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了解民歌在现代城市进程中的现状,分析城镇化民歌产生变化和影响的原因,在未来发展中针对民族文化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 标签: 城镇化 经济发展 民歌使用 传承保护
  • 简介:清代以来,随着移民的迁入和经济的发展,西南戏曲出现了外来声腔广为流布、民间地方戏日渐繁盛的局面,发展态势明显呈时间与地域性推进。清代西南连续不断的民俗生活构成了社会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戏曲的载体,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同步繁荣、相得益彰。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明清西南戏曲的分布差异,以及清代前期、中期、后期演剧活动总体空间分布、变化和发展,力图厘清从明代到清代不同时期西南戏曲分布区域的变更,以及清代西南戏曲的地域性和统一性。本文的西南概念范围界定在云贵川三省。

  • 标签: 四川 云南 贵州 戏曲
  • 简介:在对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西南边疆土司贡纳制度的变化态势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认为明早期的土司侧重于纳赋,明晚期的土司侧重于朝贡,明中期处于土司纳赋与土司朝贡的过渡期。纳赋制度形成于明早期地方卫所制度形成之际,主要是以一种补充卫所屯田收入不足的面目出现的。而朝贡,则是在土司进京袭职、升迁、述职甚至是控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

  • 标签: 明朝 西南边疆 土司 贡纳制度
  • 简介:近代以来“西南”的区域重构,在区域合作战略主导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清末民初,“西南”区域认识是建立在流域分区强调横向(东西向)联系基础上,体现了贯通“三沿”(沿边、沿海、沿江)地带的自然诉求.民国初年,西南六省(川湘粤滇黔桂)一系列的区域政治合作则是其明确体现.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抗战大后方战略主导下的国防地理分区,体现了由横向(东西向)的流域分区向强调高地防御的纵向(南北向)地形分区的转变.1949年后的西南大行政区设置也是国防区划思维的体现.然而,改革开放后,这一“国防第一、经济第二”的区划思维及其实践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经济区的不断调整,尤其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的提出,则可以看作西南区划思路的回归,是对贯通三沿(沿海、沿边、沿江)地带的区域合作常态的自觉尊重.

  • 标签: 西南 区域合作 三沿地带 大行政区 区划 泛珠三角
  • 简介:2010年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西南边疆的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不仅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刻画出近几年来研究的发展轨迹,而且形成一些颇受关注的热点.诸如传统选题方面的研究、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究、西南边疆治理史的研究以及相关档案和历史文献的整理,等等.另外,在西南边疆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西南边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总之,学术界在我国西南边疆史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并呈现出健康发展的势头.

  • 标签: 2010-2015 西南 边疆 民族 文化
  • 简介:“巴蜀”与“西南夷”之辨“巴蜀”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读,狭义上的巴蜀为政区概念。专指战国末期以后的巴郡和蜀郡两地:广义上的巴蜀则是地理文化概念,指地理位置、经济水平、文化风俗都近于巴郡蜀郡的区域.如“巴蜀四郡”“三蜀”等均属广义上的巴蜀概念。“西南夷”的说法则始自司马迁,他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提出“西南夷”的史学概念,并称夜郎、糜莫、滇等“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

  • 标签: 西南夷 巴蜀 文化概念 开发 汉化 犍为
  • 简介:铃木正崇是继鸟居龙藏之后日本当代最重要的苗族研究学者。与日本老一代学者"文化寻根型"苗族研究不同,铃木正崇以苗族为本体,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中国西南苗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历时研究,不仅大范围、多点式地动态呈现了苗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且为苗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范式。

  • 标签: 苗族 想象力 铃木正崇
  • 简介:宋人称生活在西南羁縻州县之外的溪峒民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被称为“生界”,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大致来说,宋朝政府将西南少数民族群体划分为生、熟两大类,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抹杀掉两者生存环境的差异,熟蛮异化与生蛮归化,致使生界在其变化过程中模糊不清。宋代西南地区羁縻政策的多元化,使得生、熟蛮的身份并不以其实际生存地域来确定。宋代文献中的“生界”,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称谓,而是一个融合了政治文化的族群边界,一个融通了价值判断的文化界线。

  • 标签: 宋代 西南地区 生界 生蛮
  • 简介:在对当前全球生态低碳发展理念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报告了西南山地城市空间增长普遍存在的透支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将制约西南山地城市发展的自然生态资源因素转化为促进城市特色形成的先天优势资源要素,在宜宾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利用天然山水资源构建"山水融城"的景观格局,利用自然绿色要素构建"生态网络"的安全格局,强调功能高效复合构建"紧凑组团"的布局模式,基于低碳交通引导构建"复合快达"的通行模式,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低碳性紧凑山地城市模型。通过"生态低碳"的建议性引导措施,真正落实生态低碳的城市空间格局,将西南山地自然生态、景观及地域文化等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力,实现山地城市物质形态与其所处自然环境有机协调发展,同时也为完善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一些思考。

  • 标签: 西南山地城市 生态低碳 规划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