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扶沟县历史悠久,因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故名扶沟。境内河流较多。沙河、蔡河、双洎河、惠民河、涡河、黄河等多自西北向东南流。沧海桑田,陵谷变迁,历史上变化很大,有的湮没历史深处,有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丰富的水资源为扶沟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用水。

  • 标签: 河南扶沟 古今河道 《水经注》
  • 简介:清代济宁“河道总督衙门”刘广新为适应政治、经济的需要,元初至元年间沟通了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元至元廿年(1283)大运河中段济州河沟通,濒临运河的山东济宁逐渐成为“高堑深隍,水陆交汇,北方冲要之区;襟带汉泗,控引江淮漕运咽喉。”①。至明代,济宁...

  • 标签: 河道总督 济宁市 衙门 山东济宁 大运河 江南河
  • 简介:根据中央军委、总部和广州军区“省军区编纂军事年鉴,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编纂军事活动大事记”的任务部署和广东省政府新一轮修志任务要求,6月12日至13日,广东省军区在广州举办了一期军事活动大事记编纂骨干业务集训。驻粤陆、海、空、武警部队以及军事院校等8个军事志驻军参编单位,

  • 标签: 广东省政府 省军区 集训 业务 骨干 修志
  • 简介:11月2日,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中国文物研究所古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主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骨干培训班”在京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抢救、保护、整理出土文献而举办培训班。

  • 标签: 骨干 开学典礼 培训班 国家文物局 整理 出土文献
  • 简介:曾经的帝制骨干,转变为爱国勇士杨度,字皙子,1874年生于湖南湘潭,从懂事时即人私塾学习,聪明伶俐,学习优秀。1902年杨度自费去日本留学,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而回国。次年获朝廷保送再度赴日留学,专攻各国宪法与政体学。1907年奉清政府特召回国,替代清末出国考查宪政的五大臣撰写两篇奏文——《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方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并因此当上清末宪政编查馆的提调官,四品顶戴花翎。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杨度随即丢官。

  • 标签: 杨度 骨干 帝制 党员 秘密 中共
  • 简介:近两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往事》栏目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相继播出《刺客使命》和《杀奸团》访谈录,早已在历史风云中湮灭的"抗日杀奸团"(简称"抗团")逐渐受人关注。轰动一时的1939年"周作人遇刺案"的幕后策划者和杀手均来自"抗日杀奸团"。一位上海中学校友无意间在电视中看到五十多年前的老师祝宗梁老先生的身影,了解到祝老师还有这么多传奇的人生故事,特意找到我们杂志社。于是,我们在这位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上海上中西路祝宗梁的住处对他进行了深入采访。

  • 标签: 人生故事 抗日 《夕阳红》栏目 中央电视台 风雨 骨干
  • 简介:在干旱区,地表径流决定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空间,是环境变迁的决定因素.楼兰古绿洲的环境演变及其在4世纪末的最终消失都与塔里木河及孔雀河河水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石器时代至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塔里木河与孔雀河合流,经库鲁克塔格山南麓东流,形成面积广大的孔雀河三角洲,成为楼兰古绿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4世纪中叶,部分塔里木河水在营盘附近歧道南流,离开了孔雀河三角洲,楼兰古绿洲开始衰败、萎缩;4世纪末,孔雀河、塔里木河河水全部南流,孔雀河三角洲水源断绝,楼兰古绿洲衰废、消失.这其中,孔雀河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孔雀河河道发生变迁的基础因素;人类引流蓄水的捕鱼活动和屯田所需河渠管理系统的兴废是影响河道变迁的重要人为因素.4世纪中晚期,塔里木河下游与孔雀河的改道南流是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

  • 标签: 孔雀河 石器时代 屯田 变迁 兴废 居住
  • 简介:四、灵州河堤今在何处据《灵武市志》载:“张九德倡捐俸银以筑堤。……于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兴灵州黄河石堤工程。……在灵州城南10余里之实处,垒石筑河堤40余丈为堤首以挡猛水。再向北依次延伸,于天启五年(1625年)历时三年工程告竣。共筑河堤六干余丈。”据此,似乎张九德所筑河堤在今宁夏的灵武。

