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东区为例,探讨了在老院区内新建项目时如何同步优化院区的交通状况,建立立体交通,从而缓解院区的交通压力,为医院建筑交通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医院交通设计 优化设计 立体交通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严重交通多发伤患者进行急诊救治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收治164例严重交通多发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通过对严重交通多发伤患者进行急诊救治,治愈148例,死亡16例。结论对严重交通多发伤患者进行急诊救治分析,总结出急诊救治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才可以有效的降低死亡率。

  • 标签: 严重交通 多发伤 急诊救治
  • 简介:四个轮子的汽车,很多轮子的火车,还有大翅膀的飞机……这些交通工具在宝宝的眼里是非常有趣的。不过,当你带宝宝出行乘坐这些交通工具时,安全可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儿也马虎不得。No.1私家车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自驾游也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旅游方式。带着宝宝自驾游一点儿也不能马虎,谨慎开车可是安全的最根本保证。

  • 标签: 旅游方式 儿童安全座椅 在旅途中 玻璃水 地面服务 公司政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交通事故抢救中的应用,并总结相关方法。方法对我急救中心760例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且相关资料齐全的760例病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抢救组380例,院前抢救组380例。然后分别观察各自的抢救效果,并统计两组伤者分别的满意度。结果在抢救成功率上,院前抢救组达到75%,明显高于常规抢救组的6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院前抢救组仅为10%,明显低于常规抢救组的20%;在伤者恢复周期上,院前抢救组仅为8.2天,明显少于常规抢救组的10.6天。两组的抢救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抢救组无论是在抢救成功率、还是在并发症发生率、还是在伤者恢复周期上,都明显优于常规抢救组。因此对于交通事故抢救来说,采用院前抢救是一个值得推广的良好方案。

  • 标签: 急救 交通事故
  • 简介:李嫔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内分泌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分会常委及秘书;上海医学会小儿内分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第三届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小儿区县学组组长;上海市静安区医学会理事;

  •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儿童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 中华医学会 内分泌学 上海市静安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脑交通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颅脑交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伤病情况和治疗情况进行整理。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以摩托车交通伤居多,多发生时间在1~3月份,其中手术治疗33例(占33.3%),非手术治疗67例(占67.0%);总死亡13例(占13.0%),其中手术治疗死亡8例(占61.5%),与GCS评分较低有关。结论颅脑交通伤患者病情重、致死率高,对于GCS评分较低患者,加强病情监测,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 标签: 颅脑交通伤 特点 手术治疗 预后
  • 简介:6月17日,省交通医院与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紧密型医联体签约仪式在天桥区政府举行。据悉,这是济南市区内首家紧密型医联体。

  • 标签: 医院 联体 交通 行医 区政府 济南市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15年4月采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21例。结果栓塞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15例,瘤颈部分残留6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再出血2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DSA随访15例(9例即刻完全栓塞的患者造影复查动脉瘤仍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6例栓塞即刻大部分栓塞患者5例动脉瘤级瘤颈未显影,1例瘤颈仍部分显影;术后支架移位2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1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结论采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是安全的,复发率低,规范的操作、栓塞材料的合理选择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血管内栓塞 弹簧圈 支架 疗效
  • 简介:文章以台州恩泽医院为例,从地形地势、流线组织、交通衔接、无障碍设计、绿化景观等方面对医院立体交通设计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医院立体交通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综合医院:立体交通 地形地势 流线组织 交通衔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道路交通事故伤情病例资料特点,为进行伤情鉴定审查找到合理的依据。方法分析病例资料常见的特点,研究审查的方法及面对的问题。结果病历资料对准确进行伤情鉴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结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对病历资料审查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病历资料填写的规范性、内容逻辑情况、信息属实等方面进行审查和研究。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伤情鉴定 审查 病例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心理干预对急诊交通事故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90例交通事故创伤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试验组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早期心理干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抑郁及焦虑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程度与对照组患者的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对急诊交通事故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满意度高,改善焦虑及抑郁情况,意义重大。

  • 标签: 急诊 交通事故 创伤 早期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在交通性脑积水治疗中的效果作用。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0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治疗组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00%、80.00%,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且P<0.05。结论在交通性脑积水中应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交通性脑积水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皮穿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在治疗交通性脑积水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15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取皮穿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术后对患者随访8~12个月,观察手术的效果。结果本组15例患者,通过进行随访,有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3.3%,出现1例并发症,为腹腔端阻塞,由于大网膜包裹,经过对症治疗后改善,患者头颅CT复查提示脑室缩小或正常。结论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交通性脑积水患者通过皮穿刺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腰大池-腹腔分流 治疗 交通性脑积水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标准翼点入路、纵裂入路和翼点纵裂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显微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前均行头颅CTA或DSA检查确诊。疾病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39例,经纵裂入路34例,联合入路5例。结果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经翼点入路手术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9例,经纵裂入路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5例,联合入路的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及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均有效且预后良好。根据不同的动脉瘤瘤体指向,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 翼点入路 纵裂入路 翼点纵裂联合入路
  • 简介:1病历介绍现病史:男,59岁,以“间断头痛、头昏1周,再发伴发作性意识丧失1次”之代诉于2015年12月25日入院。发病前1周,患者无诱因出现间断头痛、头昏,站立不稳,持续数十秒钟自行恢复。1天前再次出现头痛、头昏,伴有意识丧失倒地,持续10余分钟后神志清醒。醒后仍感持续头痛。当地医院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梗死。为进一步治疗,转诊至我院。

  • 标签: 颈内动脉狭窄 破裂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肝素化
  • 简介:目的探讨0°视角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临床转归。方法:纳入31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均采用0°视角内镜下行脑室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结果:29例患者术后短期疗效满意。随访中,1例症状复发改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VCR的减小以及mRS预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0°视角内镜进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迅速有效地改善非交通性脑积水症状,脑脊液通过瘘孔进入生理性循环,可避免感染和过度分流,操作简单,效果安全可靠。

  • 标签: 0°视角内镜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脑积水 预后
  • 简介:目的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老年(年龄≥60岁)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53例,采用开颅夹闭术31例(夹闭组),血管内栓塞术22例(栓塞组)。结果夹闭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4%)明显高于栓塞组(18.2%;P〈0.05)。出院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夹闭组预后良好18例(GOS评分≥4分),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2例;栓塞组预后良好19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夹闭组预后良好率(58.1%)明显低于栓塞组(86.3%;P〈0.05)。结论对于老年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可采取夹闭术和栓塞术两种方式,但是栓塞术可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创伤较小,能有效降低再出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开颅夹闭术的老年患者。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老年 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