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华简《公之顾命》所记公出自西周时期重要的世族氏,本文试从简本《公》切入,系统梳理与考辨西周氏材料,讨论西周氏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一、氏的来源及相关铭文。二、公谋父与西周金文中的其他氏。三、综合以上论证,排列氏世系谱。结果表明,清华简氏确系周公之后;第一代氏即季,官居太史;第二代氏有两位公,前者与昭王共没于汉水,后者即公谋父,他可能是穆王伐东夷某些战争的主帅,对某些东夷氏族进行了战前动员;金文中的俗父与伯俗父、师俗父并非同一人。

  • 标签: 简本《祭公》 祭氏 祭季 祭公谋父
  • 简介:夏历甲申新春又近。三百六十年前的甲申(1644)年春三月,李白成率农民起义队伍杀人北京,结束了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创立的大明王朝,自己坐了龙庭,改国号“大顺”。农民起义的“学生”夺了“老师”的帝祚,算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周期律”。

  • 标签: 封建社会 政治体制 农民起义 辛亥革命 民主政治
  • 简介:愁锁河湟,泪溢湾。呜呼吾父,遽然而逝,身披孝服,跪父灵前。苦於孤子,留母孤单,悲於死别,痛於家难。天胡不吊,夺我慈父,儿辈悲痛,至於此极!农历甲戌,吾父诞生;出身农家,长于乡邻。求学上进,追求真理;解放之初,投身革命。公社文书,青年干事,省县团委,务实践行。一九五九,远赴果洛;无念缺氧,不畏艰难。

  • 标签: 追求真理 悲痛 实践 无念
  • 简介:今年是中国传统干支纪年法中的甲申年。上一个甲申(1944年),因郭沫若先生的名篇《甲申三百年》被列为中共整风文献,使甲申年有了与党的作风相联的特别意义;今年又逢甲申360周年,对中国历史,对紫禁城来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360年前(1644年),古都北京出现了明崇祯

  • 标签: 《甲申三百年祭》 党的作风 郭沫若 干支纪年 古都北京 中国历史
  • 简介:出席由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的全体人员,怀着崇敬与悼念的心情,于7月4日上午祭扫郑和墓,宣读《郑和文》。全文如下:

  • 标签: 郑和下西洋 学术论坛 人民政府 领导小组 江苏省 纪念
  • 简介:端午节进行龙舟竞赛,已成为全中国乃至国际性的一项体育活动。龙舟竞赛据说始于湖南汩罗江,是为纪念屈原而搞的系列活动之一。在龙舟竞赛之前,以“正宗”龙舟著称的汩罗江人要进行多项准备工作,“龙头”就是其中一项最重要也最隆重的仪式。

  • 标签: 端午节 汩罗江 体育活动 祭祀活动 屈原祠
  • 简介:2010年10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主办、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承办的“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年会暨第二届全国周恩来纪念馆论坛”在天津举行。我作为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理事、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应邀出席了会议。

  • 标签: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周恩来纪念馆 生平研究 文献研究 常务理事 2010年
  • 简介:"拉则",藏语中指地母神活动的场所.青海大部分地区称"鄂博",而"鄂博"是蒙古语中的叫法."拉则"原系氏族部落为狩猎、游牧方便而设立的路标,多在高地、山口、交叉路口等处.大通地区及相邻州县的"拉则"有两种制做格式.其一是用石块和土堆起,一般为两层,下层大、上层小,为圆锥形.其二是用粗木料制做成高1.5米左右的双层"井"字型框架,四角木柱栽入地下,框架中间插数十根至上百根剥去皮用红土染过的长木杆子(俗称拉则杆子),杆子顶端拴绑着羊毛、各色布条、丝织品飘带、哈达和白色经幡等.远远望去,即醒目又壮观.

  • 标签: 祭拉 简说祭
  • 简介:<正>白虎(RiteoftheWhiteTiger)是萨满教在甘青土族居住区所住持的最重要的防雹法事,这种法事今日似乎已不存在了,在汉文史料中更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土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北京,1963年)一书对防雹法事无所记载,而《土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92页仅载:“过去,土族地区每一村落都有……‘苏克斗’(意为挡雹阵)”,此外就无所言及了。芉一之教授编著的《青海民族史人门》(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00页指出:“至于土族中流行过的道教,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述。对于土族原始宗教的研究,吕建福的《土族

  • 标签: 白虎 祭仪 头人 道士 萨满教 参加者
  • 简介:“陈平分肉”的典故,是司马连写进《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传闻故事,由这件小小的轶事,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陈平年少时的志向风采,更可以体察到秦汉时代乡里社会的风土人情。

