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式正压管法对临床静脉留置针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科1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5例。在输液完毕后,实验组用5ml的注射器抽取0.9%的生理盐水5ml脉冲式正压管,对照组用5ml的注射器抽取0.9%的生理盐水5ml按传统方法管,观察对静脉留置针在堵管、回血、肿胀方面的影响。结果脉冲式正压管法在静脉留置针堵管、回血、肿胀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管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式正压管法较传统均匀缓慢推注管法更能减少静脉留置针堵管、回血、肿胀的发生。

  • 标签: 脉冲式正压封管 均匀缓慢推注封管 静脉留置针 封管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肝素管液应用于肿瘤患者静脉留置针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分为A组(生理盐水组)、B组(10U/ml肝素盐水组)、C组(50U/ml肝素盐水组)和D组(100U/ml肝素盐水组)各30例,比较四组堵管发生率、留置天数及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堵管发生率分别为46.66%,20.00%,30.00%,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2.42±0.42)d,(2.90±0.43)d,(2.93±0.32)d,(2.97±0.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00U/ml肝素盐水组发生率最高。结论使用浓度为50U/ml的肝素管液对静脉留置针管,既不会增加留置针堵管风险,又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肝素盐水浓度 静脉炎 静脉留置针堵管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肿瘤内科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并探讨相关护理策略。方法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作为肿瘤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评判标准,随机选择同一时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睡眠质量的区别,肿瘤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并分析原因。结果肿瘤内科患者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PSQI分数相较对照组高,而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影响90例肿瘤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原因环境因素有15例,生理病理因素20例,社会心理因素55例。结论对肿瘤内科患者睡眠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多,可以通过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症状护理等,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肿瘤内科 睡眠障碍 护理策略
  • 简介:为了降低留置针堵管率而设计的一种留置针管装置,该装置包括带有凹槽的底座和盖板,嵌入盖板的活塞、凸轮、微电机及控制装置。输液完毕后将留置针的延长管嵌入底座凹槽,扣上盖板,启动控制装置开关,微电机带动凸轮使活塞上下移动,反复压迫留置针的延长管,使针头处始终处于通畅状态,再次连接输液时不会发生留置针堵管。该装置操作简便,显著降低留置针的堵管率和维护成本。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封管装置 防堵管 封管方法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针是临床输液的方法,它能减轻病人痛苦,便于治疗和抢救,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现已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管液是在输液结束时向静脉正压注入一定量的液体,目的在于保证再次输液通畅。管技术是其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输液通畅的关键,如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因局部血栓形成而造成的堵管。但目前对于静脉留置针的管方式存在争议,临床研究的管方式各不相同。有研究推荐按压式冲管法1;也有研究推荐脉冲式正压管法2及双重正压管法3。本文比较不同管方式的使用,从而为临床合理应用静脉留置针提供证据。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封管方式 留置效果 系统评价
  • 简介:老年患者多呈现体质弱、病种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血管条件差的特点。传统普通针头行静脉穿刺较为困难,使用效率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有效减少穿刺次数且便于患者肢体活动,也在老年患者抢救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封管 活塞 外周静脉留置 穿刺次数 临床护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行脉冲式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的20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静脉留置针输液,并予以脉冲式管。观察静脉炎、堵管发生情况以及留置时间。结果患儿静脉炎、堵管发生概率分别为1.50%、4.50%,留置时间为(2.08±0.24)d。结论脉冲式管应用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中,临床价值较高,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堵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且能延长留置时间,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

  • 标签: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脉冲式封管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扫描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临床诊断对象,所有患者均行16螺旋CT平扫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技术实施。结果62例患者经16螺旋CT检查,均有效获取输尿管全程曲面重建图像,诊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16螺旋CT检查,能够清晰准确显示患者结石形态、位置、性质,从而为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螺旋CT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28螺旋CT对于回盲部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临床拟诊为回盲部病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其中18例手术,12例抗炎治疗后好转。结果36例回盲部病变中,粘液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回盲部癌1例,脂肪瘤1例,回盲部炎性病灶29例,克罗恩病1例,其中2例CT诊断回盲部肿瘤,患者未手术;多层螺旋CT显示回盲部病变肠管受侵的范围,肠腔的狭窄,周围改变,强化特点,淋巴结肿大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回盲部病变不同特点表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回盲部,回盲部病变,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4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5.83(23/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进食时间、术后达到全量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手术成功率高,明显改善围手术期状况,不良反应低。

  • 标签: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腹腔镜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窝沟釉质成形封闭术(EST)与窝沟杯刷清洗封闭术(CST)三年后封闭剂的保存情况。方法89名7~8岁,平均7.5岁儿童,采用半口对照法,分别在左右两侧第一恒磨牙采用不同的窝沟封闭术。术后随访3年,记录封闭剂的保留情况。结果EST组与CST组的封闭剂全部保存率在术后半年和一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两年两组封闭剂完整保存率分别为91.76%和82.35%,术后三年的则分别为91.18%,和7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长期临床效果看,EST的封闭剂保存率高于CST。

  • 标签: 窝沟釉质成形封闭术 窝沟杯刷清洗封闭术 封闭剂临床保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128螺旋CT检查以及诊断输尿管结石的结果进行分析以及探讨。方法对我院于2016年4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疑患有输尿管结石的1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用128的螺旋CT为这些患者进行检查。结果在128例患者中一共诊断出116例患者患有输尿管结石,诊断的准确率是100%。结论在临床中对患有输尿管结石的患者进行检查时,予以128螺旋CT的方法,确诊率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128层螺旋CT 输尿管结石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生素管在预防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血透中心接受透析治疗的长期深静脉置管的血透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7例,对照组27例,分别接受肝素+抗生素管和单一肝素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血栓发病例数以及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血栓1例,VAS评分3.5±0.5分,护理满意度96.3%;对照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8例,血栓6例,VAS评分4.3±0.3分,护理满意度7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抗生素管能够显著降低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血栓的发生,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抗生素封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管方法对血透导管管内血栓生成的对比研究。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2月使用血透导管作为透析通路的透析患者按导管管液配制方法不同分别设为对照组肝素14(每毫升4mg)和观察组(尿激酶10万U+肝素14(每毫升4mg),对两组患者的透析导管血栓生成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导管血栓生成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管法能有效降低导管内血栓生成,同时并不会出现局部或全身出血等风险,值得临床护理推荐。

  • 标签: 血栓 血透导管 肝素钠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9月收治的64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治疗方法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两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调整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骨折诊断中实施16螺旋CT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间70例肋骨骨折患者实施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6螺旋CT技术及DR检查,①分析了解患者实施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②分析了解两种检测方式下不同体位及处理方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实施16螺旋CT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与DR检查相比明显较高(P<0.05),实施16螺旋CT技术对肺挫伤、气胸、胸腔积液的诊断准确率与DR检查相比明显较高(P<0.05)。DR检查中正位摄片检出率为82.9%,斜位检出率为77.1%,切线位检出率为60.0%。16螺旋CT技术检测时VR重建检出率为81.4%,MPR重建检出率为100.0%,CPR重建检出率为100.0%。结论肋骨骨折诊断中实施16螺旋CT技术效果优良。

  • 标签: 肋骨骨折 诊断 16层螺旋CT技术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