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裸露边坡覆绿成败的关键在于植物和体的有机结合,植被地境再造技术效果突出.通过以河南省宜阳县锦屏山高陡边坡覆绿工程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地质学角度研究地境再造技术指标,为了解决边坡的覆绿这一问题,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体体裂隙率达到3%以上、岩壁覆绿植物种植孔深度在40~60cm之间、种植孔施工角度与裂隙的发育产状相关且以切穿更多的裂隙为原则.

  • 标签: 岩质边坡 覆绿 生态地质学 锦屏山
  • 简介:为研究钙镁肥(GF)对不同母稻田土壤水稻Cd吸收累积的影响及其差异,选取黄泥田(板页岩母发育水稻土)和麻砂泥(花岗岩母发育水稻土)进行水稻盆栽试验,分析各生育时期土壤pH值与CEC变化、土壤溶液中Cd浓度、水稻各部位(根、茎、叶、谷壳和糙米)Cd含量及水稻全株总累积量、水稻根表铁膜Cd、Fe含量与总累积量.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施用GF显著降低了土壤溶液Cd浓度,施用GF显著提升了土壤pH和CEC,施用GF降低了水稻根、茎、叶、谷壳与糙米中的Cd含量,显著降低水稻全株Cd累积量.稻田土壤施用GF促进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增加了各生育时期DCB-Fe、降低了DCB-Cd含量,抑制了Cd由根部向上迁移,稻田土壤施用GF,黄泥田与麻砂泥水稻糙米Cd含量降低至0.11mg/kg和0.15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溶液Cd浓度、水稻糙米Cd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稻根表铁膜Fe累积量与DCB-Cd、根与糙米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GF使叶对糙米Cd再转运贡献率降低5.88%(黄泥田)和12.80%(麻砂泥).稻田土壤施用GF可有效阻控水稻对Cd的吸收累积,且麻砂泥效果优于黄泥田.

  • 标签: CD 土壤 硅钙镁肥 水稻 根表铁膜 再转运
  • 简介: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为源,与氯化铁、氯化铝聚合制备新型聚氯化铁铝絮凝剂(PAFSC).其形态分布和处理含藻水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该混凝剂的最优技术指标为nFe/nAl=0.4,nSi/n(Al+Fe=0.1,碱化度B=1.5,G(Al+Fe)=0.1mol/L,pH=2.898,熟化时间为24h的条件下,有效成分Fe1、Alb的含量最高,絮凝效果最好,PAFSC对浊度的琦化效率可达98.6%。研究表明.二甲基二氯硅烷会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使无机高分予絮凝刹PAFSC有效成分高,絮凝效果好。

  • 标签: 环境工程 聚硅氯化铁铝 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 制备 形态分布 混凝性能
  • 简介:近年来,挥发性环甲基氧烷(cVMS)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导致其环境和人体暴露风险日益增加,由于其具有持久性、潜在的生物积累性和毒性而被受关注。目前,人们对cVMS在全球各种环境介质中的赋存、行为及效应有一定的了解。排入环境中的cVMS大部分进入大气,在水体、沉积物、土壤和生物体中也有一定的含量。研究表明,希腊室内空气降尘中总的环氧烷含量中位数最高(1380ng·g^-1),其次为中国(362ng·g^-1);中国污水处理厂总的氧烷年人均通量(10g·y^-1)低于英国(D4-D648.3g·y^-1)和美国(D4-D693.5g·y^-1),其中大连市一家采用CWSBR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进水中cVMS的总浓度(1.05μg·L^-1)普遍低于希腊(5.14μg·L^-1)、西班牙(9.2μg·L^-1)、加拿大(44μg·L^-1)和一些北欧国家(17μg·L^-1);我国大部分废水处理厂污泥中甲基氧烷的含量(0.1-lμg·g^-1dw)比一些北欧国家(26μg·g^-1dw)、希腊(20μg·g^-1dw)和加拿大(64μg·g^-1dw)等要低得多。中国普通居民吸入+摄食D4-D6的PELs中位数(173ng·d^-1)远低于中国普通人群的皮肤暴露(中位数18.5μg·d^-1),更低于英国成人日暴露量(1.875mg·d^-1)和美国妇女对总氧烷的日暴露量(307mg·d^-1)。环境中cVMS的行为和效应取决于其理化性质和具体的环境条件。进入大气的cVMS会与·NO3、O3和·OH反应,而与·OH反应脱去甲基生成醇是其主要的消除机制。污水处理过程中,大部分cVMS被污泥吸附固定,D6吸附污泥的能力最强,其次为D5和D4。挥发、吸附和非生物降解是cVMS在土壤中主要的环境行为。D4和D5可能存在生物放大作用。评估cVMS的TMF(trophicmagnificationfactor)研究结果相互矛盾,且与BCF、BMF和BSAF的评估结果相反。总之,国内外对污水处理过程中cVMS的赋存状态和迁移、转化行为的研究比较多,且�

