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在汉朝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留着体系的基本特征,并遗存了成就辉煌的文物建筑,建筑文化在世界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西方建筑的精神内核,是被古希腊哲学家视为宇宙本源的几何学。中国建筑的精神实质,乃我们视为宇宙本源的道,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之精神,崇尚自然,厚德载物,注重人、建筑和环境的交融。近代的百年屈辱和国人疑古、贬古、崇洋的思潮,造成了建筑文化的断裂和空前的危机,我们要汲取文物建筑的营养,继承传统并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重构中国建筑文化,创造建筑的中国气派。

  • 标签: 文物建筑 建筑文化 危机 重构
  • 简介:不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直到现在,好多社会问题都源于还在深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老一代学者在研究社会问题的时候,都饱含蕴含着一种个人价值理想与人文精神指向,具体表现为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上个世纪20、30年代,有一批知识分子、文化人深入到乡村里开展实地研究,也曾试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穷问题和农民问题——其解决之道的切入点就是:对农民进行文化启蒙教育。亦如经典作家所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 标签: 乡愁 原生态文化 城市化 空心村
  • 简介:周初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以解决殷商内外服问题为契机,从总结夏商周社会治理经验出发,努力探寻建立稳固新秩序的良策。考察周初周王朝治理殷商内外服势力的策略演变,可得见周初社会治理模式重构的历史进程,以及商周间制度的承袭与变革。

  • 标签: 周朝 社会治理模式 以史为鉴
  • 简介:独立后,民族认同构建成为塔吉克斯坦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塔政府利用历史重构的语言、种族起源、重新书写族史(国史)、举办纪念活动、树立雕像等措施构建民族认同,将历史的时间与空间融合于一体。从菲尔多西到萨曼王朝再至雅利安文明,旨在团结国内各民族,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塑造多元民族意识,应对现代性挑战。

  • 标签: 塔吉克斯坦 民族认同 历史重构
  • 简介: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金融市场遭到破坏和失序,上海金融业为自身基本权益及行业生存,也为市场稳定和尽可能减少同业与客户损失,围绕金融市场秩序重构各个方面,与日伪当局进行了折冲交涉,其中虽然有过妥协、退让乃至合作,但也不乏拒绝和抗争。整体而言,上海华商金融业是日伪统治下的受难方,对于他们的历史评价,应力求客观公允。

  • 标签: 太平洋战争 上海金融业 市场秩序 日伪统治
  • 简介:唐史研究历来偏重唐前期,对于中后期关注不够,不过这一现象近年来多有改观。就专著而言,先有谭凯(NicolasTackett)关于世族衰亡的专著,后有陆扬对于晚唐清流文化的阐发。~(1)前者关注的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世家大族在晚唐的消亡问题,认为黄巢(?~884)之起,特别是对长安的占领和屠杀从肉体上摧毁了这一阶层。后者主要从对唐代中后期世族中潜行的清流文化的揭示,看其政治文化在唐后期五代的赓续问题。

  • 标签: 唐帝国 诸侯 重构 危机 政治文化 魏晋南北朝
  • 简介:"记忆"是近20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备受瞩目的概念。根据记忆理论,记忆可以"圣化、选择、复旧、抹消",它的本质是可塑性。记忆是有层次的,如集体记忆和公共记忆,并可以互相转化。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就是对台儿庄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进行记忆重构形成集体记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台儿庄形成了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台儿庄古城既是新的集体记忆形成的标识,也对其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段集体记忆借助国家话语经过了向国家公共记忆的转化和升华,台儿庄古城也由此获得了崭新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关于这种现象,应该超越对其本真性的探讨,洞察其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生成逻辑和建构过程,以揭示文化传统的传承实质。

  • 标签: 记忆理论 台儿庄古城重建 文化建构 公共记忆
  • 简介:敦煌壁画,包含着诸多建筑信息要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聚焦壁画中的建筑,基于前辈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提出数字化再现与重构的研究新方法。通过信息解码与数字建构的关联分析,运用数字化集成技术,融多维建筑信息于图形图像重组处理,实现敦煌壁画建筑的数字再生。探索数字化再现与重构的技术方法、实现途径及应用价值,拓展新语境下壁画建筑保护传承的方法与范式。

  • 标签: 敦煌壁画 壁画建筑 数字技术 再现与重构
  • 简介:在“千城一面,千城一色”的城市发展压力下,国际化背景下的城市面临着如何保留与传承城市的专属记忆,进而增强城市的辨识度;如何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同感与地方感和增强外来游客的城市记忆体验等问题,而城市记忆重构无疑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因节事活动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际化背景下的节事活动记忆重构更成为城市记忆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与理论研究课题。文章选取青岛国际啤酒节作为研究案例,研究国际化背景下的城市记忆重构等问题。文章主要从记忆载体的时间性与空间性、不同记忆主体(居民和游客)的重构过程、记忆媒介、记忆主题与内容、权力主体等五个方面,探析青岛国际啤酒节记忆的重构过程,并做出讨论。

  • 标签: 国际化 城市记忆重构 青岛国际啤酒节
  • 简介:<正>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半坡原始氏族公社村落遗址,是我国民族公社繁荣时期典型居住遗址之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系统的遗存,距今约6800——6300年左右,半坡氏族的先民们在这里居住了约500年左右的时间。半坡遗址的发掘工作从1954年秋开始,至1957年夏。前后共发掘五次,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共发现较完整的房屋遗迹45处,各种墓葬250座,

