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磁共振成像中,谱仪梯度属于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将采集到的梯度波形进行分析,能够将波形的特点提取除开,进而确定硬件电路、脉冲序列编写是否存在问题。本文主要以实验的方式展开分析,首先将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陈列出来,接着分析实验结果,展开讨论,最后总结了全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谱仪梯度 波形特点
  • 简介:目的:实现心音信号的自动分段;定位第一心音、第二心音、杂音。方法:提出一种无需心电参考的心音自动分段算法。利用小波变换对心音信号进行多层分解-重构,保留心音信号主要成分,削弱杂音比重,突出心音基本特征;提取心音信号特征波形,进而得到心音包络,对心音包络采用相关算法,实现心音定位。结果:采用612个周期不同病症的心音信号进行验证,平均心音信号分段正确率为98%。结论:仿真结果表明,心音信号分段算法抗噪能力强、分段正确率高。

  • 标签: 心音分段 小波变换 特征波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疏密波和连续波治疗慢性踝关节损伤(以距腓前韧带损伤为主)疗效的最佳波形。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1月在成都市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踝关节损伤(以距腓前韧带损伤为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为疏密波电针治疗,对照组为连续波电针治疗。选穴处方均取患侧阳陵泉、解溪、丘墟、申脉、昆仑、阿是穴针刺得气后,穴位上接华佗牌电针仪SDZ-Ⅱ型,选择不同波形治疗,疗程20次。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的有效率86.67%。结论疏密波和连续波电针法均能有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损伤,但疏密波组疗效更优于电针连续波组。

  • 标签: 针刺 电针 波形 踝关节 慢性踝关节扭伤
  • 简介:主动脉脉搏波速度(aoPWV)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但难以采用波形分析方法直接获取,医学界采用颈股PWV(cfPWV)、臂踝PWV(baPWV)、心股PWV(hfPWV)近似代替aoPWV。目前三种指标在国内外均有应用,但三者的差异性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种无创脉搏波检测仪器,同步采集心电、心音和多路脉搏波信号,采用专用软件准确解析出上述三种PWV,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实验平台。实测结果表明:采集的波形信号稳定、真实,可准确获取cfPWV、baPWV、hfPWV。

  • 标签: PWV 波形分析 C8051F040
  • 简介:摘要: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心电图(ECG)质量控制及异常波形辨识的优化策略。通过分析现有的心电图质量控制方法和异常波形辨识技术,结合实际医疗需求,提出了一种综合的优化方案。方案涵盖了从数据采集、预处理到异常波形辨识的全流程,并结合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等技术,以提高心电图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研究对于提升心电图诊断的精准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标签: 心电图质量控制 异常波形辨识 机器学习 信号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采用腹板加热塑体膜固定体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的 60例腹部肿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全部接受放射治疗,根据不同的固定体位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n=30)与观察组( n=30)分别采用真空垫和腹板加热塑体膜,评价应用效果。 结果:观察组前后、左右和头脚的摆位误差均小于对照组;临床疗效96.67%( 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 80.00%( 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在腹部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中,腹板加热塑体膜固定体位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荐。

