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张大千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千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在地化倾向。这一立足本土、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张大千自敦煌归来后于川渝多地举办的临摹展览中,恰好呼应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救亡话语以及吁求"中国文艺复兴"的心理诉求。由此,张大千的敦煌临摹活动及作品,与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达成了合流。张大千的临摹手法、取向、考察路数,多有争议。回到抗战时期西北考察的历史语境下,他对艺术现象的敏感,看似摹古,却参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堪称学术史中的"预流"。

  • 标签: 张大千 西北考察 预流 重访 中国文艺复兴
  • 简介:从陕西宝鸡至甘肃兰州的宝兰高铁开通运营一年来,大幅缩短了中国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的时空距离,显著提高了亚欧大陆的铁路运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西北铁路(甘、青、新三省区)基本为空白,仅有陇海铁路宝天段(宝鸡至天水)甘肃境内的约50公里。为了加快西部铁路干线建设,铁道部于1950年5月开工修建天兰段(天水至兰州),即天兰铁路。

  • 标签: 天水火车站 天兰铁路 铁路干线 铁路员工 蒸汽机车 机务段
  • 简介:北宋为巩固西北边防,不但因山川形胜在宁夏北部设置了众多州、县,而且出于战略需要在宁夏南部修筑了大量堡寨。州县的弱化与堡寨的政区化对唐代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州、县政区造成巨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西北边防与政区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西北边防 宁夏南部 北宋时期 政区 战略需要 堡寨
  • 简介:准噶尔汗国在亚洲内陆的统治和扩张对清朝西北疆域的开拓和治理具有深远影响,为其留下厚重的历史遗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准噶尔汗国疆土为清朝所继承,极大地拓展了清朝的西北疆域;亚洲内陆臣属于准噶尔汗国众多部族和政权转而成为清朝藩属,形成清朝西北宗藩体系;准噶尔汗国统治天山南路回部的众多政策措施为清朝稍作变革而沿袭,成为清朝治理新疆的参照和依据.

  • 标签: 准噶尔汗国 清朝 西北疆域 藩属 治理政策
  • 简介:利用“国家在场”这一由人类学场域中所移植而来的新型分析框架,可以对族群法治知识的运作场景及其效力机制做出考察。基于西北T自治县环保型族群法治知识生存现状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在法治现代化语境下,族群法治知识呈现出“内卷化”倾向。除却秉持正向功能以外,也暗藏着“失范”之风险。放眼未来,族群法治知识既要实现与道德、惯习等其他社会自生性规范的制度共享,也亟须通过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行为来勾勒和官方法律表达之间的良性共存机制,即建构出一种以法律多元为表征的“差序法治”格局。

  • 标签: 国家在场 族群法治知识 本土法治资源 差序法治
  • 简介:同治西北战争期间,大批民众从乡村聚落迁移到城堡之中避祸逃生。本文从微观的视角出发,复原了战时民众在城内的粮需、饮水、住房等生活场景,梳理了城堡攻防的过程和饷银、武器等影响城防的因素。逃难人口集居城堡为防御提供了一定的有生力量,但也造成了资源的紧张;防守严密的城堡看似安全,实际上却是极危险的处所;战时大量城堡被攻破,是造成同治西北人口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同治 西北战争 城堡防守 集居避难
  • 简介:本文以P.2942卷末三件牒状中的多个官称为线索,探讨了唐代宗时期的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问题,主要论点包括:其一,"使主""副帅""元帅"三称所指为同一人,即接续杨志烈统领河西军的杨休明,因前任为两镇节度,杨休明及其率领的河西将士遂将他赴伊西庭视为"巡内征兵",但这却触碰了伊西庭留后周逸的权利,杨休明最终于长泉遇害。其二,"河已西副元帅"系周逸的矫诏自称,唐廷并未设置过该职,由这一子虚乌有之称引申的"唐廷构建了河西、北庭、安西三道联防体制"的观点值得商榷。其三,"尚书"与"副帅"并非同一人,而是早已于甘州遇难的杨志烈,他曾主政伊西庭,故周逸谋逆作乱时自然会盗用已逝长官杨志烈名义为自己背书。其四,P.2942卷末状牒之正文中的"留后"单纯指这一职位,其所属"既要留后,任择贤良;所贵当才,便请知事"等语系谓应以贤能之人充任伊西庭留后,而这正揭示了以后两镇分别设立节度使的起因。其五,"行军"为行军司马的简称,系牒状作者自指,其人应为继杨休明之后统领河西军的周鼎,当时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危局,以后自己也出任河西节度使并固守敦煌,但最终也死于非命。本文文末亦归纳了唐代宗时期河西与伊西北庭节度使任职简况。

  • 标签: P.2942 唐代宗时期 河西 伊西北庭 节度使
  • 简介:西北民族走廊是一个复数概念,由多条民族走廊组成。虽然在这些走廊之间存在自然地理与社会的界隔。但是它们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就河西走廊与河湟地区而言,祁连山游牧带把二者关联在一起。藏文化使它们内部的游牧与半游牧社会具有一定的同质性,明清时期的西北边疆治理模式促使两毫之间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河西走廊与河湟地区之同这种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关联,为区域研究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同题。

  • 标签: 界隔 关联性 西北民族走廊 河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