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明清交替之际,出现了东部蒙古诸部蒙古人纷纷归附明或后金的现象。在明与后金两大势力对峙的形势下,双方为增强势力展开对蒙古人的争夺,如何有效安置蒙古人成为争夺成败的关键。明奉行"用夏变夷"的安置政策,后金实行"善待来者"的安置政策。由于明与后金对蒙古人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安置措施也不同,蒙古人纷纷投向后金,使后金在与明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 标签: 明朝 后金 蒙古降人
  • 简介:三藩之乱期间,大将军图海在招降叛将王辅臣时,王辅臣有自杀之举。图海贯彻玄烨招抚政策,力保王辅臣日后不死,以便发挥其作为招抚工具的作用。战争结束后,玄烨欲重处王辅臣,而图海欲遵守诺言,这导致君臣二人的冲突。这种冲突,体现了平叛战争即将结束之时,二人在臣处置问题上态度的不同。玄烨的招抚政策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不断变化。在康熙十九年以前,其臣处置政策比较宽松。十九年以后,渐趋从严。图海则始终坚持“既已投诚,概行宽免”的政策。这使最初在政策上尚有交集的君臣二人,最终分道扬镳,图海也在抑郁、畏惧中病卒。《平吴录》《广阳杂记》关于图海“自尽”的说法,体现了非官方话语对图海信守诺言的肯定与对玄烨失信天下的指责。

  • 标签: 图海 玄烨 降臣
  • 简介:从婚姻关系看,六镇豪帅在徙居六镇前,大多处于北魏统治集团的中下层。徙居六镇后,六镇豪帅逐渐成为社会关系局于六镇的地方势力,其联姻对象主要是本军镇豪帅和邻近的代地豪帅。孝文帝迁都洛阳,主要是使六镇豪帅在北魏统治集团中的边地豪帅地位固定化。六镇豪帅通过联姻已结成了牢固的婚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使六镇豪帅在六镇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因孝文帝迁都发生实质性变化。所谓六镇豪帅的社会地位经历了从北魏统治集团核心层剧降到低贱府户的下降过程,其实并不存在。

  • 标签: 北魏 六镇豪帅 婚姻关系 六镇暴动
  • 简介:元代家臣根据其出身亦即“根脚”的大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大根脚家臣与小根脚家臣。前者权力基础稳固,后者则权力基础脆弱,在日常政务中虽能受到一时的重用,但也很容易失势倒台,受到严厉清算。“两都之战”后塔失铁木儿与倒刺沙遭遇的差异反映了这两类家臣不同的政治命运。大根脚家臣尽管名分上不过是大汗奴仆,实际上却也存在着大根脚家臣限制乃至威胁皇权的倾向,其中原因在于元代皇权的内在矛盾。

  • 标签: 元代 家臣 根脚 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