  • 标签: 腹部肿瘤 放射治疗 真空垫 腹板加热塑体膜 固定体位 应用效果
  • 简介:J波是心电图上介于QRS波与sT段之间的J点抬高≥0.1mV,时限≥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又称为Osborn波。自1938年Tomashewski首次发现并报告低温性J波至今已经整整70年,Et前已发现约十多种明确的病因可引起J波。1994年Bierregarrd和Aizawa分别报告了心电图伴有J波者可发生特发性室颤后,J波开始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随后,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相继问世,现将J波的形成机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临床意义 OSBORN波 波形 特发性室颤 QRS波 电位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多普勒超声探测各种肝脏疾病和健康对照组人群的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评价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463例不同肝病患者及105例健康者的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进行观查对比。结果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分三种不同类型出现(1)三相波形,存在短暂反向血流;(2)二相波形,频谱波动振幅减低,无反向血流;(3)平坦波形,频谱波动消失,波形平稳。105例健康者肝右静脉多普勒波形均为三相波形。463例不同肝病患者中三相波形有129例,占27.8%,二相波形117例,占25.3%,平坦波形217例,占46.8%,其异常波形共占72.1%,与105例健康者比较,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图异常有助于慢性肝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对肝硬化、慢性肝炎及脂肪肝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 标签: 肝静脉 多普勒超声 肝硬化 慢性肝炎 脂肪肝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用于先天性眼球震颤(CN)眼动波形自动分类和波形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的90例(90只眼)CN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7例,女性23例,年龄(12±9)岁。所有患者采用高速视频眼动仪记录眼动波形。对标准化后的眼动波形进行无监督机器学习层次聚类分析,获得可视化分类结果并予以波形命名,统计每种波形的发生比例,分析波形成分与CN患者视功能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0例(90只眼)CN患者的46 620个有效眼动波形中,通过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自动分出7种波形,分别命名为波形Ⅰ(14 259个,30.59%)、波形Ⅱ(11 498个,24.66%)、波形Ⅲ(4 083个,8.76%)、波形Ⅳ1(5 430个,11.65%)、波形Ⅳ2(3 451个,7.40%)、波形Ⅳ3(3 015个,6.47%)及波形Ⅳ4(2 663个,5.71%);有2 221个(4.76%)波形未分类。波形Ⅰ、Ⅱ、Ⅲ分别与3种CN基本眼动波形即速度递增型冲动型、速度递减型冲动型及钟摆型波形相符,波形Ⅳ1~4为复杂波形波形Ⅰ、Ⅱ、Ⅲ及Ⅳ1~4在90例患者中的发生比例依次为78.89%(71例)、41.11%(37例)、17.78%(16例)、20.00%(18例)、7.78%(7例)、15.56%(14例)和11.11%(10例)。38例(42.22%)患者仅表现为1种眼动波形,其余52例(57.78%)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眼动波形,其中23例(25.56%)存在3种或3种以上眼动波形,5例(5.56%)存在4种眼动波形。患者眼动波形波形Ⅰ所占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有显著相关性(r=-0.39;P<0.01),波形Ⅱ所占比例与最佳矫正视力无相关性(P>0.05)。以波形Ⅰ为主导的CN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0.19±0.14)优于以波形Ⅱ为主导的CN患者(0.45±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P<0.05)。结论机器学习层次聚类算法可实现CN眼动波形的自动分类和波形诊断,为CN的精准诊断与评估提供辅助依据。

  • 标签: 眼震,先天性 机器学习 聚类分析 眼震电图描记术 眼球运动
  • 简介:摘要在传统盲探穿刺的基础上,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压力波形监测方法用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于临床普遍采用的阻力消失法以及超声引导、计算机断层扫描、介入造影等新兴的辅助硬膜外麻醉的穿刺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压力波形监测方法可作为硬膜外麻醉穿刺成功的客观指征,可全程实时监测硬膜外麻醉过程,安全可靠,简便实用。文章回顾压力波形监测方法在硬膜外麻醉应用的原理,对硬膜外麻醉穿刺置管过程中的压力波形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压力波形监测方法为硬膜外麻醉提供了一种简单的辅助手段,可以区分阻力消失法的真阳性和假阳性。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穿刺 压力波形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呼吸波为基础的护理措施在改善人工气管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住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病人,采用抓阄的方式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基于呼吸波形两种模式展开干预,对不同干预方式的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乙组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效果及气道管理质量提升均高于甲组,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呼吸波形的护理干预,对人工气道管理质量的提升及护理效果的改善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呼吸波形 护理干预 人工气道管理 影响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俯卧位碳纤维腹板加热塑膜固定技术对直肠癌患者放疗摆位重复性的影响及对危及器官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直肠癌术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行俯卧位碳纤维腹板加热塑膜固定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照组行仰卧位加热塑体膜固定IMRT。比较两组患者计划靶区(PTV)平均剂量(Dmean)和总体积(VT)、小肠和膀胱照射剂量和体积;比较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及急性放射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TV的VT和Dmean比较、小肠和膀胱的V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小肠和膀胱的照射体积和Dmean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脚、左-右及前-后方向位移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胃肠道反应和泌尿系反应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俯卧位碳纤维腹板加热塑膜固定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后放疗能保证放疗疗效,保护小肠和膀胱等危及器官,摆位重复性良好,安全性高。

  • 标签: 直肠癌 放射治疗 碳纤维腹板 摆位重复性 小肠 膀胱
  • 简介:患者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8d.窦性P波顺序发生,窦性频率68bpm,起搏频率72bpm.肢导、胸导各为6导同步记录,肢导R1及胸导R2-4为窦性,P、R、T电轴分别为:54°、-66°、31°.PR间期0.12~0.16s,QT间期0.40s.肢导R2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PR间期0.12s,QRS前有1起搏脉冲信号,为窦-室室性融合波(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LAH),胸导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0.13、0.12及0.11s,RBBB程度逐渐减轻,说明右束支不应期在逐渐缩短.RV5电压3.7mV.