  • 标签: 秦汉时代 社祭 风土人情 陈平
  • 简介:明代告仪式是国家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说,告仪式可分为常规与非常规两种。前者在正仪式之前或之后举行,是常规仪的一个环节;后者因时因事而举,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因新皇帝登极,出征与凯还,营建与修缮,建制与改制,藩王之国,册封,奉安神主与祔庙,节庆与忌辰,禳灾与告谢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告的方式有皇帝亲与遣官告两种,以明代登极告仪为例,可见其从亲到遣官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政治象征意义。明代告仪式的基本内涵是“告诉”与“祈禳”,每种告仪式的涵义又常常是复合的,应配合其他典礼仪式,理解其象征意义。

  • 标签: 明代 告祭 仪式
  • 简介:<正>被周恩来誉为“女中豪杰”的秋瑾女士,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惨遭清廷杀害后,举国震惊,各界人士纷纷以挽联这种特殊形式声讨清王朝的残酷,寄托对女侠的哀思.试举数例.

  • 标签: 挽联 孙中山 唐群英 秋瑾 盟会 周恩来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二重证据法",将《逸周书·公》篇与西周铜器铭文、传世的《尚书》、《诗经》等西周文献比对,支持《公》篇为可靠的西周文献的观点,并纠正了其中断句、讹误、脱漏等错误。

  • 标签: 《逸周书·祭公》 西周文献 新证
  • 简介:青海湖古称西海,公元751年唐玄宗加封四海五岳,封西海为“广润王”,并进行遥祭,历代君王、中央政府加封、祭祀青海湖的制度由此而发轫。至清雍正时期,自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清廷的遥祭青海湖,变为派朝廷大员亲赴湖畔近,藉此加强对青海及周边地区的控制。这一惯例一直持续到1949年解放前。如今,当地民众仍保留有自发的海活动。

  • 标签: 青海湖 史话 中央政府 雍正时期 周边地区 唐玄宗
  • 简介:公元1616年4月23日,英国斯特拉福德小镇,一位巨人与世长辞。那一天是他的祭日。那一天,也是他的生日。52年前,他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52年后,他在别人的哭声中向这个世界永别。岁月匆匆,脚步匆匆,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在时光的流淌中日渐清晰,日渐伟大。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日渐为读者所青睐,为观众所喜爱。

  • 标签: 莎士比亚 世界 哭声 戏剧
  • 简介:一、《云汉》篇与瘗之方式《诗经·大雅·云汉》写道:'……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旱既大甚,蕴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此诗写以祭祀的方式请求神灵、天帝解除旱情。在祭祀中,没有神不奉的;更莫敢吝爱于牲。祭神的圭璧都用尽了,~①为何神灵也不听我的祷请,~②降佑于我?天,依然旱热隆甚.诗旨要义,正如郑《笺》所云:'奠瘗群神而不得雨。'在这一段描写中,透示了周人祷旱之的一种方式,即'瘗埋'。~③毛《传》云:'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礼,瘗其物。'孔颖达《正义》进一步解释:'其之礼,上祭天,下祭地;而天则奠其礼,地则瘗其物……以至于百灵,无神而不斋肃尊敬之……'这里所谓'瘗其物',即把祭品埋在地下以致奉于神灵。~④按照中国上古之法,使用瘗埋方式所的当为地之神灵,~⑤与水之神灵向水中沉物相类,讨神之欢心也。《尔雅注疏》卷六《释天》有云:'祭地曰瘗埋,曰庪县,川曰沈浮。'郭璞注:'既,埋藏之。'邢昺《疏》引孙炎曰:'瘗者,翳也。既,翳藏地

  • 标签: 云汉瘗 埋祭 瘗埋
  • 简介:曹植的《求先王表》,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是写给魏文帝曹丕的,并将《太平御览》所载的《答诏》归于曹丕名下,然考察曹植写此表的时间和地点,此表应该是写给汉献帝刘协的,因而《答诏》应归于汉献帝名下。

  • 标签: 曹植 《求祭先王表》 曹丕 汉献帝
  • 简介:典籍觞滥于人类文明之始,是人的创造物,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获得了独立于世的意义,为自然之物,无需顶礼膜拜,也不必禁焚抽毁,然而在历史上,典籍的命运神秘莫测,或被神化,或被禁毁,典籍崇拜现象时有发生,书即是现象之一。

  • 标签: 藏书家 黄丕烈 臧荣绪 典籍崇拜 古代藏书 儒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