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4 个结果
  • 简介:"行政路"是指朝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建置。时期开始调整地方制度,至海陵天德二年(1150)全面实行兵马都总管府路制。其中诸京路、诸总管府路、中都路的路官构成略有不同。《史.百官志》之外,"会宁牧"、路治府的"知某府(事)"、"治中"等官职也属于路官的范畴。诸路官员的民族构成复杂,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

  • 标签: 金代 行政路 路官
  • 简介:<正>范源(1876—1927),宇静生,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1876年(光绪二年)出生于湖南湘阴,祖父曾任直隶大兴知县,父以教书为业。1889年,祖父、父亲相继去世,此后家道中衰,次年随母迁居长沙。时值十九世纪末,湖南维新志士岌岌讲求救国之策。1897年,巡抚陈宝箴与熊希龄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聘粱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范源潦于第二期投考入学。时务学堂是新派人物济济之地,广泛向学生介绍西学,传播维新思想,范源受教其间,耳濡目染,眼界大开,与蔡锝同为粱启超的得意弟子。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夭折,康有为、粱启超避逃海外。1899年,范源与蔡锷、唐才常一同前往上海,考入南洋公学,随后辗转接粱启超函约,

  • 标签: 梁启超 时务学堂 教育总长 袁世凯 民国时期 唐才常
  • 简介:洛风雅》是宋代理学家诗歌总集,它荟萃了周(周敦颐)、程(程颢、程颐)、朱(朱熹)一派理学家诗歌,充分体现了道学之诗的本色。《洛风雅》在编刻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序文锚页,作品署名脱落,诗人名与字混淆等。这些问题又以目前通行的《丛书集成初编》本为甚,给人们的使用、传播带来诸多不便。今就所见诸本加以比勘,以申明《洛风雅》存在的缺憾。

  • 标签: 《濂洛风雅》明刻本 清抄本 率祖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简介:以后的多重路制包括兵马都总管府路、转运司路、盐使司路、提刑司路(按察司路)。兵马都总管府路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建置,承担了朝地方司法审判的大部分事务,具有鞫审、纠平之权。转运司路、盐使司路的司法事权主要体现为对地方经济司法的分工。提刑司路(按察司路)在司法上的职掌主要是问狱、纠劾。朝多重路制之间存在着司法分工与互动,共同完成了朝地方司法事务的诸多环节。

  • 标签: 金熙宗 多重路制 司法职能
  • 简介:本文主要讨论宋的年寿和姻亲、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穆尔的事迹、危素的姻娅及其入明以后的命运、北方医学南传及浙东名医朱震亨的从医之路、明初入华日僧和出使日本华僧情况等诸方面的问题,旨在将《宋全集》中相关史事的记载与同时期其他历史文献相互比勘,以彰显《宋全集》的史料价值.

  • 标签: 《宋濂全集》 札记 历史文献 史料价值 比勘 史事
  • 简介:《太乙統寶鑑》是編纂於元大德七年的一部數術文獻,作者題名"曉山老人"。此書除記述太乙數術理論外,還"兼注史事",其中有關金代歷史的記載約有三千餘字,可視爲一篇簡明的朝編年史。因這部文獻之成書遠早於元修《史》,且其所見朝史料主要轉抄自《實録》,故而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對於校補《史》多有裨益。本文首先討論該書的時代和作者問題,重點考證此書所見朝史料的來源及文獻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1録校注,希望能够爲史研究提供一點新的資料。

  • 标签: 《太乙統宗寶鑑》 曉山老人 黄應瑞 金朝史料 文獻價值
  • 简介:宋代为祀理学开山始祖周敦颐,由官府始建溪书院于广州府城春风桥北转运司署旧址。元季毁于火。明英正统二年(1436)重建于广州药洲之西奉真观旧址,有演极堂及两外斋舍,额以溪书院,屋凡数十楹,内有周元公祠。明天顺八年(1464)时任监察御史涂伯辅修葺书院,建爱莲亭。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时任按察史宇元善疏池中淤泥,

  • 标签: 广州市 濂溪书院 中国 广东 周元公祠 历史沿革
  • 简介:寺,位于乐都县城东南27公里处中坝藏族乡牙脑村的夏隆坚巴沟。央又叫班摩曲,藏语的意思是山沟中险峻的圣地。乐都的央与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兴海县的知嘎尔贝、平安县的夏哇日齐名,为"安多四"之一,藏语称"普拉央静房",是历史上藏传佛教僧人静修而出名的地方。乐都央确实是静修的绝妙圣地。

  • 标签: 央宗 乐都 静修 中坝藏族乡 兴海县 夏隆
  • 简介:马一浮先生(一八八三——一九六七),号湛翁,晚号蠲叟,浙江绍兴人。近现代国学大师、书法泰斗,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一九五三——一九六七)。时值文史研究馆成立六十周年暨马一浮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以马一浮先生亲属丁敬涵女士捐赠给文史研究馆的马一浮先生部分遗墨作品举办展览,并结集出版《儒文翰》。谓之“儒”,是因马一浮先生被学界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谓之“文翰”,则因其诗文与书法饱含丰富的生命底蕴与活泼的精神生气。

  • 标签: 儒宗 文史研究馆 马一浮 浙江绍兴 国学大师 三十周年
  • 简介:汉中行中原逐鹿射天狼,失意蹉跎暗自伤.路阻寒溪心忐忑,坛临褒谷气昂扬.奇谋巧计收秦栈,铁戟戈困霸王.可叹残碑哀亱月,河山带砺看张良.齐天乐·留侯庙紫山南麓柴关岭,真元气凝幽径.黛瓦碑亭,青砖祖殿,玉案檀香铜鼎.钟呼鼓应.看鹤舞丹庭,木兰花盛.雾起风生,纵横争斗有谁胜?

