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导丝定位和盐水柱定位在新生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从而对其临床使用价值做出评估。方法:将在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就诊于XX医院并需实施PICC的150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本组使用盐水柱定位实施新生儿PICC。对照组:本组使用导丝定位实施新生儿PICC。观察两组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和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75例患儿的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为88.0%,对照组为76.0%,P<0.05。观察组75例患儿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对照组为12.0%,P<0.05。结论:盐水柱定位与导丝定位法相比,盐水柱定位在新生儿PICC中具有更高尖端到位精准率和更低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可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导丝定位法 盐水柱定位法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经济、易掌握的颅内血肿立体定位方法。方法在头皮表面以血肿侧耳廓为中心贴3个标记物呈H形,行CT扫描,确定YL-1万特福穿刺针定位穿刺点。结果对所有脑出血患者的颅内血肿进行H标记CT定位立体定向穿刺,术后复查CT,均准确地到达了靶点,准确率100%。结论利用H标记CT定位,操作简便、准确、易掌握,尤其可以提高初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广大医生的成功率。

  • 标签: 颅内血肿 穿刺 H定位
  • 简介:颅内病灶的术前精确定位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首要前提,如何做到简便、快捷和准确定位是每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随着CT和MRI影像技术、三维立体定向和术中实时导航技术的发展,术前精确定位已基本实现,但导航和立体定向需要特殊昂贵的专用设备,基层医院不便于推广。笔者根据20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立体几何学原理.总结出一套简便快捷的象限区域定位,经临床应用10余年,效果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 标签: 临床应用 定位法 三维立体定向 颅脑 精确定位 导航技术
  • 简介:简易定位器制作及定位方法自1999年,我们应用自制的简易定位器及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颅内血肿及脓肿840例,均准确定位一将废弃的5F造影用导引导丝50-60cm,剪成8-11根长5cm的小段,间隔0.5cm排成栅栏状,连接在一根宽5cm.长60cm的钕紧带上,即制成简易定位器(图1)。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穿刺抽液术 立体定位技术 颅内出血 脑脓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精确定位透视在MIS-TLIF减少辐射暴露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需要进行MIS-TLIF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1例,对照组患者选用传统的定位透视,观察组患者选用精确定位透视,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和手术中的透视时间、X射线曝光的时间和次数以及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检查过程中的透视时间为(10.25±2.44)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为(2.76±0.97)s,曝光次数为(5.7±1.78)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透视时间为(7.95±1.56)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1.87±0.55)s,曝光次数(4.69±2.04)次;术中的透视时间为(10.89±2.75)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为(2.12±0.77)s,曝光次数为(5.1±1.34)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透视时间为(28.13±4.38)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4.78±1.24)s,曝光次数(9.76±2.18)次;观察组患者的总的透视时间为(20.54±5.89)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为(4.98±1.15)s,曝光次数为(10.7±2.54)次和手术总时间(1.5±0.3)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透视时间为(33.54±7.98)min,X射线的曝光时间(6.98±2.43)s,曝光次数(14.77±3.56)次和手术总时间(1.8±0.8)h。结论精确定位通过术前的精确定位能显著降低术中的辐射时间,节约手术总时间,患者在整个过程中在辐射中的暴露时间要显著低于传统定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确定位法透视 辐射暴露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肥胖患者静脉采血的穿刺成功率,减轻痛苦,提高满意度。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对208例参加体检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4例。观察组采用标识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种方法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复针率、失败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标识定位)一次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传统),复针率及失败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标识定位可提高肥胖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

  • 标签: 静脉穿刺 肥胖患者 标识定位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段定位结扎在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环状混合痔采用分段定位结扎的手术方法做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全部治愈,住院时间为10-18天,完全愈合时间为22~35天。痊愈后肛门外观无畸形、狭窄等改变,生理功能正常。结论采用分段定位结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既可以彻底消除病症,又能维护正常的肛管生理解剖结构,疗效确切。

  • 标签: 分段定位结扎 环状混合痔 临床研究
  • 简介:颈源性头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患者的共识,管恩福通过20余年的临床诊治经验,主张“用手摸病,用手治病”,独创定位摇头诊治颈源性头痛,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具有直接、快速等优势,并提出防病三要点。

  • 标签: 定位摇头法 颈源性头痛 中医正骨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识定位对不同年龄患者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提高静脉穿刺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对200例参加体检的静脉情况特殊患者,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60岁)、老年组(≥60岁),每组100例。两组均采用标识定位,比较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中青年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结论标识定位更适合中青年人群静脉穿刺。

