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分离涡数值模拟方法(DES)在物面附近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在其他区域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兼具前者计算量小的优点和后者能模拟大分离湍流流动、计算精度高的优势。论文分别采用RANS和DES方法对舰船空气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所得流场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说明DES方法对大分离流动具有更强的模拟能力,更加适用于舰船空气场预报。

  • 标签: 脱体涡 大分离流动 舰船 空气流场
  • 简介:在某型发动机进口空气量测量中,设计了一种组合测量耙,对发动机进口空气场和附面层压力分布同时进行测量。组合测量耙的测点分布依据飞行台被试发动机附面层特性模拟计算结果,结构形式有效减少了测量耙的数量及安装空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组合测量耙测量数据计算的空气量,与被试发动机理论设计的空气量基本一致。介绍了组合测量耙的研制过程、附面层模拟计算、测量方案布局及试验结果,并例举出附面层测量结果及空气量计算结果。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空气流量测量 附面层测量 组合测量耙 飞行试验
  • 简介:某型飞机环控系统空气散热器性能试验的管路出口排气总声压级达到了130dB,严重影响到实验室的工作环境。依据小孔喷注消声原理设计了一种复合式小孔消声器。该消声器适用于高流速、高低温环境,应用中具有良好的降噪性,可为其他管路气流噪声的消声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消声器 试验 噪声控制
  • 简介:对气动喷嘴下游雾场及脉动速度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一组结构大致相同但具有不同气流脉动强度的气动喷嘴作为试件,利用PDA(粒子动态分析仪)等测试仪器对试件出口后的两相流场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强化气流紊流脉动对气动喷嘴的雾化有好处,使其雾化颗粒直径变小。

  • 标签: 气动喷嘴 紊流脉动 雾化 液体燃料 气流脉动强度 实验研究
  • 简介:新型内埋式通风口的进气流量用传统方式无法测量。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了内埋式通风口的三维计算模型;采用标准k—s湍流模型,分析了飞行高度和飞行马赫数变化对内埋式通风口进气流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飞行马赫数一定时,高度越高,进气流量越少;通风口进气流速基本不变;内埋式通风口进气量与外界大气的密流成正比。②通风口进气流量随飞行马赫数的增大而增加,但跨声速飞行时进气流量增幅较大,亚声速和超声速飞行时进气流量增加缓慢。

  • 标签: 内埋式通风口 进气流量测量 飞行高度 冷却通风系统
  • 简介:在过膨胀火箭发动机喷管中,当壁面气流压力与环境压力之比达到一定值时气体会从喷管壁分离。这种气流分离及其理论预估是过去十年中试验和理论研究的课题,而且为预估气流分离而建立的各种模型和所做的各种假设已经得到很大发展,既有理论模型,也有纯经验模型。本文借助于在DLR(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所建立的数据库,对不同模型进行了论述,几乎包括了所有公开发表的气流分离数据。本文对一种新的、更加准确的分离准则提出了看法。试验时,在喷管中观察到两种不同的气流分离现象,即自由激波分离和受限激波分离。对这两种现象都进行了详细讨论,并描述了压缩波和膨胀波。对于自由激波,排气羽流中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激波结构:有规则的反射激波、马赫盘及帽状激波。这些激波除了存在于过膨胀喷营外,在满流喷管中也存在。对现有火箭发动机喷管,如SSME或火神号发动机喷管,所得到的数值结果与试验照片在定性方面是一致的。对不同类型的激波现泉进行了讨论。另外,对至今还未深入了解的受限激波分离现象也给出了解释,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结果是喷管型面的形状极大地影响着气流分离的形式。根据气流分离得到的这些结果,提出了对侧向载荷产生原因的看法。

  • 标签: 发动机 喷管 气流分离
  • 简介:为研究环境实验箱在升、降温过程中气流组织与围护结构的耦合传热计算方法,对UC240环境试验箱进行实验,测量其速度场分布和升、降温曲线,并以实测值作为边界条件,利用CFD方法对环境箱气流组织和围护结构的耦合传热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CFD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尤其是壁面温度曲线,误差不超过4℃。送风温度可以根据蒸发器理论或加热功率和回风温度,借助UDF功能而动态确定,这反过来可以对蒸发器或加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环境实验箱 气流组织 围护结构 耦合传热 CFD UDF
  • 简介:二级发动机地面试车时游机喷管内气流要出现分离现象,直接影响二级主机和游机的性能计算结果,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发动机理论研究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提出的游机短喷管和大喷管分离准则及分离位置的确定方法,喷管内气流分离时游机地面比冲及地面推力的计算方法,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 标签: 发动机 游机 试车 分离准则
  • 简介:以高温高压燃气加热高压纯空气为研究背景,用平均温差法对气-气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进行结构方案设计,采用有效度-传热单元数法对换热器传热进行校核计算。设计换热器为圆柱形筒壁结构,出口为渐缩型喷管结构,采用半轴比为2/1的椭圆形热管。