  • 标签: 《李宗培(七首)》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 简介:元稹与唐穆(李恒),虽为同时代人(元稹生于779年,卒于831年;李恒生于795年,卒于824年),但李恒贵为天子,元稹仅一普通臣子,本无缘相识相交。只因偶然的机遇,使元稹因穆而宠荣,史传误传因宦官而升职,并因此贬诽元稹。此后的研究著作沿袭旧说,并忽略了元稹又因穆而含冤的史实,歪曲了元稹的本来面貌。本文对此稍加剖析,以辩明是非。

  • 标签: 唐穆宗 宠荣 牛元翼 王播 河朔 研究著作
  • 简介:上一个马年(2002年)的秋天,《人物》杂志发表了我的一篇题为《阎临:品端学粹之士》的文章,重点介绍了史学家阎临的生平。1904年,阎临生于山西五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先就读于阎锡山任校长的私立至川中学,后半生的遭遇泰半由此而来。1924年考入重华书院,得以结识梁漱溟,师生之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同年加入狂飚社,经同乡高长虹介绍认识鲁迅。后赴法国勤工俭学数年,1929年入瑞士弗里堡大学学习,机缘巧合成为罗曼·罗兰的助手和忘年交。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后,一度回国任教。不久,再赴瑞士攻读博士学位。

  • 标签: 阎宗临 《人物》杂志 1904年 农民家庭 勤工俭学 大学学习
  • 简介:1888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原有两祠,一曰岭学祠,为“礼宋儒诸贤之所”(台湾著名学者苏云峰先生语);二曰溪祠,属专礼周敦颐之所。岭学祠在书院西北,溪祠在东北,从坐向看,位居岭学祠上;岭学祠为礼众贤之所,溪祠为礼

  • 标签: 广雅书院 濂溪祠 周敦颐 历史文化
  • 简介:清初,康熙皇帝为了维持满洲人秋天狩猎的风俗,于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道上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率众北巡;此活动是八旗军队的操练演习,亦具有拉拢蒙古王公贵族、掌控边疆的政治意涵。如此大规模的阵仗,促成围场附近“热河行宫”(后称“避暑山庄”)的建造,当时康熙帝常有半年在此坐镇,对于清初军政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重要性不亚于北京紫禁城。

  • 标签: 承德 康熙皇帝 木兰围场 蒙古王公 避暑山庄 内蒙古
  • 简介:<正>一、最澄的入唐求法与圆密一致传教大师最澄(766—822)在天台山国清寺接法之事,溯自大约唐贞元二年(804)年间,当时的航海技术尚未发达,对于渡海出国来说是一件很危险之事。可是最澄一心一意为学得天台正法,于是毅然决定游学中国。最澄何以专注勤求于天台教法呢?溯自少年时,因缘所致得亲教泽于师行表,而启开最澄“可归心一乘”之深厚法意,于是在诸经疏中探寻一乘教法,顿然有省,确认天台教法乃一乘之宝库也。法华经为天台教学之中心。最澄在延历

  • 标签: 天台宗 密教 金刚顶 天台山 圆仁 日本
  • 简介:<正>佛教东渐,经数百年之传播,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其第一个宗派,即是中国佛教天台.它渊源于北齐、南陈,创立于隋代,鼎盛于唐朝,随着宋明理学之崛起,天台虽屡次中兴,但已“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与其他佛教宗派一样,渐趋“三教合一”.笔者试对天台的形成、发展与影响三方面作一论述.

  • 标签: 天台宗 天台山 弘法 三昧 知礼 中国佛教
  • 简介:<正>天台与近代上海佛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代上海弘扬天台教义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些直接与天台山的寺院有联系,他们有的是在国清寺或方广寺出家,有的则是在国清寺或方广寺受具足戒的。近代上海的佛教,处于全国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其特点是我国隋唐时期所建立的佛教宗派,除禅宗和净土外,其余各均渐趋衰落,但在上海却都续有流传。天台

  • 标签: 近代上海 天台宗 天台山 法师 佛教文化 妙法莲华经
  • 简介:<正>马融,四川成都人,早年曾在法国勤工俭学,研读西洋文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轰轰烈烈燃起了抗日的烽火,各界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回族人民爱国自不后人,1938年夏在武汉成立了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以下简称回协)后又迁至陪都重庆,于1939年7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建立办公机构,正式开展实际工作,以发动回民积极参加抗战。当时,马融在复旦大学任教授,被选为回协常务理事。之后我应聘到重庆回协工作,结识了马融,我先主编《会刊》,后被

  • 标签: 回族学生 回民 讲习班 唐柯三 教授 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