、15.0%、6.7%、3.3%、5.0%。处理策略:(1)检查过程中关注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瞬目、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自身影响因素,可提前告知患者检查流程,与患者交流放松身心;(2)建议使用高质量的50 Hz硬件陷波器,保证地线连接良好,移除视觉电生理仪器附近的大功率电器以降低50 Hz伪迹;(3)充分清洁皮肤,使参考电极阻抗降至1 kΩ以下减少阻抗伪迹。结论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中伪迹的类型和原因呈多样性,检查者需要准确判断伪迹因素并及时有效排除伪迹,提供更加精准的检测结果;同时加强临床医师对伪迹的了解,以便准确判读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

  • 标签: 视觉诱发电位 视网膜电图 眼电图 伪迹 视觉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健康教育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7月-2023年7月本院眼科需要进行视觉电生理检查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前后顺序将患者划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观察组则予以针对性健康教育,比例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变化。结果:观察组紧张、恐惧情绪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应用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患者中效果明显,可提高检查结果一致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予以准确数据支持,同时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强化患者认知,值得应用。

  • 标签: 针对性健康教育 视觉电生理检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开展视觉训练的作用。方法:在2020年6月~2021年1月期间选取84例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配镜,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视觉训练,对比青少年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经干预后的视力水平改善幅度更大;研究组经干预后的屈光度改善水平更大;研究组经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

  • 标签: 伴调节不足 青少年 近视防控 视觉训练 视力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临床试验中单次给药以及多次给药后伏立康唑致视觉损害的发生规律,总结其监护要点。方法:统计3个注射用伏立康唑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耐受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中视觉损害相关AE的类型、发生率、发生时间、转归等,分析其发生规律。结果:单次或多次给药伏立康唑后发生的视觉损害反应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色视症、畏光、闪光、视觉亮度下降、黄视症等,最常见的是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结论:临床试验中输注伏立康唑后出现的视觉损害反应主要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畏光等,视觉损害反应分级均为1级,且不需要临床干预可自行痊愈。临床试验中,在输液开始后的2h内应密切关注视觉损害反应,嘱受试者不要用药过度,避免强光。

  • 标签: 伏立康唑 临床试验 视觉损害 反应分析
  • 作者: 陈万云 金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3年第02期
  • 机构:南昌大学医学部,南昌 330000 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南昌 330000,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南昌 33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on, RSFC)的方法,对共同性外斜视(comitant exotropia, CE)患者进行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 V1)功能连接性的研究。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24例CE患者病例(CE组)以及24例性别、年龄与CE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 HC)者(HC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均进行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使用RSFC方法分析了两组受试者初级视皮层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on, FC),并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V1的FC的差异。结果两组间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CE组双侧V1与Cerebelum_7b_L之间的FC增强(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簇水平P<0.05)。结论CE患者双侧V1与小脑下部之间FC增强,可能为CE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受损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参考。

  • 标签: 共同性外斜视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初级视觉皮层 自发活动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对于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对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的情况。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2年11月在我院进行共同性斜视手术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排序分组的方式,对照组:常规训练、研究组:双眼视觉训练,对比两组患儿立体视建立情况比较。结果:训练前,两组患儿立体视锐度差距较小(P>0.05);护理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患儿立体视锐度显著低于对照(P<0.05。训练后研究组患儿立体视觉锐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对于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采取双眼视觉训练,效果显著。

  • 标签: 儿童共同性斜视术 双眼视觉训练 立体视建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以图片视觉刺激辅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并评估其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实验组25例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反复唾液吞咽试验中,将酸性食物图片展示于患者。实验组、对照组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康复训练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降低,且实验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图片视觉刺激辅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图片视觉刺激 脑卒中吞咽障碍 反复唾液吞咽试验。
  • 简介:摘要当前国内外对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病筛查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十分重视。近年来,此项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基层眼健康筛查场景中,有效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眼病诊断能力薄弱、人力资源紧缺的现状。但目前融合此项技术开展的视觉健康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实施内容、管理方法等方面仍无可参考的适宜性规范或指南,亟待标准化。本文对上海市AI技术辅助的基层视觉健康管理工作模式探索情况进行介绍,分享实践经验,旨在为国内其他省市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人工智能 视觉健康筛查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