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微量泵泵入特殊药物使用彩色标签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用药安全。方法自行设计微量泵泵入特殊药物彩色标签,通过护士反复核对,确认无误后,分别放在治疗室抽屉内不同的格子里,在格子外贴上与同一药物的彩色标签。结果规范了使用微量泵流程,提高了患者的安全系数,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结论规范了对微量泵的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微量泵 药物 彩色标签 用药安全
  • 简介: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RAC)已完成了对含氨溴索或溴己新药物的审查。该审查针对的是这些被广泛用作祛痰剂(帮助清除呼吸道粘液)的药物诱发过敏反应的风险。PRAC认为这些药物诱发过敏反应的风险较低,但仍然建议在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增加关于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提示,即增加严重皮肤反应的不良反应信息。严重皮肤反应包括多形性红斑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

  • 标签: 药物警戒 严重过敏反应 PRAC 药物诱发 皮肤反应 评估委员会
  • 简介:早产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有指征合理地使用宫缩抑制剂、B型链球菌(groupBstreptococcus,GBS)感染及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抗生素运用、糖皮质激素用以降低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硫酸镁用于保护孕32周前早产儿神经系统,降低脑瘫发生率。本文对上述四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

  • 标签: 早产 药物治疗
  • 简介:药物与体内各种转运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体内药动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从肠道转运体出发,介绍了它们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旨在利用肠道转运体的作用增加药物向组织器官的靶向分布;利用转运体的作用改变药物的消除途径,从而减轻其毒副作用;利用转运体的作用进行新药设计从而避免药物间有害相互作用的产生;最后通过构建转运体的高通量筛选系统模型,进行新化合物筛选和候选药物的药动学机制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合理化给药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 标签: 肠道转运体 药物吸收 药物设计
  • 简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人员配置静脉用药时,在针头穿刺皮塞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切割的作用,时有落屑现象发生。当落屑漂浮于已配置的成品输液用药中时,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恐慌,产生对治疗的不信任感,甚至引发医患纠纷。严重时,这些不溶性微粒可引起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肺动脉高压、肉芽肿等[1]。因此,控制和减少落屑的发生,对于提高静脉配置中心工作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落屑 配置中心 不信任感 不溶性微粒 医患纠纷 医疗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药物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中的临床治疗及应用效果,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98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药物对神经内科疾病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对神经内科疾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NIHSS)及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NIHSS得分及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显著率分别为(2.72±0.91)和83.67%,对照组患者在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后其NIHSS得分及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显著率分别为(4.23±0.76)和30.61%,观察组患者在NHISS得分及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显著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药物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上具有显著效果,能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阿司匹林药物在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阿司匹林药物 常规药物 神经内科疾病 疗效对比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012-01
  • 简介:摘要为了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能快速地识别各种微量泵泵入药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用药安全,为患者赢得时间,我院设计了微量泵泵入药物的彩色标签,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用药安全

  • 标签: 微量泵 药物彩色标签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主要通对近几年来对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文献分析,了解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发展现状和工作中存在问题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流程 发展前景
  • 简介:摘要血脂异常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疾病,除了饮食控制外,服用降脂药物是目前血脂异常的最主要的手段,有效地控制血脂异常,就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延长患者的寿命,大量的药物降脂治疗试验也显示,在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药物降脂治疗可降低患者危险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血脂异常 调制药物 他汀类
  • 简介:摘要IPF(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一种发病原因及机制不明,局限于肺部的慢性致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组织学或/和影像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普通型间质性肺炎预后差,是一种慢性、不可逆性、高度致死性肺部疾病,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至今,在IPF治疗药物临床研究中,尚没有一种药物对IPF的疗效是确切的。然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轻度至中度IPF患者治疗药物临床研究中发现,通过减少肺通气功能恶化、减缓疾病进展,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成就,本文就IPF药物治疗进展做如下综述。

  • 标签: IPF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老年糖尿病药物治疗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成本。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部门收治的采用不同药物资料方案的9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甲组、乙组、丙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治疗成本。结果三组患者治疗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P>0.05);甲组患者治疗成本明显低于乙组、丙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的治疗中,综合多种因素,优化治疗方案,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治疗成本。

  • 标签: 老年糖尿病患者 药物经济学 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出院患者1000例的病例资料。其中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之前的患者500例,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之后的患者500例,对比分析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前后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使用频率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抗菌药物滥用行为,合理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推广价值大。

  • 标签: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使用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0例临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菌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用药时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时应做好用药指导、预防及急救工作。

  • 标签: 不良反应 满意度 用药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分科(各病区)、分品种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12月和2013年1—12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变化。根据医院分科分品种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前后一段时期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量、时间,以各临床科室为单位分别对重点品种(使用强度排名前十、尤其是运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品种)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监测,并计算出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作前后对比;相同方法计算出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前度,并作前后对比。结果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2年的57.12DDDS下降为目前的41.1DDDS,使用强度下降26.02DDDS。结论分科分品种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可有效达到控制、干预目的,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管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