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光学成像,能够对活体生物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层析成像。随着OCT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前和临床期肿瘤成像,从而对肿瘤复杂的生理、细胞和分子改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OCT的临床前研究已经阐明了肿瘤生物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方面,而OCT的临床应用正在彻底改变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检查方法,OCT技术可实现肿瘤的术中成像,提供有意义的图像资料,将为肿瘤的诊断、分级、边界判定提供巨大的帮助。

  • 标签: 肿瘤 诊断 治疗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 简介:摘要 目的:机体病变初期首先表现为组织细胞的代谢异常,而细胞代谢异常一般早于机体器官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热层析成像方法通过分析细胞产热导致的温度异常可探测这种变化,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从而指导临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或进行跟踪监控,因此,热层析成像方法适用于体检中的疾病早期筛查。 方法:采用热层析成像系统对1731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摄取乳腺体表温度分布图像,并对其中发现的异常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及追踪。 结果:发现三例乳腺癌患者和一例乳腺腺病患者。结论:热层析成像方法具有易操作、重复性好和非常优良的非侵入性,对乳腺癌筛查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是未来乳腺及妇科检查非常有潜力的新方法。与钼靶和超声方法比较,更适用于体检科。

  • 标签: 热层析成像 乳腺癌 钼靶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观察不同方法处理牙本质后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的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颗因治疗需要拔除的人前磨牙,去除牙齿冠方1/3暴露牙本质,随机分为A、B、C、D共4组,每组5颗牙。于各组牙齿牙本质表面涂抹粘接剂并光固化后,保持A组及C组牙齿表面干燥条件下树脂粘接。于B组及D组牙齿牙本质表面喷洒水雾模拟唾液污染后树脂粘接。在牙本质树脂粘接后使用OCT对样本扫描成像。结果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在OCT图像上显示为显著高亮度影像,与周围正常组织及粘接区域分界清晰。无论是在激光蚀刻后或是酸蚀剂蚀刻后,干燥条件下的树脂粘接并不能完全杜绝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的发生,水汽污染条件下树脂粘接后的粘接界面缺陷更加明显。结论OCT系统在牙本质树脂粘接过程中可对牙本质及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进行有效监测,能准确显示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具有作为临床治疗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的潜力。相比于激光蚀刻技术,磷酸酸蚀剂蚀刻操作简便,且能减少干燥或污染状态下牙本质-树脂粘接界面缺陷的发生。

  • 标签: 铒激光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树脂充填 牙本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扫频源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仪CASIA2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4至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12例(112只眼),分别采用Pentacam和CASIA2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的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散光度数及散光轴向,采用算术法和矢量法分析散光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两组测量结果间差异性分析,一致性评价采用Bland-Ahman分析。结果112例(112只眼)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68例,年龄(67±10)岁。Pentacam与CASIA2测量的角膜前表面陡峭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测量的平坦轴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4.24±1.73)、(44.14±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5)。Pentacam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6.60±0.29)、(-6.34±0.27)、(-6.47±0.26)D,CASIA2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6.45±0.28)、(-6.17±0.25)、(-6.31±0.25)D,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40,-13.522,-17.186,均P<0.01)。Pentacam测量的全角膜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5.08±1.84)、(44.18±1.85)、(44.63±1.82)D,CASIA2测量的全角膜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3.94±1.64)、(43.02±1.64)、(43.48±1.60)D,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16,21.819,22.981;均P<0.01)。两设备散光度数及散光轴向的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矢量运算结果显示,Pentacam与CASIA2测量角膜前表面散光差异矢量质心为0.06 D@57°±0.64 D,其中47只眼(41.96%)>0.50 D;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矢量质心为0.07 D@174°±0.21 D,其中2只眼(1.79%)>0.50 D;全角膜散光差异矢量质心为0.13 D@3°±0.69 D,其中59只眼(52.68%)>0.50 D。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设备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角膜前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平均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度数的r值分别为0.970,0.968,0.976,0.697;角膜后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平均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度数的r值分别为0.918,0.875,0.925,0.517;全角膜陡峭轴、平坦轴、平均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度数的r值分别为0.951,0.955,0.959,0.622(均P<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设备测量角膜前、后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平均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度数均有较好的一致性,2.68%~8.04%的测量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95%LoA)外;两设备测量全角膜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的95%LoA范围分别为0.01~2.28、0.06~2.27、0.10~2.20 D,95%LoA范围较宽,一致性较差。结论CASIA2与Pentacam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在角膜前表面差异性较小,一致性较好,但角膜后表面及全角膜屈光力测量结果差异性较大,临床上不建议互换。(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8-55)