  • 标签: 河道总督 尚书 灵武市 灵州 工程
  • 简介: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由甘肃进入宁夏,自南而北,几乎纵贯穿流宁夏全境。“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自古以来,就得益于黄河灌溉之利,大明庆靖王朱楮在其所撰《宁夏志》中指出:“黄河,自昆仑而来,……宁夏居人及军屯咸赖灌溉之力。”宁夏自古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然而,黄河也给宁夏人民带来过灾难。

  • 标签: 河道总督 尚书 中华民族 宁夏 黄河 灌溉
  • 简介:关中东部为黄渭洛交汇区,历史时期黄渭洛河道的变迁对这一带自然环境的影响重大,不但使三河河谷展宽,沙洲沙地增多,而且使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两岸滩地兴废频繁;同时还使支流入河口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对关中沙苑特殊地形的形成提供了泥沙.

  • 标签: 关中 兴废 变迁 中东 历史时期 自然环境
  • 简介:2008年4月16~28日,新疆地方志编委会、新疆地方志学会和宁波大学联合举办宁波大学第一届新疆第二轮修志人员业务骨干培训班。来自《新疆通志》各专业志编辑室和各地(州、市)、县(市、区)史志办公室的98位学员参加培训。新疆地方志编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疆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编审刘星出席开学典礼和结业仪式。

  • 标签: 《新疆通志》 宁波大学 业务骨干 修志人员 培训班 地方志学会
  • 简介:地方志工作包括年鉴工作是承前启后,绵延不断的千秋伟业。进入新世纪,随着一届修志工作的基本完成,新一轮续志工作正在展开。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发文部署全面启动续修志书的工作,我省至今也有8个市、县正在续修市、县志,还有一些县也在酝酿之中。

  • 标签: 续修 续志工作 地方志工作 县志 修志工作 志书
  • 简介:1961年,罗汉之子罗南由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贵阳师范学校任教,并在贵阳找时任贵州省政府民政厅长的李侠公先生。朋友之情,战友之谊,李侠公对罗南倍加关心和爱护。1965年,罗南与赵松泽女士结婚,在贵阳安家落户。文化大革命之初,罗南因父亲“托派”问题被打为“另类”,发配到息烽流长中学、息烽中学、安顺师专。

  • 标签: 国民革命军 罗汉 托派 党代表 陈独秀 骨干
  • 简介:民国年间,“易淤易潮”的河湖环境与堤垸位置差异使湖南沅江廖堡地区就河道治理问题形成了建闸与浚河两派对抗力量。在双方长达二十余年的争讼中,该区域水利关系所处的动荡局面恰好彰显出中国传统水利社会的内在困境,即传统社会机制有限的调解能力与生态环境持续性衰败之间的矛盾。面对生态变迁的巨大压力,民国政府几经竭蹶,最终借助水利科技实现了这一区域河道治理的近代化变革,使其水利关系得以成功重构,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这一过程昭示出传统社会水利治理的近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对当下的社会改革也不无启发意义。

  • 标签: 民国 水利社会 河道治理 内在困境
  • 简介:历史时期渭河河道移徙是关中区域环境变迁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安县境渭河的摆动与汉长安城基址、汉唐渭桥遗存关系密切,对沿岸村落、农田、滩地等多有影响。本文基于大量清代题本、奏折档案,结合方志、舆图资料,以清代长安县北乡高庙村、席王村、东席村、西席村、中席村、师家道口村、唐家村等周边马厂地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其招垦缘起与发展、分布与规模、会勘类型与流程、滩地类型与土壤特质等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渭河滩地冲淤的时间特征、村落、滩地与河道的空间关系、河道“南迁”与“北徙”的变迁过程,指出渭河主河道迟至乾隆、嘉庆时期,仍然距现今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渭桥遗址埋藏区较近;渭河北移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完成的,并不存在由于某一次或某一年渭河涨溢而引发河道“大规模北移”的现象;长安县境渭河河道总体上呈现出“北趋”的大势,但在这一过程中,“南迁”也是河道移徙的重要特征之一。

  • 标签: 清代 渭河 滩地 垦殖 河道 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