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LG生命科学精心研制的韩国第一品牌玻尿酸“YVOIRE0伊婉第二代中长效大颗塑形Volume型号”于今年5月成功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正式许可。LG生命科学YVOIRE伊婉Volume型号是中国第一款大颗玻尿酸,是第二代中长效大颗塑形纯玻尿酸。大颗YVOIRE0伊婉Volume型号适合做支撑和塑形,在面部轮廓修饰方面更加优越。与YVOIRE伊婉Classic小颗粒除皱效果有机组合,可以帮助求美者获得更完美的整形效果。

  • 标签: 大颗粒 玻尿酸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生命科学 第一品牌 面部轮廓
  • 简介:大颗淋巴细胞(LGL)胞体较一般淋巴细胞大,胞浆较丰富,因含有多个粗大嗜苯胺蓝颗粒而得名,包含CD3-[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3+(T细胞)2个细胞群,约占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0%~15%,其中NK细胞占85%,T细胞占15%[1]。

  • 标签: 大颗粒淋巴细胞 白血病 诊断
  • 简介:摘要p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外分泌腺淋巴细胞浸润和B细胞活化为其临床特点。pSS的血液学累及特征包括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白血病,以大颗淋巴细胞增多为特点,同时多伴有粒细胞减少及贫血。临床上pSS合并LGLL较为罕见,本文报道2例pSS合并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并复习总结文献,探讨pSS合并T-LGLL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加强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白血症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γδ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γδT-LGLL)与αβ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αβT-LGL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贫血诊疗中心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17例γδT-LGL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结果,与同时期91例αβT-LGLL患者进行对比。结果17例γδT-LGLL患者中位年龄54(25~73)岁,10例就诊原因为贫血。γδT-LGLL与αβT-LGLL一致,脾大(41%和44%)较为常见,肝大(12%和5%)及淋巴结肿大(6%和8%)较为少见;两者均有较高的抗核抗体阳性率(59%和45%),较低的风湿因子阳性率(6%和10%);两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HGB及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γδT-LGLL患者的典型免疫分型为CD3+/CD4−/CD8−/CD57+/TCRγδ+,CD4−/CD8−双阴性表型显著多于αβT-LGLL患者(P<0.001)。17例γδT-LGLL患者有1例口服泼尼松治疗,3例口服环孢素A治疗,13例口服环孢素A联合泼尼松治疗,治疗4个月后2例获得完全缓解,4例获得部分缓解,总体有效率为35%。结论γδT-LGLL是一种少见的成熟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其临床及实验室表现与αβT-LGLL相比除CD4−/CD8−双阴性表型外均无显著差异。环孢素A可作为γδT-LGLL的首选治疗药物。

  • 标签: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γδT细胞 环孢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基因,STAT3 免疫抑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 标签: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基因,STAT3 免疫抑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髓系肿瘤合并克隆性T大颗淋巴细胞(T-LGL)增殖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5例确诊髓系肿瘤合并克隆性T-LGL增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位年龄60岁,均存在>6个月的血细胞异常病史。外周血T-LGL绝对计数均<1.0×109/L,LGL免疫表型2例为CD4+CD8-,3例为CD4-CD8+;4例为αβ型T细胞,1例为γδ型T细胞;5例均有克隆性证据;二代测序检测显示1例患者存在STAT3突变,其余4例均为阴性。结论5例髓系肿瘤合并克隆性T-LGL增殖患者起病隐匿,以老年为主,临床以慢性血细胞减少多见。存在克隆性T-LGL,尤其是T-LGL绝对计数<0.5×109/L的患者诊断T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需慎重,可能与意义未明的T细胞克隆性疾病部分重叠。STAT3或STAT5b突变检测可能是鉴别两者的主要手段。

