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临床中常用的传统手术刀为刀片与刀柄分体式。刀架的近端与握柄的衔接部为90°直角,高度差有1.5mm,因此,拆装刀片时,刀片的后1/3部必须翘起至少1.5mm的高度方可安装到位或出。装卸过程中,刀片后部均须在其材质的弹性模量内发生轻度变形。

  • 标签: 传统手术刀 弹性模量 刀片
  • 简介:拥有目前国内最高的防晒指数,添加独家研发的紫外线散射剂,配合紫外线吸收剂的双重功效,严密阻挡紫外线,丝毫不给A波和B波入侵肌肤的机会。

  • 标签: 防晒指数 新鲜品 紫外线吸收剂 UV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军工企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各种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在军工企业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军工企业相关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为军工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新创新。在现代社会军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在其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更换各个模具,但是在更换模具的模阶段,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模具型腔内含一些余药,如果出现点燃源的情况,是很容易出现爆炸的现象,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人工模的过程中,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本文就主要针对防爆模机械手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为防爆模机械手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促进防爆模机械手的研究和发展。

  • 标签: 防爆 卸模 机械手 研究 设计
  • 简介:材料与方法[1]1.牙体预备.按照基牙预备原则制备.2.用尺寸稳定性高的印模材料及全口有孔托盘制取功能性印模,超硬石膏灌注模型.3.24h后,脱模、修整模型,使从牙齿冠部的龈沟到磨平底部为10±2mm在石膏模型上的基牙底部及近远中牙列部分设计固位钉孔,并用打孔机分别打孔.并在模型底部磨出固位沟槽,用502胶水粘固固位钉于基牙底部的固位孔中,然后在模型底部和固位钉上涂凡上林,选择工作模型大小的橡皮底座,将普通石膏和超硬石膏按1:1比例调好后灌入橡皮底座,将带有固位钉的工作模型底部插入石膏中,约半小时后石膏硬固,取出工作模.

  • 标签: 铸造冠 代型 牙修复术
  • 简介:摘要为满足新型硫化机自动开合模具功能,采用快速卸下模芯的模具结构用来改进原有45°O型胶圈的过盈配合的模具结构,通过新型的模具使多个尺寸的胶圈模腔共用一套模板,取代现有每个尺寸的模具都有一幅配套模板的结构,可以节约模具的存储空间;减少模板的制造成本,也能够提高模具的加工效率,节约模具制造的生产周期。

  • 标签: O型圈 快卸 模具结构
  • 简介:目的本文试图在羊急性心梗模型上建立miRNA表达谱,为LVAD治疗急性心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小尾寒羊经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心梗模型,心脏不停跳植入FW-2型轴流泵,连续负荷循环辅助3天。取出的心脏用组织染色法检测。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miRNA表达谱。结果对照组动物实验共进行7只,其中3只造模成功。LVAD组动物实验共有5只,其中3只成功。miRNA测序结果共发现已知miRNA成熟体152个,新miRNA成熟体1582个。负荷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差异表达,其中oar-miR-19b(上调)和oar-miR-26a(上调)得到RT-PCR验证,与芯片结果相符。GO和KEGG分析发现这些miR参与调节的功能及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结论本实验利用FW-2型轴流泵成功地对急性心梗的羊进行了3天的循环辅助,证实LVAD可有效减轻心梗程度。成功地建立了急性心梗和LVAD干预的miRNA表达谱,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表达谱可用于探索未知的miRNA,并研究它们参与急性心梗反应的调控机理。

  • 标签: MICRO-RNA 表达谱 急性心梗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
  • 简介:在类似套筒冠可摘义齿基牙内、外层冠之间增加了,型圈附着体  套筒冠可摘义齿,型圈附着体可摘义齿是在基牙内层冠轴面切1/3处设计一深约0.5~0.75mm

