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临床测量方法及定量指标.方法:埘90名50岁以f上中t老年患者的曲面层片下颌后牙区不同部位颌骨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5.91±1.85mm,无牙侧9.07±2.48mm,平均值相差6.84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3.64±2.69mm,无牙侧23.65±4.28mm,平均值相差9.99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0.68±2.76mm,无牙侧20.96±4.15mm,平均值相差9.72mm.结论:通过曲面层片测量颏孔和颏孔后1.0cm颌骨高度,了解下颔后牙区骨量丧失情况.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数据,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7~10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曲面体层片 骨测量 牙槽嵴增高术 颌骨高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和曲面层片对正畸患者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进行研究。方法筛查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影像资料,共纳入480例同日拍摄曲面层片与CBCT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和评估曲面层片及CBCT图像中上颌窦异常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一致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曲面层与CBCT对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46.32,P=0.000)。在纳入的480例、960侧上颌窦CBCT图像中,40.8%有上颌窦异常。其中,潴留性囊肿的检出率最高(18.2%),其次为黏膜增厚(15.1%)。男性与女性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4.98,P=0.000)。青少年组与成年人组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6,P=0.612)。结论对于上颌窦异常情况,CBCT检出率明显高于曲面层片。在正畸人群中上颌窦异常较为常见,且以潴留性囊肿最为多见,患者的性别对上颌窦异常有影响,而年龄对上颌窦异常无影响。

  • 标签: 正畸治疗 上颌窦异常 锥形束CT 曲面体层
  • 简介:<正>患者男性,43岁。因右颈部无痛性肿物3个月于2009年3月入院。查体:右侧颈部椭圆形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不随吞咽上下活动。B型超声检查:右侧颈动脉分叉处内后方可见巨大实性肿物,大小为4.6cm×2.3cm,边缘尚清,内回声不均,肿物与颈动脉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肿物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颈动脉分叉 颈内动脉 转流管 下颌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泌尿道宿主、环境、微生物菌群间的关系及宿主反应性变化,证明泌尿道存在特征性菌群;探讨菌群变化与尿路感染的关系,对尿路感染诊疗产生观念性改变。方法临床资料收集于2018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应用16SrRNA基因测序对健康绝经后(A组,5例)、健康育龄期(B组,5例)及尿路感染的绝经后女性(C组,14例)尿液进行菌群测定,分析泌尿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多样性及差异性。结果女性尿液中包含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菌群,构成多样化,个体差异明显,一般以一种或两种菌种占优势,健康育龄期、绝经后女性组优势菌种主要为乳酸杆菌属、加德纳菌属及鞘氨醇单胞菌属,而鞘氨醇单胞菌属在尿路感染绝经后女性组丰度则明显下降;同时,尿路感染组优势菌群主要为肠杆菌科及乳酸杆菌属,且肠杆菌科丰度明显高于另外两组;而乳酸杆菌属丰度水平在健康育龄期组则明显高于绝经后两组。结论女性泌尿道菌群以乳酸杆菌属为优势菌,绝经后尿路感染女性泌尿道菌群表现为乳酸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显著减少及肠杆菌科丰度增加,提示这可能是引起绝经后妇女尿路感染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为诊断尿路感染及非抗菌素手段治疗尿路感染提供思路。

  • 标签: 泌尿道感染 微生物群 绝经期 生育力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杂多县气象局1961~2015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对杂多县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杂多县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具有明显阶段性变化特征;70年代之前,年日照时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70年代往后到21世纪00年代,年日照时数则逐渐减少;从00年代往后日照时数则逐渐增加;近55年杂多县日照时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7.61h/10a,减少趋势较为显著,平均值为2445.9h,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从杂多县四季总日照时数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可知,除夏季外,近55年杂多县其余三季日照时数均呈逐年减少趋势,同年日照时数减少趋势较为一致,其中秋季日照时数减少幅度最小,春季日照时数减少幅度最大,说明春季日照时数减少对年日照时数减少贡献最大。

  • 标签: 日照时数 气候变化 特征 杂多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染色携带着遗传基因,作为遗传物质载体的染色,其数目及染色的缺失、重复和易位等畸变都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不平衡改变而致染色病的发生.染色复杂易位指涉及3条及3条以上染色的易位.复杂易位携带者产生异常配子的比例比一般相互易位者产生异常配子的比例更大,而且随着参与易位染色数目的增多,产生异常配子的比例也越高.