  • 标签: T大颗粒淋巴细胞 克隆性增殖 髓系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阳极氧化种植体和大颗喷砂酸蚀(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种植体的近10年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为种植体的临床选择及评估提供参考。方法设置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查找阳极氧化及SLA种植体相关临床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对纳入的研究依照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累积存留率(cumulative survive rate,CSR)、边缘骨丧失(marginal bone loss,MBL),并对文献间的异质性和发表偏倚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阳极氧化种植体分析共汇总22篇文献,包含6 276枚阳极氧化种植体。单组率荟萃分析显示,总CSR为98%(6 094/6 276)(95%CI:97%~98%,P<0.05),其中5年内CSR为98%(3 177/3 249)(95%CI:98%~99%,P<0.05),10年内CSR为97%(2 917/3 023)(95%CI:96%~98%,P<0.05);总MBL为1.02 mm(95%CI:0.69~1.34)。SLA种植体分析共汇总17篇文献,包含4 567枚SLA种植体。单组率荟萃分析显示,总CSR为99%(4 484/4 567)(95%CI:98%~100%,P<0.05),其中5年内CSR为99%(2 844/2 905)(95%CI:98%~100%,P<0.05),10年内CSR为99%(1 640/1 662)(95%CI:97%~100%,P<0.05);总MBL为0.69 mm(95%CI:0.44~0.95,P<0.05)。上述结果的偏倚检验P值分别为0.822和0.284,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荟萃分析提示,SLA种植体较阳极氧化种植体具有更高的CSR和更小的MBL。

  • 标签: 牙种植 治疗结果 荟萃分析 阳极氧化 大颗粒喷砂酸蚀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的14例初诊T-LGLL合并PRCA患者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及骨髓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14例患者男性和女性各7例,中位年龄58.5岁(33~75岁);初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02×109/L[(1.45~8.49)×109/L],中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35×109/L[(0.43~7.16)×109/L],中位淋巴细胞比例0.49(0.13~0.77),中位血红蛋白58 g/L(42~106 g/L),中位红细胞计数2.01×1012/L[(0.99~3.20)×1012/L],中位网织红细胞比例0.52(0.14~3.02),中位血小板计数96×109/L[(38~281)×109/L],中位大颗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71%(32%~81%);骨髓穿刺结果示:中位大颗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0.16(0.08~0.41);中位血清β2微球蛋白4.85 mg/L(2.81~7.22 mg/L);2例患者ASXL1和TET2基因突变阳性,其中1例同时有STAT3、EP300、FAM46C基因突变阳性;6例患者T细胞受体(TCR)β、γ阳性,1例TCR β阳性,4例TCR γ阳性,1例TCR δ阳性,1例TCRβ、γ、δ均阳性,1例均阴性。8例接受环孢素治疗,6例有效;6例接受甲氨蝶呤联合激素治疗,3例有效;初始诱导有效9例,5例初始治疗无效患者行挽救治疗,2例有效。结论T-LGLL合并PRCA患者的实验室特征与单纯T-LGLL相似,以贫血为突出表现,伴有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亦常见;外周血和骨髓中易见大颗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单克隆重排是重要特征,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 贫血,再生障碍,纯红细胞 大颗粒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例T-LGLL合并GBS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6岁,淋巴细胞增高15年未行特殊治疗,确诊T-LGLL后,予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方案化疗,化疗中患者红细胞计数降低,减量CsA同时给予泼尼松治疗,后因患者不耐受,调整为环磷酰胺(CTX)+MTX方案化疗。化疗期间患者出现肠道和肺部感染,后出现肌力下降、发音含糊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查体双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低,腱反射未引出。脑脊液:总蛋白1.187 g/L;无色、透明、无凝块;Pandy实验阴性;白细胞计数0×109/L;结合临床表现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确诊GBS,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出院后口服CsA+CTX治疗1年,血象稳定,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结论T-LGLL合并GBS罕见,发病可能与T-LGLL患者淋巴细胞功能紊乱以及化疗后免疫抑制合并感染有关。治疗除对原发病及感染控制外,针对GBS的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也非常必要。