  • 标签: 环甲基硅氧烷 环境分布 环境行为 环境效应
  • 简介:通过As~(Ⅲ)胁迫下水稻种子的发芽试验和幼苗毒性试验,研究了外源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其缓解幼苗砷毒性的效应。外源的2种处理方式为种子萌发时添加外源(Si1)和采用处理液浸种(Si2)。结果表明,发芽时介质中As浓度达到10mg·L^-1时显著抑制水稻种子萌发(P〈0.05),发芽率仅为80%,但是Si1和Si2处理下发芽率则提高到97%和100%,这说明外源可促进砷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砷浓度≥5mg·L^-1时,Si1和Si2处理均可提高水稻的相对幼苗高度和根耐性指数,提高幅度分别为6.00%~16.8%和57.9%~77.0%、7.10%~23.5%和54.2%~61.2%,并且降低了水稻幼苗砷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7.8%~21.4%和31.0%~49.1%。这说明外源处理可促进砷胁迫下水稻幼苗的生长;不同砷浓度处理与水稻芽长、根长及幼苗干重之间存在"S"型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外源显著提高了相应的EC50,缓解了砷对水稻幼苗生长的毒性。综上所述,砷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时添加外源或采用处理液浸种均可促进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并降低了幼苗砷累积和缓解砷对水稻幼苗的毒性。

  • 标签: 水稻 发芽率 幼苗砷毒性
  • 简介:以R2O-CaO-SiO2-F系渣微晶玻璃为研究对象,考察冷却速率对微晶玻璃析晶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同一化学组成的基础玻璃,析晶峰峰位发生明显迁移,析晶峰峰值温度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在升温速率α=10℃/min时,样品析晶峰峰值温度相差近40℃;基础玻璃呈现两种不同的析晶方式,即表面析晶和整体析晶。通过晶化实验发现,冷却速率对析出晶相的种类和相对比例都有显著影响,由析出晶相不同而引起的样品微观形貌也呈现巨大的差异性。

  • 标签: 微晶玻璃 冷却速率 析晶活化能 晶化指数
  • 简介:以那龙二号井为重点,详细地论述了那龙二号井基建和生产过程中采用过的砌碹支护等6种支护方法的效果及适应性,并深入分析巷道破坏原因,总结出巷道支护的成功经验,作为推广应用的成功实例,同时,总结了导硐卸压技术在那龙矿区白马斜井的应用和软支护优化技术在右江矿务局五号井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广西软矿井巷道支护技术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标签: 软岩 支护 技术总结 建议
  • 简介:通过实验制备了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硫酸铁(PFSS),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了PFSS中铁的形态,考察了熟化时间、Fe3+/SiO2摩尔比对铁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的影响。不同Fe3+/SiO2摩尔比的PFSS中Fe(a)的量最多、占50%以上,Fe(c)在35%~50%之间,Fe(b)在0~5%之间。研究表明:铁的形态分布及其转化规律与溶液的高酸度及聚硅酸的存在有关。

  • 标签: 络合剂 化学键 络合物 比色法
  • 简介:为研究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覆的运移规律,以乌兰察布煤炭地下气化试验区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背景,首先进行了高温下煤层顶板的物理力学特性测试,获得了不同温度下体(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粗砂岩、砂质泥岩)的比热容、导热系数、单轴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其次建立了相似材料物理模型,分析了燃空区覆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在100~1000℃内,随温度升高比热容及导热系数呈现下降趋势,而在100~750℃内,随温度升高单轴抗压强度呈现增大趋势;乌兰察布煤层气化时,覆运移规律与井工开采类似,具有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特征,初次来压步距为42m;亦存在明显的三带分布,即冒落带、垮落带和弯曲下沉带,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8m;覆运移过程中对燃气管亦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1#燃气管在煤层顶板上方26~28m处受到的水平应力最大,为最易变形断裂位置;在现场用钻孔探测法进行验证,得出导水裂隙带的高度为31.21m,与相似模拟试验得出的数据吻合,证明了相似材料物理模型的合理性。

  • 标签: 安全工程 煤炭气化 热力学 覆岩结构
  • 简介: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脂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研究生物体内脂化合物及脂代谢谱的变化,进而鉴定生物标志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阐明生物体响应外界刺激的机制。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色谱和谱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脂组学研究的发展,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脂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脂组学及多组学联用技术在环境胁迫耐受性及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 标签: 脂质组学 多组学 环境胁迫 环境毒性评价
  • 简介:为研究半煤巷道中粉质量分数和煤的挥发分与煤混合型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的关系,选取挥发分差异较大的5种煤样以相同比例配制煤混合型粉尘,利用粉尘云最小点火温度测定仪进行煤混合型粉尘试验。结果表明,当煤混合型粉尘中粉质量分数低于40%时,粉的混合会导致混合型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发生小幅度波动;当粉质量分数高于40%时,煤混合型粉尘最低着火温度会随粉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大幅度升高;挥发分质量分数越小的煤粉,其混合型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越容易受粉质量分数的影响。