  • 标签: 白内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角膜地形图 散光 年龄因素 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炎性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轴索退行性变,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为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可获得扫描区域内各层血管图像,具有无创、快速、可量化等优点。观察视网膜血管病变可辅助评估脑部疾病。本文汇集近年采用OCTA观察MS眼部血流改变的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认识MS的潜在发病机制和进行临床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自问世以来,以其快捷无创获取眼底血流信息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并在诸多眼底疾病的诊断和随诊中表现出巨大临床价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以脉络膜毛细血管末端息肉样膨大及异常分支血管网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病变。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是其诊断金标准。OCTA在PCV中的应用也得到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对OCTA中病灶的解读尚存在争议,不同研究中对PCV诊断的准确性差别较大,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一定限制。随着近年来眼底影像学技术不断更新,OCTA达到更深的扫描层次,对血流信号的捕捉也愈加精准,其在PCV中的应用尤其是诊断准确性也得到一定程度提高。本文对OCTA在PCV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正确解读PCV患者的OCTA检查结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50-955)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息肉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 ]OCT 是一种 利用 红外光波反射 生物 内部微结构 并 成像 , 是继超声波 、 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后的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它具有无损伤、非接触、高分辨、 易操作 和实时 测量 性等优点在医学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关于 OCT 在检测和诊断牙体 、 牙周组织及口腔黏膜的早期疾病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 ]光学相干层析技术 (OCT) 早期龋病诊断 牙周 口腔癌
  • 作者: 呼世昂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北衡水053000
  • 简介:随着免疫分析日益广泛应用于以临床为主以及非临床领域的诊断工业(diagnostic industry),免疫分析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为全自动化的免疫分析;另一类为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的快速免疫分析。它实际上属于快速斑点免疫结合分析(dot immunobinding assay,DIBA),始于80年代。

  • 标签: 胶体金;快速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胶层析法对蛋白含量的测定过程和测定效果。方法将蛋白浓度以及蛋白出峰面积,分别作为坐标系的横、纵坐标轴,绘制BSA浓度标准曲线。并以BCA试剂盒法作为参照,对凝胶层析法在蛋白含量测定效果做出评价。结果BCA法与凝胶层析法的相对误差,分别处在7.3%到121.2%,以及0.85%到42.31%之间。凝胶层析法的测定精准度,高于BCA法。结论凝胶层析法,在蛋白含量的测量上,具有测定方法简单、操作便捷、测量精准度高等优点。建议广泛采用。