  • 标签: 染色体复杂易位 易位重排 染色体数目 异常配子 遗传物质 易位携带者
  • 简介:目的:分析玻璃切割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45例45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眼行闭合式玻璃切割术,术毕玻璃体腔行C3F8气体或硅油填充。结果:玻璃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15眼,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3眼(87%);玻璃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硅油填充术30眼,1次手术完全复位27眼(90%)。统计学检验两组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的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视力:数指/眼前者2眼,0.02~0.05者3眼,0.06~0.1者10眼,0.12~0.25者19眼,≥0.3者11眼。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有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后并发症最多见是继发性青光眼和白内障。结论:玻璃切割联合眼内填充能有效地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大部分患者视力能得到改善。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周口爱尔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复杂性眼外伤合并玻璃体积血80例(80只眼)为对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40只眼)。观察组行保留周边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术,对照组行常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悬吊术(未保留前囊)。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t=7.852,P=0.000)。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8.944,P=0.000)。眼压低于对照组(t=42.683,P=0.008)。角膜高阶像差低于对照组(t=4.525,P=0.000)。观察组术后发生眼压增高、虹膜粘连及角膜水肿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术治疗复杂性眼外伤,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改善术后视力,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

  • 标签: 玻璃体积血 晶状体前囊 眼损伤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 植入,晶状体,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复杂眼外伤患者实施玻璃切割术后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为配合本文研究,收集在2018年6月-2020年10月间到我院因复杂眼外伤而做玻璃切割术治疗的60例患者做为本次临床研究目标。同时手术治疗后对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比较治疗前情况进行分析,以及对治疗后并发症情况做出调查。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前,视力功能都有恢复,且效果显著,此次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给予并发症患者针对性治疗,通过治疗,出现高眼压、眼前房渗出性炎症、角膜水肿并发症症状的患者均已痊愈。结论 玻璃切割术用在治疗复杂眼外伤患者中,对保护眼球、提升视力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意义,建议广泛使用。

  • 标签: 复杂眼外伤 玻璃体切割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一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手术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进行的一组病例。结果本组患者186眼,其中视网膜脱离合并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15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2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19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0眼;女性83眼,男性103眼,平均年龄52.5岁。手术前视力光感~数指117只眼,数指~0.0469眼。手术中同时做晶状超声乳化或粉碎12眼,视网膜切开9眼,注入硅油59眼,注入C3F8127眼。视网膜复位167眼(89.8%),未复位19眼(10.2%)。手术后视力改善159眼(85.5%),不变18眼(9.7%),下降9眼(4.8%)。结论玻璃手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手术中充分切除视网膜前后的增殖带,松解对视网膜的牵拉是视网膜复位的关键,手术后绝大多数能够改善或保存残余视力。

  • 标签: 复杂性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产前诊断染色病患儿生育史及平衡易位核型携带者孕妇胎儿染色结构是否正常。方法收集孕妇及患儿的表型。孕妇外周血核型分析,联合应用胎儿羊水细胞染色核型分析及拷贝数变异检测分析对后两次怀孕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孕妇外周血核型结果46,XX,t(5;6)(p15:p23);一孩外周血核型结果46,XX,?der(5)t(5;6)(p15.32;p22.3);二胎羊水染色核型结果46,XN,t(5;6)(p15:p23),拷贝数变异结果正常;三胎羊水染色核型分析胎儿为46,XN,?der(5)t(5;6)(p15.32;p22.3),拷贝数变异结果为5p15.33p15.32(20 000-6 060 000)缺失6.04 Mb和6p25.3p22.3(160 000-18 660 000)重复18.50 Mb。结论染色核型分析与高通量测序检测拷贝数变异技术联合使用可为平衡易位携带者孕妇提供精确的产前诊断。

  • 标签: 染色体核型分析 染色体异常 高通量测序 拷贝数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