  • 标签: 氏族组织 母系氏族社会 村落遗址 氏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 房屋遗迹
  • 简介:小火轮抵达武汉,别人到了码头,很快就下船,而我呢?下了船不知往何地去,本想去哥哥谢敬止处,但不清楚他是什么学校和地点。去陈庭芬那里,就亲戚说是可以去的,但他父亲、三叔、三婶和叔伯弟弟均被我们镇压了,他的妻子、叔伯哥哥、嫂子又被敌人杀害,事关七条人命,如此复杂怎敢贸然前往呢?武志靖那里平时关系不错,他是小学校长,好隐蔽,武本人是可以接受的,而他妻子是否同意呢?因为一株连就是身家性命问题。考虑再三,决定到武昌先找岳鹏云先生。岳那时是在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我初次到门房打听,开始说没有此人,继而又说,他回家了。我知道他是不肯为我费力,于是出去买了两包上好的炒货送给门房。这一招果然很有效,他去了不到五分钟

  • 标签: 蒋介石 党组 红军 俘虏释放 军事训练 部队
  • 简介:近代以来“西南”的区域重构,在区域合作战略主导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清末民初,“西南”区域认识是建立在流域分区强调横向(东西向)联系基础上,体现了贯通“三沿”(沿边、沿海、沿江)地带的自然诉求.民国初年,西南六省(川湘粤滇黔桂)一系列的区域政治合作则是其明确体现.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抗战大后方战略主导下的国防地理分区,体现了由横向(东西向)的流域分区向强调高地防御的纵向(南北向)地形分区的转变.1949年后的西南大行政区设置也是国防区划思维的体现.然而,改革开放后,这一“国防第一、经济第二”的区划思维及其实践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经济区的不断调整,尤其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的提出,则可以看作西南区划思路的回归,是对贯通三沿(沿海、沿边、沿江)地带的区域合作常态的自觉尊重.

  • 标签: 西南 区域合作 三沿地带 大行政区 区划 泛珠三角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讲话。讲话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 标签: 文化身份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大报 回家 全国代表大会
  • 简介:洁净表达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且是人类对秩序结构的一种追求,以"洁"与"不洁"所构建的分类准则也可以成为判断秩序结构是否良好的一个参考标准。然而,洁净的空间经常面临来自不洁之物有意或无意的威胁,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者消解这种威胁也就成为许多民族传统上追求良好秩序结构的一种外显形式。侗族传统民居场域空间内也存在类似的洁净诉求,并且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净化与禳解表达出来。虽然两种形式在目的、内涵、仪式过程等方面都有差异,可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维持一个完整的洁净民居空间所需的行动策略,体现了侗族对秩序结构的美好愿望。

  • 标签: 侗族 传统民居 净化 禳解 洁净
  • 简介:以往的研究往往从国别史出发,将东亚思想史分割成日本思想史或中国思想史等,笔者在本文中,立足于东亚文明的视野,指出日本在德川时代中期发生了思想典范的转换,进而认为这一转换不仅是明治维新,也是中国革命的思想源头。本文先从获生徂徕的思想背景与经历出发,然后以他的成名作《蘸园随笔》为中心,从重新定位知识与宗教、他提出的'大知'与'大心'的用语、议题的展开等三个方面,分析徂徕重构理学的过程,最后在结语中强调了徂徕对东亚文明现代转型的思想贡献。

  • 标签: 园随笔 徂徕 徕理学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加缪的《堕落》均是对人之存在的探索。在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寻求承认的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准则在内心产生了冲突,造成了其性格中的双重性。这种寻求承认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们的虚荣和自我扩张的欲望的表现。虚荣扭曲了主人公与现实的关系,使他们无法认识到个体的存在总是与世界及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因双重性而消解的主体只有打破虚荣的牢笼,摆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才能修复自我的裂痕并重构自我。

  • 标签: 《地下室手记》 《堕落》 自我双重性虚荣
  • 简介: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绿地建设不断地建构着新的城市空间,塑造着新的城市文化。本文以上海宝山区虎林苑绿地建设为例,解读城市绿地的社会文化功能,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城市社区重构的设想。

  • 标签: 虎林苑 吸纳 平等化 城市社区重构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19世纪末期,澳门华人慈善组织成立的理念及行善方式,并在与中国传统善会及西方慈善机构的比较下,探讨这些组织特殊的组织模式。发现既有中国传统善会与地缘及血缘结合的背景,也具备西方慈善机构全民共济的特色,故此这个时期的澳门华人慈善组织,具备了中西方文化共存的特殊背景,展现澳门独特的社会面貎。

  • 标签: 澳门 华人社会 慈善组织 中西文化
  • 简介:本文介绍了蒙古尔部族的组成、形成和发展。并对其族长、土司的特点和承继作了详尽的描述。

  • 标签: 蒙古尔 部族 组织
  • 简介:明清交替之际,南海疍民为摆脱自身的“贱民”命运,进行身份重构,琼州海峡北部水域疍民多采取武力方式,而其南部地区疍民多以诉讼方式进行。因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国家政策、地方习俗和疍民之间长时段的互动过程中,该群体产生明显的分层,海北的疍民身份日益固化,海南疍民则向“编户齐民”方向发展。

  • 标签: 疍民 身份重构 分层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