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王肃《诗经》注,全书已佚而集中存留於《毛诗正义》中。《正义》的解经系统对王注的取舍有内在的体例。通过还原佚文的引用语境,可以发现“述毛”是孔疏引用王注的预设前提。王肃对毛传的墨守远过郑玄,其对未明言的传意的补足和推测遵循一定的义例。“郑王之异”是“王述毛”与“郑异毛”衍生的间接结果。但王肃《诗经》学在後世的影像却是围绕着“郑王之争”的先在焦点拼接而成的,“难郑”成为核心。“述毛”的残片与“难郑”的影像都渗透了经学史发展的印迹。

  • 标签: 王肃《诗经》学 述毛 难郑 《毛诗正义》
  • 简介:拙著《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是我在退休后的第7年,即2003年,得到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的仲呈祥同志和理论研宄室的同意并报请中国文联党组批准,继续以中国文联理论研宄室研宄员的身份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03BZW055),并在中央党校科研部的具体领导和指导下,开始了我的这次“蛮荒之旅”.研宄课题于2006年完成结项,经国家社科规划办聘请的五位业内专家评审,获得了“优秀”等级.接着,有幸被时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的高有鹏先生纳入他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学研宄书系”,由河南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出版.出版后,

  • 标签: 还原历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文联 民间文学 二十世纪
  • 简介:阿喀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人物,今人对其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多集中在他的愤怒、勇猛、任性、荣誉、友谊、刀枪不入、“阿喀琉斯之踵”和“早死的”上,把他看成是一位英年早逝的英雄,总体上持肯定态度。然而,这些看法并非无懈可击。多数人认识的是被层层包装后的、而非荷马史诗中那个原始的阿喀琉斯。本文对阿喀琉斯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还原“荷马史诗的阿喀琉斯”。

  • 标签: 阿喀琉斯 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特洛伊 形象
  • 简介:<正>面对古籍注释,读者总要考虑一个评价问题。某个注点只有单条注释时需要判断它是否为正解;如果某个注点歧解纷纭,就更需要仔细推敲,对其正误优劣作出选择。虽然在古注中我们经常看到"一说"、"亦通"、"并存"的字样,但就绝大多数歧解来说,是可以也应当辨其误、明其正的。我们应制订出一套古籍注释的标准,用以指导读注实践;同样的,注释者也可以利用这套标准来反观自己的注释成果。制订这套标准是一项长远的工作,但我们认为,对注释的评价可以从语言规律、语用规则等方面入

  • 标签: 语用规则 歧解 语言规律 孔子思想 古注 文子
  • 简介:前人论及汉初文化时,多关注陆贾、贾谊对秦灭亡教训的总结。本文认为,汉初统治者在思考秦因暴力统治而迅速败亡的同时,却在政治思想、朝廷礼仪、职官设置等层面移植秦文化,将其作为汉家文化建设的基础,这也成为汉初文学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氛围。

  • 标签: 秦文化 秦礼汉用 文学语境
  • 简介:暴雨天曾是张兵先生最恐惧的天气。在重庆市市政同林局任职的7年里,他分管的2个垃圾场,每次暴雨后。因防护层老化,就会有渗漏液溢出.污染农田。黄黑黏稠的液体臭不可闻。随之而来的,是与村民漫长的扯皮、讨价还价,谈赔偿费。作为政府的代表方,他对漫骂习以为常,“没有好人坏人,只有争取自己利益的平凡人,”除夕夜.炯花爆竹可能会引爆化粪池,他得在单位值班到凌晨1点。

  • 标签: 阅读欲望 官场 还原 讨价还价 重庆市 垃圾场
  • 简介: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的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的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的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还存在数量可观的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的独出心裁。

  • 标签: 启门图 佛教艺术语境 汉墓 宋元墓葬
  • 简介:在婚俗不断新变的今天,河湟汉族婚俗中仍保留了浓郁的古风,主要表现为古代"六礼"的遗留、古冠礼的残存、"妇见"礼的保持及古代抢婚习俗的影踪等等。究其原因,是与河湟地区特殊的民俗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历史、文化三方面的语境

  • 标签: 河湟汉族 礼俗遗留 民俗语境
  • 简介:1999年4月18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阿拉腾松布尔前往内蒙古图书馆蒙文书库特藏部查阅资料,在偶然的情况下,他发现了贺西格巴图还原《蒙古秘史》铅印本。贺西格巴图是内蒙古近代文化名人,著有《古今宝史纲》等书。从这次发现的蒙文还原《蒙古秘史》来看,贺西格巴图还对《蒙古秘史》作了深入研究。所发现的蒙文还原《蒙古秘史》共为二册。前一册书页上用蒙古文粗黑体铅印着“贺西格巴图译蒙古秘史”,旁边用小黑体印着“蒙古秘史”,全书179页。后一册用蒙古文粗黑体铅印着“蒙古文意译元朝秘史”第一至五卷,为一残本。两部书对译者、编审者、翻印者、发行者都有标注。对以上两部书进行初步分析后,阿拉腾松布尔认为

