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作者: 汤宝鹏 张澍 黄德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1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科 新疆心电生理与心脏重塑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4,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100037,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本文评述了无导线起搏器在治疗心动过缓的研发历史及思路、适应证探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研发 适应证 问题 未来
  • 简介:摘要以某型无人机S形变截面复合材料进气道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进气道的模具设计方案及成型方案,开展基于橡胶软模+水溶性芯模组合模具的S形变截面复合材料进气道成型工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橡胶软模+水溶性芯模组合模具能够实现S形变截面复合材料进气道的精确成型和脱模,且能够大幅降低水溶性芯模的制造周期和成本,该模具类型及成型方法对此类典型异形变截面复合材料管状结构件的制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迟发右心室导线穿孔的安全必要性。方法查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导线拔除数据库,收集所有因迟发导线穿孔行杂交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植入装置类型、植入装置时间、穿孔发现时间、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转归等,并回顾这些患者的手术记录及术中录像、照片资料,总结术中发现。结果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共1 124例患者于我中心行导线拔除治疗,其中导线穿孔患者29例,8例迟发导线穿孔患者应用杂交技术治疗。8例患者中男5例,年龄(61.8±8.6)岁,除颤导线2例,起搏导线6例。杂交技术为外科开胸(1例常规正中开胸,1例胸骨下段切口,6例左前外侧小切口)加经静脉拔除导线。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发现,未穿出心包的导线光滑,无纤维组织粘连,穿出心包的导线头端多与组织有一定程度粘连。术后住院时间为(9.88±3.18)d。术后随访(42.6±19.3)个月,未再有穿孔或导线功能异常复发。结论杂交技术是治疗迟发心脏导线穿孔的有效方法,尤适用于导线穿出心包外的患者。

  • 标签: 手术后并发症 导线穿孔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角肥大截骨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0例双下颌角肥大患者拟行截骨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0例患者经手术后,19例外观整复疗效好,无感染症状,切口对位整齐,愈合佳,1例发生术后血肿,经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围手术期周密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下颌角截骨术 术中配合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口内入路是主流的手术方式,截骨的方法有下颌角直线截骨、多次直线截骨、弧形截骨与下颌骨外板矢状劈开截骨等。由于手术在狭窄的视野内完成,会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髁突骨折、第二下颌角等并发症,术者要具备良好的美学观点,科学评估,微创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文综述了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的处理。

  • 标签: 下颌角肥大 截骨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手段,而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史上里程碑式的变革和进步,从电子元器件、植入术式、并发症以及术后管理等都迥异于传统起搏疗法,其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在各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本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让此项技术更加安全、有序地在国内开展。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 起搏器 指南
  • 简介:摘要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可以进行心房心室的顺序性起搏。本例患者因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右心室间隔部植入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参数良好稳定,同时较好地实现了房室同步的起搏。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无导线起搏器
  • 简介:摘要无导线起搏器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目前临床应用经验、循证证据、指南更新等方面的进展,结合《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特撰写此操作流程及规范,就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及特殊情况进行推荐,以期进一步促进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在我国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无导线起搏器 操作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用魔术带固定监护仪导线的新方法,及监护仪导线固定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对患者的抢救效果影响。方法采用魔术带固定床边心电监护仪导线,使监护仪的三根导线分类收纳。结果用魔术带固定监护仪导线不仅整洁美观,更减少了由于患者压迫导线而引起的不适,降低了由于导线散落地面而造成牵扯或被脚踩的几率。同时,极大的方便了护士操作。结论魔术带牢固且拆卸方便。此方法简单易行且节省开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魔术带 监护仪 导线 方法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FINELINETMIIEZ主动螺旋起搏导线的应用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1-2019.6收治的80例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标准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展开对照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FINELINETMIIEZ主动固定螺旋起搏导线植入)与对照组(常规主动螺旋电极导线植入)各4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分析应用后临床效果。结果在总体手术时间、手术开始-完成电极固定的时间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在三尖瓣返流量、起搏电极的电阻、阈值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而在R波高度上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INELINETMIIEZ主动螺旋电极导线间隔部起搏可减少手术时间及三尖瓣返流,电阻相对较低,阈值相对较低,安全有效,值得应用。

  • 标签: 固定螺旋主动起搏导线 应用 体会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3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中护理配合的要点。做好充分术前护理,术中做好物品药品、耗材急救准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中严密心电监护,预防可能的风险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 标签: 无导线起搏器 术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大截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的2 21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大截肢,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大截肢组(93例)和对照组(2 11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足大截肢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OR=2.78, 95%CI:1.10~7.51,P=0.027)、静息痛(OR=27.89, 95%CI:6.89~112.83,P<0.001)、足跟部溃疡(OR=9.07, 95%CI:1.19~11.13,P=0.016)、骨质破坏(OR=2.61, 95%CI:1.07~6.32,P=0.033)、ABI低(OR=13.93, 95%CI:3.56~54.54,P<0.001)、IDSA分级中重度感染(OR=7.12, 95%CI:1.44~29.37,P=0.035)是糖尿病足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进行透析、静息痛、足跟部溃疡、骨质破坏、ABI低以及IDSA分级为3~4级是糖尿病足患者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独立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是预防大截肢发生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足 危险因素 大截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icra™ Transcatheter Pacing System无导线起搏器(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背景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中国澳门镜湖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植入Micra无线起搏器患者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81.6岁,最大102岁。分别在出院前、植入后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起搏器电学参数和不良事件。结果实施Micra植入术患者手术时间(49.0±15.1)min,X线光曝光时间(8.3±4.0)min。植入时电学参数:阻抗(803.2±233.8)Ω、感知(9.1±4.4)mV、阈值(0.6±0.3)V/0.24 ms,住院天数3~5 d。围术期内,早期并发症(植入术后3个月内)术后穿刺点血肿(3.8%,3/80)、心包填塞(2.5%,2/80)、穿刺点动静脉瘘(1.3%,1/80)、起搏器感知不良/阈值过高(2.5%,2/80)、起搏器综合征(1.3%,1/80),平均随访1.48年,无中远期并发症。结论与传统起搏器相比,Micra无导线起搏器操作简单、微创,避免导线和囊袋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为符合单腔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带来新的选择。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随访研究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摘要80%~90%的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同时存在右上腔静脉。对于此类患者,多数经右侧入路植入起搏导线,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临床实践中,常常在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现偶然永存左上腔静脉,目前常用的术中造影的方法有时难以区分右上腔静脉是否存在。本例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泥鳅导丝的方法来鉴别右上腔静脉是否存在。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永存左上腔静脉 导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36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25例(69%,25/36),年龄(73±14)岁,年龄范围15~87岁,随访(6±3)个月。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2例,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术中起搏阈值为(0.46±0.21)V/0.24 ms,感知为(10.8±4.5)mV,阻抗为(871±268)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阻抗在3个月的随访中较术中明显下降[(813±197)Ω对(689±149)Ω,P=0.01]。术后24 h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股静脉穿刺点处静脉血栓11例(11/36,31%),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均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未发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的血管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阈值升高,术后1个月阈值恢复正常。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短期安全性好,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无导线起搏 起搏阈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我们选择了我院的12名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6例,接受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例,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并对比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的观察组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为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植入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患者12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6例,使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例,使用围手术期护理)。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在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能取得较佳的效果,可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效果显著。

  • 标签: MicraTM无导线起搏器 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