  • 标签: 中的应用 义齿中的 体卸
  • 简介:摘要目的对30例行单PKP的胸12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15例骨水泥呈双分布,15例骨水泥呈单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术后椎体高度改变及术后腰痛缓解情况。方法总结我院2011、3~2013、3行单PKP治疗的胸12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手术病例30例(其中15例骨水泥呈双分布,15例骨水泥呈单分布),按照术后影像学资料、VAS(VisualAnalogueScale)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术后疼痛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有5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术后2周、1年时,两组病例椎体前后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2周时双分布组与单分布组对比,伤椎前后缘的高度改变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两组VAS评分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不同的骨水泥分布方式对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疼痛及恢复伤椎高度均有效,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方面二者无显著性差异,VAS评分的改善方面双分布组优于单分布组。对单PKP手术骨水泥呈单病例,可行对补充注射,以达到满意效果。

  • 标签: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水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小耳畸形合并重度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分期耳廓再造-骨桥植入术后单及双骨导助听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的32例双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患者,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11.8岁。术前测试裸耳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行颞骨高分辨CT评估乳突发育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分期耳廓再造及骨桥植入术)。术后骨桥开机时、开机后3、6、12、24个月,测试单骨桥助听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安静环境和信噪比5 dB噪声环境下的双音节词识别率);植入骨桥至少3个月后,分别测试裸耳、单骨桥助听和双骨导助听(一骨桥+对ADHEAR)的平均听阈及言语识别率。采用国际助听器评估问卷和Glasgow儿童获益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术后主观获益情况。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中9例于耳廓再造术前植入骨桥,6例同期植入骨桥,17例于耳廓再造术后植入骨桥;32例均对佩戴ADHEAR。单骨桥及双骨导助听的平均纯音听阈均较裸耳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5,P<0.05),单骨桥与双骨导助听阈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静环境下单骨桥及双骨导助听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言语识别率(t=6.50,P<0.05),单骨桥与双骨导助听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环境下,双骨导助听显著优于单骨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调查问卷显示单骨桥植入及双骨导助听均可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双先天性小耳畸形伴外耳道闭锁同时合并重度传导性聋患者,单骨桥植入和一骨桥+对ADHEAR均可改善其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双骨导助听较单骨桥可进一步提高噪声下的言语识别率。

  • 标签: 耳畸形,先天性 先天性小耳畸形 外科,整形 人工听觉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带双指掌固有神经背支(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手指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19年4月,收治手指掌软组织缺损113例113指。临床应用4种带双DBPPDN的指背皮瓣修复此类软组织缺损。皮瓣类型:①超比例邻指皮瓣29例29指。②指掌固有动脉背支(DBPPDA)皮瓣43例43指。③第1掌背动脉皮瓣23例23指。④指背游离皮瓣18例18指。采用带单DBPPDN的指背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双撕脱的指掌固有神经仅修复一。经门诊随访,评估带双DBPPDN的指背皮瓣与对照组皮瓣的静态TPD、伤指VSA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带双DBPPDN的指背皮瓣有11例术后出现水疱,7例皮瓣瘀血。9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余均成活。带双与带单DBPPDN的指背皮瓣的静态TPD分别为(6.92±0.12) mm和(8.92±0.20) mm、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0.46±0.08)分和(1.11±0.28)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45±0.06)分和(4.00±0.16)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带双DBPPDN的指背皮瓣获得了更好的感觉恢复(P<0.01)、更低的疼痛发生率(P=0.0032)以及更高的满意度(P=0.0014)。结论4种带双DBPPDN的皮瓣是有效修复指掌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尤其在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 标签: 指背皮瓣 手指 指掌侧固有神经背侧支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单肩袖修补治疗运用至双肩袖撕裂患者中时对非手术肩袖的影响。方法:截取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时间范围内院内检查结果确诊为双肩袖撕裂患者,合计例数60例,分组运用双盲法原则规定,不同组别各自30例介入,对照组所加入实验患者依循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所加入实验患者则运用单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治疗。结果:选入实验的患者经评估其肩袖撕裂疼痛度评估值不具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所参与实验患者疼痛度评分展示更低(P<0.05);观察组所加入实验患者受治疗后肩袖撕裂程度展示更高(P<0.05)。结论:对予以确诊的双肩袖撕裂患者运用单肩袖修补术治疗会造成非手术肩袖撕裂情况加剧,反而采取保守方式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更有利于肩袖撕裂的愈合,可为临床医学提供资料参考。