  • 标签: 中青年 老年 静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统体表触诊和超声双平面对环甲膜定位差异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接受颈部超声检查的受试者107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使用超声观察颈部气道结构,选取超声下可清晰显示环甲膜结构的受试者,分别由耳鼻喉科医师使用体表触诊、超声科医师使用超声双平面对环甲膜中点位置定位。使用直尺测量两种方法定位之间的距离,将受试者分为准确组(两点间距≤3 mm)和差异组(两点间距>3 mm)。使用超声测量环-甲间距(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距离)、环甲膜-皮肤间距(环甲膜中点与皮肤间距离),使用直尺测量平视时颈部长度、仰头时最大颌下间距。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种定位方法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选取清晰显示环状软骨和环甲膜的受试者104例。2组性别比例、BMI、环甲膜-皮肤间距、颈部长度、最大颌下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9.091,P<0.001)、BMI>28.0 kg/m2(OR=11.214,P=0.001)、环甲膜-皮肤间距增大(OR=5.649,P=0.015)为两种环甲膜定位方法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肥胖(BMI>28.0 kg/m2)、环甲膜-皮肤间距增大是超声双平面与体表触诊法定位环甲膜出现差异的影响因素,对存在上述因素者,建议使用床旁超声定位

  • 标签: 环状软骨 超声检查 体表触诊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在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8—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取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8—9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10—11月采血的4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动脉穿刺进行桡动脉采血;试验组采用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进行桡动脉采血。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采血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长、穿刺时疼痛评分和穿刺后即时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试验组(81.82%)高于对照组(56.82%),试验组穿刺时长(34.600±2.442)s,低于对照组的(39.156±2.785)s,试验组疼痛评分(3.750±0.315)分,低于对照组的(4.318±0.3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未发生穿刺后即时并发症,对照组发生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指尖定位引导血管穿刺能够提高桡动脉首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 标签: 桡动脉 动脉采血 指尖定位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磁共振头皮定位手术治疗颅内浅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行手术治疗的122例颅内浅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定位根据影像学诊断,而观察组采用磁共振头皮定位,分析对比两组间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且无人出现术后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浅表肿瘤患者术前采用磁共振头皮定位进行手术定位,可显著改善肿瘤切除率及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头皮定位法 浅表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地面“十”字定位在脊柱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运用术前C臂透视机定位所需手术的脊柱节段并在地面做“十”字标记,术中运用此标记进行透视。结果2013年1~12月我科行脊柱手术约300余台,手术时间均由2012年的2~230h缩短到130~2h,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列数2012年1列,2013年未发生。结论使用C臂透视机地面“十”字定位较传统式的定位定位成功率更高,明显缩短手术的时间,降低切口感染。

  • 标签: &ldquo 十&rdquo 字定位法 C臂透视机 脊柱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地面“十”字定位在脊柱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运用术前C臂透视机定位所需手术的脊柱节段并在地面做“十”字标记,术中运用此标记进行透视。结果:2013年1~12月我科行脊柱手术约300余台,均在术中使用地面“十”字定位进行C臂透视,手术时间均由2012年的2~25h缩短到1.5~2h,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列数2012年1列,2013年未发生。结论:使用C臂透视机地面“十”字定位较传统式的定位定位成功率更高,明显缩短手术的时间降低切口感染。

  • 标签: “十”字定位法 C臂透视机 脊柱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分区定位在药房药品规范化管理中的实际效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在药房随机抽取40名药师,在2018年2月到2019年2月实施常规药品管理法,在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实施药品分区定位管理法,展开对比。结果:在对分区定位实施前后进行对比后所得,药师各工作环节的速度明显提高,内部差错率以及问询次数与实施前比都有所降低,每日工作效率有较大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试验对比研究后发现,分区定位可让工作效率及质量更加高效化,在药房规范化管理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分区定位法 药房药品 规范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方法与药物或手术治疗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随着放射免疫和影像学的进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垂体微腺瘤的发现率逐年递增,然而如何早期诊断垂体微腺瘤并给予确切有效而经济的治疗方法仍是当前临床的热点。本文介绍我院自1986年~2003年经门诊诊治和住院手术近千例患者的系列研究,确立了鞍区CT薄层增强扫描+矢、冠状重建和垂体MRI动态增强能确切显示微腺瘤病灶在鞍内的大小、方位及其与蝶窦的立体关系,为经蝶人路、肿瘤切除提供准确定位及术后疗效评估的依据。通过系列中西药门诊治疗观察及经蝶手术疗效长期随访,确立了垂体微腺瘤诊治的策划方案。本文通过

  • 标签: 垂体微腺瘤 生活质量 增强扫描 动态增强 手术治疗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测定位在婴幼儿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需股静脉采血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采用目测法定位穿刺采血,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扪股动脉搏动定位穿刺采血。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目测定位操作方便快捷,提高采血成功率,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 标签: 婴幼儿 股静脉 采血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放疗定位中真空垫加热塑体膜方法的实用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放疗的乳腺癌病例共40例分为两组,其中20例为使用传统乳腺托架定位,另20例使用真空垫加热塑体膜定位,在数字化模拟机进行治疗前摆位验证,分析两组病例的摆位误差。结果:真空垫加热塑体膜的定位方法产生的摆位误差小于传统乳腺托架定位的摆位误差。结论:乳腺癌放疗定位中使用真空垫加热塑体膜的方法有利于减小摆位误差,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精度,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乳腺癌放疗 放疗定位 摆位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