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总结重庆地区近年来炼考古的成果,初步复原了古代炼工艺,重点研究了炼的历史与分期,对炼产生的背景、技术源流、工艺流派和发展变化等问题提出了初步的见解。

  • 标签: 重庆地区 炼锌考古 冶金史
  • 简介:桂阳州是清代湖南金属的主要产地,炼业主要是为了铸钱。近年来,桂阳发现了一批清代炼遗址,为研究清代桂阳州炼业提供了实物资料。本文综合考古和史料证据分析研究清代桂阳州炼业,揭开清代桂阳州炼业的整体面貌。研究发现清代桂阳州的炼业从采矿、冶炼到产品流向,政府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形成桂阳州特有的炼业管理模式。

  • 标签: 清代桂阳州 炼锌业 采矿 冶炼 管理
  • 简介: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流通硬币尤其是辅币,大多采用铜作为基本金属材料。不管是青铜币、黄铜币还是铜镍合金币,都离不开铜。同时由于铜本身的良好性能,作为特殊的战争材料又广泛用于制造枪炮子弹等

  • 标签: “锌”币 世界大战时期 日本 德国 法国
  • 简介:本文以铜、铁、三种金属为代表,考察了当前湖南境内矿冶考古发现以及金属遗物的考古学研究、铸造工艺与科技检测分析的成果。认为在商周、楚汉、唐宋以及明清等时期湖南境内发现的金属器多有精品,且具有显著的本地特色,表明了湖南是中国重要的金属冶炼与制造中心之一。这固然与湖南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关,但同时也因为湖南能够较快地将中原先进技术本地化,并加以创新,有的方面甚至达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平,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冶金文明,并成为了中华冶金文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湖南 冶金考古 青铜器 铁器 桐木岭遗址
  • 简介:本文通过对蒸馏罐和炉渣的显微组织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详细复原桐木岭清代炼遗址的炼技术。分析发现,桐木岭蒸馏罐各个部位设计合理,冶炼罐可以重复使用;该遗址主要使用含铅的硫化锌矿,焙烧不彻底,也使用可以直接冶炼的氧化锌矿;蒸馏罐在炼炉中摆放规范,冶炼和冷凝温度控制较好,技术效率较高。该研究对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炼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炼锌 蒸馏罐 硫化锌矿 焙烧 蒸馏
  • 简介:三峡炼遗址群是首次发现的我国古代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炼遗址群,分布在重庆市丰都县、石柱县等地,已确认遗址20余处。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重庆文物考古所对丰都秦家院子、袁家岩、石地坝、九道拐四个冶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冶炼炉、灰坑、房址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冶炼遗物。本次发掘为研究冶遗址的时代、布局以及炼炉的形制、结构,炼工艺流程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于我国炼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三峡 丰都 炼锌遗址 冶金考古
  • 简介:莫斯科时间1月17日深夜11时20分,刚刚观看完莫斯科大剧院演出的谢尔盖·菲林先生独自驱车回到自家门口时,一名蒙面男子突然将手中的浓硫酸向他迎面泼来。医生估计,这位莫斯科大剧院首席芭蕾舞明星、现任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兼艺术总监,想要康复出院,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围绕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宝座的竞争就呈白热化之

  • 标签: 芭蕾舞团 莫斯科大剧院 谢尔盖 艺术总监 月卜
  • 简介:汉阳陵地下博物馆是我国首个遗址保存在恒温恒湿环境的博物馆,但遗址表面仍然析出了硫酸钙(CaSO4·2H2O)。本研究通过对汉阳陵13号坑封闭展厅内环境温湿度、土壤蒸发量、遗址本体及地下水可溶盐的长期监测分析硫酸钙(CaSO4·2H2O)产生原因。结果表明,13号坑环境湿度长期保持100%,由于遗址表面温度高于露点温度,空气中水分子在土壤表面不能转化为液态水返回到土壤中,而随着土壤水分蒸发遗址表面土壤溶液浓度逐渐增大,溶液中离子相互发生反应在遗址表面析出白色的硫酸钙。

  • 标签: 遗址 环境 可溶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