  • 标签: 双侧肩袖撕裂 单侧肩袖修补 非手术侧 治疗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弹力与双弹力腹带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6月进行腹部手术220例需要使用腹带的病人按病室区域划分,对照组100例,采用双弹力腹带固定;试验组120例,采用单弹力腹带固定。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防止伤口敷料移位、防止伤口裂开无明显差异;2、试验组在增加病人的舒适度、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单弹力腹带在腹部手术中能更好减轻腹部张力、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伤口疼痛时间、有利于翻身排痰。

  • 标签: 单侧弹力 双侧弹力 腹带 应用比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D2胃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和网膜囊外D2范围内的淋巴结清扫。可是,在一系列的临床试验中,人们发现,无论是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还是大网膜和网膜囊的完整切除,都没能为胃癌患者带来肿瘤学获益,反而徒增外科学风险。这些事实,与胃癌外科的预期乃至胃肠外科的预期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胃背系膜近段(PSDM)的重新论证表明,大网膜和网膜囊不是胃背系膜,局部生理学结构(如血管、淋巴)和病理学事件(如局部淋巴转移、第五转移)只会在PSDM内,既往手术由于不认识PSDM,而将其打破,不仅仅引发过多的术中出血,更导致癌细胞从PSDM中泄漏到手术野,为复发埋下祸根。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建议进行D2范畴内的PSDM完整切除(即D2+CME),可以同步改善患者的外科学效果和肿瘤学获益。这些PSDM相关研究的结果,解决了胃癌外科、胃肠外科乃至肿瘤外科长期以来悖论和悬而未决的难题,开启了肠外系膜发现和利用的时代,由此形成的膜解剖理论,有可能使得经典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和肿瘤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得以更新和迭代升级。

  • 标签: 膜解剖 胃肠外科手术 胃背侧系膜近侧段
  • 简介:拇指挫伤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其中以尺副韧带损伤较为常见。目前临床上多以外固定等保守治疗为主,日后多出现掌指关节稳定性差,用拇、食指夹物时拇指偏向桡,夹力减弱。陈旧性病例可发生拇指掌骨头向尺半脱位,并发疼痛。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收治拇指挫伤患者15例,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节尺侧侧副韧带损伤 拇指掌指关 手术治疗 关节稳定性 拇指挫伤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阴道分娩过程中两种不同会阴切术,了解会阴伤口疼痛及愈合情况。方法将2010年1月-12月间,阴道分娩产妇6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0例采用改良会阴切术(20°-30°会阴切),对照组300例采用传统会阴切(45°会阴切)。两组产妇均足月,B超提示胎儿体重在3500g以下,无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观察两组的产时出血量、伤口疼痛情况及切口恢复情况、72h活动度。结果观察组产时出血量、伤口疼痛情况、72h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会阴切术符合生理要求,有利于产后早日康复,值得在产科推广。

  • 标签: 分娩 会阴侧切术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凹松解,再行后路松解、凹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凹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凹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凹。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凹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视皮层是大脑视觉信息的处理整合中心,灵长类动物的视皮层存在背和腹流2条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平行视觉信息通路。笔者总结了视皮层背通路(即where+how通路)、腹通路(即what通路)的发现、定位、功能以及二者的联系,并从视觉通路临床应用角度系统梳理了视觉皮层背、腹平行通路的研究进展。目前2条通路结构和功能相关性研究资料较少,对视皮层视觉通路的视觉信息分拣处理、相互作用及通路信息传递过程编码和神经整合处理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此外,关于2条通路的临床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且研究结果分歧较大,今后需改进研究方法,加强深入研究视觉疾病视通路损害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通过对视皮层背通路、腹通路做—综述,以期为视觉信息的传递、加工和相关临床眼病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视觉皮层 背侧通路 腹侧通路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