  • 标签: 高温高压 热管换热器 结构设计 设计计算 校核计算
  • 简介:为满足新型吸气式发动机研制对于试验系统高压大流量超声速来流模拟条件下气体流量的准确测量和现场校准的迫切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高压、大流量p.V.T.t法和比较法的流量现场校准装置(以下简称现场校准装置),通过原级p.V.T.t法与次级标准音速喷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压力3~23MPa和流量1~60kg/s条件下音速喷嘴流量系数的校准、溯源和试验系统空气量准确测量,高压空气大流量现场校准装置扩展不确定度为0.84%。

  • 标签: 高压大流量空气 现场校准技术 p.V.T.t法 校准装置
  • 简介:以高空模拟试车台空气加温炉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加温炉燃烧特性、出口空气温度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空气加温炉由于采用自然进气方式,热能利用率仅为0.2左右。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空模拟试车台改造要求,对该加温炉改造方案进行了重点研究。改用三台燃烧器方案后,可有效提高加温管出口空气温度的均匀性,温差基本控制在8K内;合理选择燃烧器安装位置及炉壁辐射参数,加温炉的热能利用率可达0.4以上。

  • 标签: 高空模拟试车台 空气加温炉 燃烧器 燃烧特性 辐射换热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空气舵力/热联合试验,研究空气舵工作状态下气动载荷和温度载荷的试验模拟方法,达到考核空气舵综合响应特性的臼的。介绍了窄气舵气动载荷和温度载荷的试验等效模拟方法、施加方式以及应该考虑的影响因素;说明了试验的温度控制点、位移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布置情况和位置选取的方法,对整个试验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阐述,并从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

  • 标签: 空气舵 气动载荷 联合加载 力/热联合试验技术
  • 简介: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的喷气推进技术研究就走在世界前列。随后试验成功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正好适应了疯狂备战的纳粹德国研制更快速作战飞机的需要。于是,开发新型战斗机的工作在战争全面爆发前便已展开。然而,当第一种实用喷气战机Me262试验成功时,德国的空中优势己开始衰落,最高当局的盲目无知又将其引向歧途。

  • 标签: 喷气式战斗机 涡轮喷气发动机 作战飞机 空中优势 推进技术 战机
  • 简介:介绍了一种以沿声干涉原理为理论基础设计的新型通气声衬,具有良好的吸声效果。突出的特点是新型通气声衬的声学性能参数可调,以一台自行设计的高效高噪声对旋轴流通风机作为噪声源,对新型通气声衬的消声性能做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降噪效果较好,但主流道中的切向流与通气声衬中的通气量对通气声衬的性能有较大影响。

  • 标签: 通气声衬 涡声干涉 对旋风机 降噪 切向流 通气量
  • 简介:直升机空气动力学是直升机技术研究及型号研制的基础性学科和先行学科,本文概述了国外的直升机气动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气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直升机气动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预测了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内的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标签: 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在2米级旋翼动态地效试验装置上进行的动态地效试验研究工作,包括试验系统的准备、试验内容和结果处理.研究的状态主要包括模拟舰面升沉和滚转运动两个方面,对不同高度下不同的升沉幅值、不同滚转角度幅值均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分析结论.

  • 标签: 旋翼 地效 动态空气动力学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个定常直升机空气动力学CFD软件系统概况,较详细地描述了控制方程、方程的离散、边界条件,以及求解技术.最后展示了该系统的收敛性.

  • 标签: 直升机 旋翼 计算流体力学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在先进涡扇发动机空气系统与零件传热设计技术验证方面的研究情况,内容涉及发动机空气系统设计技术、零件热分析设计技术、涡轮叶片冷却设计技术及新型铸冷双层壳型高效涡轮冷却叶片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探讨了空气系统与零件传热设计技术中的设计计算方法、设计软件校核与改进、试验研究与参数测试、以及设计体系建设等问题,通过系统的模型、部件和发动机整机三个层次的试验验证,初步形成了空气系统与零件传热设计体系。

  • 标签: 空气系统设计技术 发动机零件热分析设计技术 涡轮冷却叶片设计技术 铸冷双层壳型高效涡轮冷却叶片
  • 简介:本文介绍了几个不同的空气动力学和动力学模型计算旋翼需用功率的方法,并以SA349/2小羚羊直升机旋翼为算例,进行了不同模型计算结果与飞行试验结果的比较。结果表明,气动模型对预测的旋翼需用功率影响不大,三种组合模型预测的旋翼需用功率与试验结果都吻合得很好,刚性桨叶模型的误差在10%以内,而弹性桨叶模型的误差则可降到5%以下。

  • 标签: 直升机 旋翼 空气动力学 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