  • 标签: 白血病,T细胞,大颗粒 格林-巴利综合征 蛋白-细胞分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T大颗淋巴细胞增多(T-LGL)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20年2月接受allo-HSCT的359例患者连续性资料,男216例,女143例,中位年龄为38(7~65)岁。分析T-LGL的临床特征、累积发生率,比较发生与未发生T-LGL患者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累积复发率(CIR)及非复发死亡率(NRM)的差异,并研究影响移植后发生T-LGL的相关因素。结果共入组359例患者,T-LGL组17例,非LGL组342例,中位随访38(3~92)个月,移植后1、2、3年T-LGL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64%(95%CI 1.09%~6.19%)、4.50%(95%CI 1.36%~7.64%)和4.84%(95%CI 1.10%~8.76%);移植受者CMV再激活(P=0.013)、EBV血症(P=0.034)以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P=0.027)均与T-LGL发生有关,且多因素分析显示,良性血液病[P=0.027,OR=3.36(95%CI 1.15~9.89)]、单倍型移植[P=0.030,OR=4.67(95%CI 1.16~18.75)]、无关供者移植[P=0.041,OR=5.49(95%CI 1.10~28.16)]为移植后发生T-LGL的独立预测因素。两组患者移植后3年OS、DFS率、CIR以及NR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S:100.0%对78.6%(95%CI 74.1%~83.1%),P=0.04;DFS:100.0%对70.0%(95%CI 64.9%~75.1%),P=0.01;CIR:0对16.1%(95%CI 11.8%~22.4%),P<0.01;NRM:0对12.6%(95%CI 12.5%~12.6%),P=0.0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恶性疾病患者移植后发生T-LGL者预后良好,NRM、DFS率以及C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良性疾病患者移植后发生T-LGL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恶性疾病患者移植后T-LGL可能是一个较为持久的良性临床过程,与免疫重建和T细胞调节机制相关的因素可作为移植后T-LGL发生的主要预测因素。

  • 标签: 大颗粒淋巴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连锁高IgM综合征(XHIGM)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方法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20年3月收治的1例23岁XHIGM合并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17岁开始出现反复感染症状,就诊后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伴有明显脾大,IgG、IgA水平减低。虽然IgM低于正常水平(典型XHIGM表现为IgM正常或升高),但通过二代测序证实该患者为CD40L基因纯合突变(染色体:chrX;位置:135730438;氨基酸变异情况:NM_000074:exon1:c.31C>T:p.R11X;突变类型:无义突变);其母亲检测到该基因突变位点为杂合突变,其父亲未检测到该基因突变。患者明确诊断为XHIGM。患者脾切除术后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得以缓解,因白细胞升高,依据流式细胞术检测、TCR基因重排呈阳性和骨髓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增高且为克隆性增殖。患者最终诊断为XHIGM合并T-LGLL。结论少数XHIGM患者可在成年后发病,且可表现为IgG、IgA和IgM水平均明显减低的非典型临床特征,CD40L基因突变是XHIGM最终的确诊标准。对于反复感染、IgG定量低于正常水平、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男性患者,需进行XHIGM基因筛查。少数XHIGM患者可合并T-LGLL。

  • 标签: 高IgM免疫缺陷综合征 X连锁高IgM综合征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CD40配体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T细胞大颗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21年5月收治的1例T-LGLL合并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4岁男性,以贫血为首发症状,伴抗核抗体高滴度阳性,完善骨髓穿刺、免疫分型、基因重排等检查明确诊断为T-LGLL合并AIHA,予以激素、输注红细胞悬液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口服环孢素维持治疗。结论以贫血伴自身免疫异常为初发表现的患者应考虑T-LGLL的可能,以免误诊和漏诊。

  • 标签: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贫血,溶血性,自身免疫性 免疫异常 抗体,抗核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毒清颗粒灌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收住ICU患者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科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患者5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治疗组的患者给予尿毒清灌肠治疗,对照组只给服用尿毒清颗粒。并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变化以及血尿酸、尿素氮水平等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尿毒清治疗组的32例患者血肌酐下降的22例,尿素氮下降的有26例,其他情况2例。且患者的水肿情况均有减轻。结论尿毒清颗粒灌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加重 尿毒清颗粒 灌肠 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尿素氮与尿素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尿素氮检测和尿素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肾功能异常的检出率。结果尿素氮检测共检出肾功能异常者22例,诊断灵敏度为55.00%;尿素检测共检出肾功能异常者34例,诊断灵敏度为85.00%。尿素检测的诊断灵敏度高于尿素氮检测,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素检测的诊断灵敏度高于尿素氮检测,但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客观条件和检测效率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同时对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应进行严格的控制,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尿素氮 尿素 临床医学检验 应用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肥料和工业原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自从1922年尿素开始工业化生产以来,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尿素生产系统的研究,在合成机理、热力学性质和工艺流程方面都有创新和进展。尿素,主要作为化肥应用于农业生产。目前,全世界尿素产量占氮肥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国尿素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许多国家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尿素生产系统的研究,如尿素合成反应机理、物系热力学性质及传递性质的研究。在工艺流程方面,旧的流程不断得到改进,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开发新型设备,如合成塔高效塔板的应用。各技术公司纷纷申请专利,对新的技术严加保密,以求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 标签: 尿素 生产工艺 优化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