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选煤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研究并分析危害程度,确定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现场检测等方法对选煤厂运行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和分析评价。结果 巡检工、铲车司机、操作工接触煤尘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皮带工接触煤尘浓度大于职业接触限值;铲车司机、洗煤工接触噪声80dB(A)<LEX.8h<85dB(A),为噪声作业岗位,其余岗位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肥胖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30名我院中收入的肥胖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照实验,对所有儿童进行随机两组均分,单组内设置15名肥胖儿,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肥胖儿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肥胖儿则选择护理风险管理操作。对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儿的体重控制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实行优良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家属中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肥胖儿护理 预后恢复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某钢厂接触铬酸盐作业人员的职业损害状况。方法于2021年3月,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至2017年山东省某钢厂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50例接触铬酸盐的工人作为观察组,598例未接触铬酸盐的工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体检资料中职业相关信息、血常规、空腹血糖、鼻部、皮肤、胸部X线片等检查结果,分析铬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损害、皮肤损害、谷丙转氨酶增高、胸片异常、血常规异常、血糖异常情况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9、12.25、5.82、10.37、10.46、20.66,P=0.000、0.000、0.016、0.001、0.001、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中隔偏曲、鼻黏膜充血、鼻黏膜糜烂、鼻炎症状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4、4.07、13.20、32.05,P=0.000、0.044、0.000、0.000)。对照组与观察组工种、年龄、铬接触工龄与鼻黏膜糜烂面积的发病率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1、0.42、0.28,P=0.505、0.662、0.871)。结论接触铬酸盐的职业性危害不容忽视,应注意加强铬接触工人的职业防护和健康宣教,提高其重视程度。

  • 标签: 重金属中毒 铬酸盐类 职业性中毒 铬鼻病 职业健康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危害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护措施。方法 统计本院消毒供应中心在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期间发生的职业损伤事件,在2021年4月至同年10月期间采用PDCA循环,对比两个阶段灭菌消毒情况。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事件合计33件,发生最多的是锐器划伤事件,其次是为接触感染源和消毒剂损伤;PDCA循环后消毒灭菌情况优于循环前(P<0.05)。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危害影响因素来自各方面,可采用PDCA循环加强护士管理,提高护士的防护观念,保障职业安全。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护士 职业危害 PDCA循环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煤炭属于高危行业,职业病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需要进行综合防治管理。本文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出发,对煤矿职业病危害控制的效果进行研究,对危害因素进行深入调查,找出煤矿职业病关键控制点并且提出防御措施,评价控制效果,希望能够为煤矿职业病危害控制贡献力量。

  • 标签: 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煤矿职业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焊接作业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为个体防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于2020年10月,在焊接实验室内采用模拟实验方法分析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与手工焊(ZS60A焊条)和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焊接作业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现场对电焊烟尘、金属元素和电焊弧光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手工焊(ZS60A焊条)、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的电焊烟尘浓度分别为6.80、6.17、3.13 mg/m3。焊接面罩外电焊弧光有效辐照度由高到低为手工焊(ZS60A焊条)、二氧化碳保护焊(907A药芯焊丝)、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分别为1 010.7、740.9、589.5 μW/cm2;氩气保护焊(JS80焊丝)产生的长波紫外辐射(UVA)强度最大,为1 500 μW/cm2。3种焊接作业锰的空气中检测浓度最高,JS80焊丝锰最高,为128 493.2 mg/kg;907A药芯焊丝含钛最高,为24 355.5 mg/kg;ZS60A焊条含铜最高,为24 422.12 mg/kg。结论不同焊接作业及不同种类焊材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强度不同,应更有针对性的选择个人防护装备、现场暴露评估和健康监护的方式。

  • 标签: 焊接 工作场所 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 对比分析 防护建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基于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潜在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也显著提高,对其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并发症会对其产生影响,加之患者难以识别,很容易出现误诊与漏诊的情况,进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诊治缺乏及时性,患者的交感神经会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进而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和低血糖等病理损害,甚至会引起脑损伤而死亡。为此,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并开展健康教育护理,对血糖进行定期监测,尽量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基于此,文章将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疾病危害与临床护理进展,希望有所帮助。

  • 标签: 老年 糖尿病 低血糖 危害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影响因素,并给予对应的预防措施,保障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原因的预防措施施展。结果:导致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主要原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防护意识薄弱、运动功能受损,按照防护措施强化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的防护。结论:重点培养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和技术能力,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强化防护意识,降低其危害率,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 标签: 消毒供应室 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情况,并提出有效的自我防护举措,更好的保障手术室护士工作安全。方法:选择使用走访调查的方式,对某医院手术室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展开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有效的自我防护方法。结果:目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为物理、化学、噪音、放射性等因素。通过采用合理的防护措施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情况明显改善。结论:通过采用有效的自我防护方法,能够提升手术室护士工作的安全性,因此,医院要提升对手术室护理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预防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对于手术室护士来说,在日常工作当中经常出现三餐无规律、昼夜颠倒、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情况,同时在日常工作当中会受到生物以及化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侵扰。手术室护士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不利于护士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加强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工作,更好的保障生命健康安全。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职业危害 自我防护 行为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22年7月,我院出现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相关医务人员共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的方式,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害及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时间、人员类型、暴露环节、科室、暴露源、暴露方式以及暴露部位均属于医务人员血源职业性暴露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工作时间≤5年,护理人员,拔针注射,针刺伤等均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结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止职业危害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暴露 高危因素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