  • 标签: 心室起搏 波形正常化 心电图 室性融合波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电图T波形态对STEMI患者PCI治疗后近中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72例STEMI PCI治疗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3月-2021年03月,以患者术后24h心电图T波形态为依据,将

  • 标签:
  • 简介:目的采用不同色彩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刺激模式刺激正常眼黄斑部视网膜,观察不同刺激模式mfERG的波形改变及其特征,为将不同色彩刺激模式mfERG应用于黄斑疾病的检测提供正常基线标准和评估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黑/白刺激模式、黑/红刺激模式和黑/绿刺激模式对19例正常视力成年志愿者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一阶kernel反应(FOK)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变化特征,以及稳态闪烁光反应(flicker-30Hz)的平均反应密度和峰时的变化特征。结果正常人FOK以及flicker-30Hz1~5环P1波潜时与刺激色彩的亮度呈负相关,而P1波平均反应密度与刺激色彩亮度呈正相关,P1波峰时和平均反应密度与平均亮度均呈线性回归关系,表现为其亮度特征。结论不同色彩刺激模式存在亮度效应,由不同色彩的不同亮度特征性改变可以客观反映黄斑区不同亮度通道的功能情况。

  • 标签: 视网膜电图 多焦 黄斑 彩色
  • 简介:目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在呼吸波形上特异性改变临床观察研究。方法:在不影响临床诊治前题下,对入选病例呼吸波形进行动态监测,研究阻塞性通气障碍病人呼吸波形改变与相应病情和医疗等情况的相关性及其在呼吸波形上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结果:阻塞性通气障碍呼吸波形与正常波形相比,在压力、容量、流速曲线和压力一容量环上有连续、剧烈顿挫的特征性改变。其改变的幅度、大小、频率与阻塞性通气障碍引起病理变化程度相关。模拟液体阻塞气道实验也可得到类似特异性改变波形。结论: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在正压通气时,呼吸波形根据通气障碍类型分别可出现“锯齿”状、“波纹”状、“鸭头”状、“鸟头”状、“火炬”状等具有典型特征的特异性呼吸波形。这对其临床快速诊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阻塞 通气障碍 呼吸波形 特异改变
  • 简介:摘要目的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 POP)为无创监测方法获得,相比于有创监测技术,其在心肺复苏期间的临床可用性更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POP波形获取的三个参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 CQI)、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 PI)与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复苏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描述性研究,基于74例心肺复苏病例,以患者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将其分为ROSC组与非ROSC组。通过导出与分析临床原始数据,获取以上参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分布与变化,进而研究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结果在患者复苏终末期,三个参数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QI对于复苏患者ROSC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显著高于PI与CCF(P<0.05)。结论通过POP波形获取的CQI、PI与CCF参数在复苏终末期均可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ROSC可能性进行评估,其中CQI的评估价值高于PI与CCF。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灌注指数 按压分数 自主循环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脑出血患者的脑电图波形与其病灶部位及大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对其临床脑电图诊断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整理研究脑电图波形与其病灶部位及大小的相关性。结果本组60例急性脑出血中,EEG异常较明显,多呈广泛性改变,以双侧或单侧弥漫性θ波为主,伴阵发性δ活动。表浅部位(脑叶、小脑)异常率较高,改变明显,深部病变(脑干、脑室、基底节)异常率较低,改变不明显。脑出血量>40ml患者EEG异常率88.9%;出血量20~40ml患者EEG异常率69.2%;出血量<20ml患者EEG异常率55.2%。血肿20~40ml和>40ml的患者EEG异常率均高于脑出血量<20ml的患者。结论脑出血急性期的CEEG检查及追踪观察对脑出血的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出血 脑电图波形 病灶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