  • 标签: 安全工程 爆炸特征参数 粉尘云 煤岩混合型粉尘 最低着火温度 挥发分
  • 简介:尾矿高浓度输送在现代大型工业生产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特别在冶金矿山行业,由于矿山多在偏远地区,常见的铁路、公路运输方式,在山区修建极为困难,且费用高,因此采用管道高浓度输送具有重要的意义,矿浆的稳定性和均性,对预测和判断矿浆管道停机再启动的难易和管道磨损的快慢和不均匀程序,是一个定量指标。

  • 标签: 尾矿矿浆 稳定性 均质性 紊流 宾汉塑性体 屈服应力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化工废水利用气相色谱谱联用技术的分析与监测方法。该方法结合气相色谱和谱两种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化工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和其他污染物。首先,样品中的化合物通过气相色谱分离,然后进入质谱仪进行谱分析,从而实现了对废水中各种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此联用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可用于化工废水的环境监测和污染物的追踪分析。因此,它在化工行业和水生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化工废水 分析方法 监测 污染物。
  • 简介:为了进一步研究放射性氡在松散煤介质中的运移规律,为氡法探测矿井煤自燃隐蔽火源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自主研制了松散煤介质中放射性氡多角度扩散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可以进行放射性氡在不同温度、粒度和空隙度的松散煤介质中不同方向上的扩散试验。利用该装置成功进行了一次放射性氡在45°倾斜方向上、不同温度煤体中的扩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扩散方向上氡浓度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氡浓度衰减率及衰减量逐渐降低;随温度升高,氡浓度呈线性上升趋势,且扩散方向上氡浓度衰减量增大,衰减率减小;在扩散方向上,氡浓度受温度变化影响逐渐减弱。

  • 标签: 安全工程 火源探测 放射性氡 多角度扩散 试验装置
  • 简介:针对地表水、地下水和饮用水中苯系物的快速定量测定建立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水体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苯乙烯和邻-二甲苯等苯系物的快速定量结果测定,样品浓度在5~50μg/L的浓度范围内定量检测相对标准偏差低于10%。通过对标准样品测定,其回收率在96.16%~101.50%之间,在快速测定的同时,其定量测定数据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 标签: 便携式质谱联用仪(GC/MS) 苯系物 定量 测定方法
  • 简介:文章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重燃料油进行了风化模拟实验,采用气质(GC/MS)联用仪分析了重燃料油中主要芳烃组分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该重燃料油中主要芳烃为苯类(CnB)、萘(CnN)类、菲(CnP)类、二苯并噻吩(CnD)类;在自然条件下,经过1周的风化,CnB和C0N完全损失;经过6周风化,C1N完全损失;经过12周的风化,C2N完全损失,3环的PAHs无明显变化。同时指出C2D/C2P和C3D/C3P的比值以及烷基化二苯并噻吩的同分异构体分布可用于区别其它油品,并且风化后变化不大,仍可较好地用于油品的鉴定。

  • 标签: 重质燃料油 芳烃 自然风化 实验
  • 简介:为了研究平顶山十矿各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差异,检测分析了地下水中天然有机含量和荧光特性的垂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天然有机含量在垂向上先急剧减少后逐渐稳定,且浅部含水体与深部含水层存在显著的有机含量差异,深部含水层之间则难以区分;浅部含水体中有机含量高,各荧光指纹区的荧光峰均有显现,且荧光峰强度较高,第四系水中各荧光峰强度略小于地表水;深部含水层中,荧光峰数量与含水层深度成负相关,Ⅱ区和Ⅳ区的荧光峰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其他荧光峰的强度则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利用天然有机含量和荧光特性,能够建立各含水层在垂向上的水化学特征。

  • 标签: 安全工程 天然有机质 地下水 荧光性 平顶山十矿 垂向分布
  • 简介:2014年3月1日14时50分.山西省晋城市境内的晋济高速后隧道内发生两辆甲醇车追尾相撞,导致前车甲醇泄漏.存司机处置过程中甲醇起火燃烧,隧道内42台车辆及煤炭等货物被引燃引爆。经现场清理、走访排查和采取DNA鉴定等技术手段核查,事故造成31人死亡,9人失踪。

  • 标签: 交通事故 隧道 灾难 西晋 DNA鉴定 现场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