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城市道路拥堵状况导致居民出行问题愈发严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公交优先”理念应运而生,修建公交专用道及提供公交优先相位作为实现公交优先的重要步骤尤显重要。交叉作为城市路网重要节点,其在交叉实现公交优先控制在降低公交延误,提高公交运行效率作用明显。本文以一个具公交专用道的交叉为例,选取人总延误为评价指标,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用VISSIM软件进行实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交叉公交优先策略下人总延误减少了13%,故该方法对公交优先下交叉道路通行问题改善具一定作用。

  • 标签: 公交优先 交叉口延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门诊手足交叉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预防与对策进行探讨。方法:在本院选取诊治的184例患有手足病的病患儿童当做实验对象进行探究,采取对家属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强化培训、诊疗服务的规范等措施进行预防处理,整体实验进行一个月,随时进行访问并记录这一个月内发生的手足交叉感染率,同时调查预防前与预防后家属对手足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组184例的手足病病患儿童当中,根据这1个月的随访记录,交叉感染的有8例,发生率为4.35%;预防后家长在对手足病病状的相关知识掌握大于预防前,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手足口病 预防及对策 交叉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门诊手足交叉感染预防及对策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135例儿科门诊手足交叉感染患儿为对象,按预防对策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77例、预防组58例,比较各组干预效果。结果:预防组患儿预防效果较对照组更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4.94%;预防组总有效率94.83%,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儿科门诊 手足口病交叉感染 预防及对策 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手足病等传染病交叉感染问题,提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措施。通过强调正确的手卫生、防止飞沫传播、定期清洁消毒环境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医护人员的培训与监督、家庭成员和患者的教育与配合、以及定期评估和改进预防措施的效果至关重要。在应对交叉感染事件时,快速隔离患者、通报卫生部门、追踪接触者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关键步骤,有助于控制疫情扩散,维护公众健康。

  • 标签: 手足口病 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
  • 简介:作为结直肠吻合口的预防性造,袢回肠造与横结肠造均可有效地转流粪便,减少吻合口漏所带来的危害,适用于具有高吻合口漏风险的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切除患者,特别是接受新辅助治疗者。两种造各有利弊。本文总结了关于这两种造的大部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袢横结肠造术后的并发症率相对较高,主要包括造脱垂、旁疝、伤口感染、还纳术后切口疝等。袢回肠造的主要缺点是造高排便量、脱水以及术后肠梗阻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部位等原因,袢横结肠造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结直肠减压,更适用于无法进行肠道准备如急诊手术等情况。通过手术技术的改进,或可有效地减少造脱垂等并发症,充分发挥袢横结肠造的优势。

  • 标签: 结肠造口术 回肠造口术 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癫痫护理中运用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以等量电脑随机法抽取我院2020年11月-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142例癫痫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1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是80.28%,观察组是94.3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成人癫痫护理中运用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干预措施临床效果确切,可以切实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可以广泛推广与运用于临床护理中。

  • 标签: 成人癫痫 以家庭为中心 群组式干预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家庭作为中心的群组干预这种运用在癫痫患者护理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本着公平的原则,将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8例癫痫患者随进行分组。通过随机抽取,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4例患者。对于常规组患者,进行一般的癫痫护理及治疗,实验组则需要与常规组进行对比,故采用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经过两种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对比分析和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等数据.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并无较大差异,实验组经过群组干预护理后,从焦虑以及抑郁自我评分来看,焦虑、抑郁病例数明显更少,实验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治疗依从性 焦虑抑郁状态 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成人癫痫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成人癫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n=30)与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干预观察组(n=30),比较两组家庭功能及护理依从性。结果:观察组角色、骨痛、问题解决、行为控制及情感介入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成人癫痫 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干预 依从性 家庭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癫痫的成人病患群体中以家庭为中心开展群组干预的方法与效果。方法:筛选合格病例76例,随机分成数量均等的两组,命名为常规组与研究组,研究组在家庭中心的前提下实施群组干预。评估指标有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用药依从性。结果:生活质量各项目分析,干预后分数均有不同程度提升,研究组的上升幅度更大,干预前比较发现,P值均在0.05以上,显示差异忽略不计;干预后,P值均在0.05以下,差异性确实存在。研究组完全依从患者25例,部分依从患者11例,总依从率超过90%;常规组完全依从患者12例,部分依从患者16例,总依从率低于80%,卡方值6.33,P值0.01,差异性确实存在。结论:成人癫痫患者自控力较差,有家属的参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存状态,因此应当推广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干预模式。