  • 标签: 蛋白含量 凝胶层析法 方法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Au@Ag NPs的SERS侧流免疫层析(LFIA)建立一种快速、高灵敏定量检测人腺病毒(HAdV)的方法。方法首先合成出双层拉曼分子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 (DTNB)修饰的Au@Ag NPs,再结合HAdV特异性抗体得到SERS探针,基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免疫层析条检测线处形成"三明治"免疫复合结构,通过收集并分析检测线上的SERS信号,可以实现对HAdV抗原的快速检测。其次,分别对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重复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基于双层DTNB修饰的Au@Ag NPs SERS-LFIA可在15 min内对HAdV实现定性/定量检测,其可视化检测结果为10 ng/ml,最低检出限达0.1 ng/ml,定量范围为0.1 ng/ml~1 000 ng/ml。此SERS免疫层析方法对HAdV的检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寨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五种新突发传染性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结论该研究提出的基于Au/DTNB@Ag/DTNB NPs的SERS-LFIA可以实现对HAdV的快速和高灵敏检测,在HAdV的现场即时检测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 标签: 人腺病毒 SERS Au@Ag NPs 特异性 现场即时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荧光免疫层析检验技术在小儿流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78例流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儿鼻咽拭子样本采取荧光免疫层析检验(研究组)与胶体金法检验(参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种检验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虽然采用胶体金法也具有较高的检验特异性,但是采用荧光免疫层次技术检验的研究组的灵敏度与特异性都要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检验技术来诊断小儿流感,其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进而更好的确诊,以便加强疾病有效预防与控制,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小儿流感 荧光免疫层析检验技术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免疫层析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常用于对疾病的诊疗判断、妊娠检查以及毒品药物残留检测。本文主要分析免疫层析技术的作用原理以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 标签: 免疫层析技术 临床检验诊断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层析-比色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验证;比较优化层析-比色法和层析-积分法,评价两方法对测定伤寒Vi精制多糖分子大小的适用性。方法优化比色法O-乙酰基标准曲线浓度范围,对该方法进行准确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线性和耐用性的验证;应用优化层析-比色法和层析-积分法检测多批次伤寒Vi精制多糖分子大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优化层析-比色法准确度回收率均为100%;样品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5.0%;中间精密度RSD均为3.4%;连续5次测定标准曲线,决定系数均大于0.999 0;耐用性RSD为4.6%。优化层析-比色法和层析-积分法在检测伤寒Vi精制多糖分子大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2,P>0.05)。结论优化的比色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线性和耐用性,两种方法均可用于检测伤寒Vi精制多糖分子大小。

  • 标签: 伤寒Vi精制多糖 分子大小 O-乙酰基 层析-比色法 层析-积分法
  • 作者: 孙民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3期
  • 机构:多排头部CTA成像技术现已得到临床广泛的应用,头部血管造影成像已被公认为诊断脑部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多层螺旋CT由于有其特殊的影像处理方法,因而本文就有关16排头部CTA成像技术及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阻碍了临床诊疗的发展。为明确PD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诊断标记、疗效预测并最终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结合"恐惧网络模型"假说回顾了近5年关于PD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发现PD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异常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恐惧网络模型",更广泛的脑区(如背侧扣带回、额顶颞叶皮质、脑岛、纹状体、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和小脑)与杏仁核等经典脑区共同构成了拓展的恐惧网络。其中,杏仁核、岛叶、内侧前额叶以及感觉运动网络(somato-motor network,SMN)、小脑是PD区别于其他常见焦虑障碍的特异性脑区。而恐惧网络模型所包含的额叶-边缘环路的活动变化可预测不同方法治疗PD的疗效,完善了PD的恐惧网络假说,更精细识别了可用于PD精准诊断和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为最终实现PD的个性化诊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惊恐障碍 磁共振成像 生物学标记 恐惧网络
  • 简介:贴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现代医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如CT、MR、DSA等数字化影像技术的逐步成熟,传统的X线射片由原来的一屏一胶片方法,逐步向标准化、数字化、高影像质量方向发展。为使影像学更能满足现代医学诊断的需要,

  • 标签: CR成像技术 X线成像技 临床应用 数字化影像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条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逐步地运用到脑部血管成像之中,并且在先进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医学条件开展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地推广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逐渐地推广到观察与分析脑部血管成像的各种疾病。我院医护人员运用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并且把它投入到脑部血管成像的使用当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再加上一些其它的配合治疗方法来对患者进行综合性保护,从而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正确的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成像临床的诊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身体健康的机率,为患者伤愈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 标签: 脑部血管成像 磁共振动态成像技术 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454-02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