  • 标签: 《蒙古秘史》 蒙古文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图书馆 粗黑体 学术研究价值
  • 简介:本文选取"红学"一词初起时的三条材料,联系晚清社会政治现实,特别是今文经学在当时政治生活方面的实践,作社会语境的分析,从中我们不仅能够读出经学的衰微、小说观念的变迁、晚清时局的动荡对士人阅读取向的影响,亦可读出"红学"出现于偶然中的必然性,对认识索隐红学的政治取向也大有裨益。

  • 标签: 《红楼梦》 经学 今文经学 红学 索隐
  • 简介:本研究是从兼顾典籍阐释、案例举要与传媒透视相结合基础上切入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被普遍误读这一核心内容,展开关于国际问题的微观辨析与国际关系的宏观把握,力求完成从表达强势文化霸权的国际传媒热点问题研究转向国际传媒热点问题中有关贬损弱势文化的表达研究,从而使社会学的基础研究真正参与并思考国际事务,达到破立并举的双重学术目的.

  • 标签: 西方霸权语境 阿拉伯—伊斯兰问题 文化帝国主义
  • 简介:文化依赖于传播而存在,文化传播是文化迁移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新媒体涌现,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杂志等。继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之后,成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对文化的传播方式异于传统媒体。通过对新媒体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分析,研究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传播方式的现状和发展的瓶颈,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 标签: 新媒体 文化传播方式 对策
  • 简介:一查《清德宗实录》,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二十五日奉皇太后懿旨::“据李鸿章面奏开设官银号以裨国计等语.着户部会同李鸿章妥议具奏,并命醇亲王奕赧一并与议。”这里的“官银号”即官银行,也就是国家银行。

  • 标签: 光绪 金融史 《清德宗实录》 国家银行 还原 李鸿章
  • 简介:一洪君彦写的《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终于出版了。这本写于三年前的回忆录,曾在报纸上刚刚公开发表几小段,就应他女儿的要求停止连载即所谓“腰斩”了;现在又因女儿的理解和鼓动,作了修改和补充,得以与世人见面,连书名从一开始也是这位女儿拟的。

  • 标签: 章含之 政治语境 生活 回忆录 女儿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威胁。要想促进国内民族影视艺术的长远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就必须促进民族影视文化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影视艺术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发展民族传统影视文化以及民族影视的国际化做了相应的探讨。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民族文化 影视艺术
  • 简介:就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以报刊为核心的传媒无疑是面向西方、东方的窗口。通过传媒看世界,其结果往往取决于报刊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读者心态及其社会地位,也与报刊"把关者"的媒介素养等密不可分。对国人而言,清末民初面临政治转型,其时报刊无疑是近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对社会架构有重大影响。分析近代报刊功能,离不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调适。

  • 标签: 国家与社会关系 近代报刊 社会语境 近代中国 大众传媒 社会地位
  • 简介:在从物品到藏品的"博物馆化"过程中,"物"因为去脉络化、去功能化、去时间化而在博物馆场域里呈现为一种特殊状态,即元价值状态。博物馆操作者在多大程度与何种角度呈现出元价值态的"物"的多元意义内涵,决定了藏品将架设起一座什么样的桥梁,以通向新的意义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围绕着博物馆藏品的意义还原与价值传播是两个向度的沟通行为,那么,前一个沟通行为的深度与广度,将决定后一个沟通行为的质量与效应。

  • 标签: “博物馆化” 多元价值 意义还原 价值传播
  • 简介:古史传说是个长期困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问题,本文试以帝系、族姓的历史还原作为厘清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首先,笔者回顾了疑古运动后为何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全都把目光聚焦于“族团说”,指出此说乃应运而生,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学术机缘。其次,笔者讨论族姓,把两周常见的20个族姓分别归入黄帝集团、炎帝集团、二皞集团和祝融集团,指出族姓制度是发明于两周时期。其次,笔者把先秦帝系分为两种“五帝说”,一种属周帝系,一种属秦帝系,指出前者是西周大一统的总结,后者是秦代大一统的预告。最后,笔者对上述讨论进行总结,涉及古史传说的层次,帝系和族姓的关系,以及“二重史证”在考古研究上的分寸把握。

  • 标签: 帝系 族姓 传说时代 两种五帝说 二重史证
  • 简介:“橘逾淮而北为枳”见于《周礼·考工记》,《淮南子·原道训》则有“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橙”之语,故橘北移有枳、橙之异,后流为橘有二变说。本文从经、子语境考察枳、橙之异及橘化枳的问题,认为:二书中枳、橙差异的表述,出于百家异说的风气,本为同义相代;“橘逾淮而北为枳”后来成为伪常识,历代经学者的解释,皆本《周礼》“此地气然也”之说,而子部之书,对经书中的这一命题不仅怀疑,而且从植物分类的角度提出橘枳不同种、橘枳不能化的看法,此看法得到移植和嫁接实践的证实。比勘经、子语境中两种认识的差异,可见中国传统学术特点之一斑。

  • 标签: 淮河 经学 子学
  • 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伯-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关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l”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伯民主之春”,西�

  • 标签: 阿拉伯国家 西方传媒 伊斯兰教 传媒语境 话语霸权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