  • 标签: 家庭中心 群组式干预 成人癫痫 护理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前国内外对妊娠期糖尿病管理模式主要有饮食管理模式、运动管理模式、 血糖管理模式、 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综合干预模式等 , 但对近 年来新兴起来的 群组管理模式护理 研究尚少 , 建议加强对群组管理模式研究,为临床管理方案提供科学有效依据。

  • 标签: 管理 模式 孕早期 妊娠期糖尿病 二胎 孕妇 血糖
  • 简介:摘要为评价旋转交叉推进瓣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鼻唇畸形的疗效,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口腔科采用旋转交叉推进瓣进行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的患儿6例,通过数码照片分析采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复诊时唇高、唇长、鼻孔高度、鼻孔宽度、鼻孔面积等信息以评价该术的疗效。本研究中6例患儿术前健患侧唇高比2∶1,健患侧鼻孔高度比值约2∶1,但鼻孔宽度及鼻孔面积比却为1∶2~1∶3。术后健患侧唇高比近1∶1,鼻孔形态对称、鼻唇沟形态对称、鼻堤形态良好、术后瘢痕不明显,未见明显切口不良愈合。旋转交叉推进瓣在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鼻唇畸形整复上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

  • 标签: 唇裂 单侧完全性唇裂 鼻堤 鼻畸形 鼻底重建 旋转交叉推进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底盘测量法在不规则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裁剪底盘成功情况和裁剪底盘所需时间。结果实验组一次性裁剪底盘成功和裁剪底盘所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底盘测量法在不规则造患者护理中是一种简而易行的方法。

  • 标签: 测量 底盘 造口
  • 简介:摘要目的在保持唇颊部丰满度的情况下,把义齿过厚基托的重量降下来,使义齿固位效果好,轻便,舒适,好用。方法把过厚的义齿基托做成中空的。结果上颌义齿的固位比原来好,下颌义齿的“沉重”感得到了解决。结论通过减轻义齿过厚重量的办法,使义齿的临床实用效果更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Black术对于双侧唇裂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选择30例病例,采用改良Black术.手术切口的设计以Black术为基础,在前唇设计2个“C”瓣,在两侧唇的唇峰及人中凹正中点设计矩形瓣.术前、术后一年检查头颅正侧位片,测量对比前颅底平面与上齿槽座点之交角(SNA角),以判定上颌前突畸形及外观纠正情况.软组织测量鼻唇角术前及术后一年角度.结果术前、术后一年检查头颅正侧位片,测量对比SNA角,可见SNA角缩小明显,软组织测量鼻唇角明显变大,双侧唇裂患者外观纠正满意.结论改良Black术对于双侧唇裂前颌骨前突畸形具有较好的矫正作用.关键词双侧唇裂;前颌骨;前突畸形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55-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桥交叉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3~60岁[(39.6±5.7)岁]。缺损面积为10.0 cm×4.5 cm~21.0 cm×9.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12 cm×5 cm~25 cm×10 cm。Ⅰ期切取游离皮瓣覆盖患肢创面,血管与健侧小腿胫后动静脉桥交叉吻合,其中旋股外侧动脉皮瓣6例,旋髂浅动脉皮瓣1例,背阔肌肌皮瓣1例,同时切取健侧小腿内侧带蒂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或任意皮瓣包裹血管蒂。术后双小腿平行伸直体位。Ⅱ期断蒂后,胫后动脉与远端动脉重新吻合,带蒂皮瓣缝合于原位。观察Ⅰ期术后是否发生压疮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对该体位的接受程度。Ⅱ期断蒂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观、质地、患肢功能、对健侧小腿的影响,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总体功能及Kofoed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8.3±1.8)个月]。Ⅰ期术后未发生压疮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患者均对体位无抵抗。Ⅱ期断蒂后皮瓣全部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及患肢功能均良好,健侧小腿未受任何影响。患肢LEFS和足踝Kofoed评分分别由修复前的(31.5±6.9)分、(51.0±10.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51.7±9.8)分、(84.8±8.1)分(P<0.01)。结论对于小腿软组织缺损,改良桥交叉游离皮瓣术后患者体位相对舒适,健侧小腿的功能不受影响,皮瓣外观及质地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腿损伤 软组织损伤 游离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频健康教育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试验组采用视频健康教育循环播放,在传统健康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制作专科疾病相关的视频。结果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满意率及相关识知掌握、了解、不了解、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完全掌握围手术期注意事项。结论视频健康教育方式在前交叉韧带损伤围手术期患者中应用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治疗依从性。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健康教育 视频教育 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