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舞厅业老上海最重娱乐商业之一,而提供有偿伴舞舞女则是该业聚焦。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欧风美雨吹拂而来,定居租界西人为了延续其在西方生活方式,在闲暇时亦举办各种名目的舞会,交际舞便显身其间。1927年以后,它不再囿于一角“西技”,而是一种广泛面向上海中上层市民娱乐行业——与原有的烟馆、茶馆、赌场、戏院等并列。老上海华籍舞女从产生、发展到最后消亡,前后历经约30年时间,它和西方文化浸润、中国国家社会政治命运,以及上海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上海 华裔舞女 舞厅业
  • 简介:联省运动联省自治运动重要层面,它是省自治运动高涨产物,也是1922年特殊政局所造成结果,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运动发起者,政客和地方军阀运动附合者,他们召开了国是会议,也成立了联省自治促进会,但昙花一现,旋起旋灭。尽管这一运动具有鲜明进步与民主色彩,但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其失败结局难免

  • 标签: 20世纪20年代初 联省运动 联省自治运动 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
  • 简介:康体休闲旅游从作为洒店、或一般俱乐部经营项目,正在转化为独立旅游经营实体(康体休闲俱乐部,或综合中心),并促进其形成产业,本文以实证规范化方法,从实务和实例两方面阐述康体休闲产业所面临机遇和怎样进入市场

  • 标签: 康体休闲产业 市场进入 综合理念 连销经营 个性规划
  • 简介: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近代史上农民离村重要时段,其多元复杂社会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人地矛盾加剧、自然经济解体、灾荒直接推力以及城乡收益位差驱动等.剖析近代农民离村问题,可以深化对中国近代区域社会变迁与转型认识.

  • 标签: 20~30年代 江苏 农民离村 社会原因
  • 简介:《醒狮周报》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复兴为“国家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探索上。在长迭两年(1924-1926)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构成、聚集与分化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互动关系。

  • 标签: 《醒狮周报》 国家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近代社会转型
  • 简介:青岛作为我国北方一座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海滨城市,因其重要地理位置,近代以来一直为列强所垂涎,先是1898年被德国殖民者强行租借。1914年,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中国,击败德国,夺占青岛,一呆就是八年。1921年到1922年,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九国公约》,表示要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以美国“门户开放”和“贸易机会均等”原则打破日本暂时独霸中国局面,使中国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华盛顿会议期间,1922年2月4日,中日代表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共二十八条,附件六条。内容有:胶澳租借地(青岛)归还中

  • 标签: 20年代 青岛 王正廷 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北京政府 日本
  • 简介:苏州评弹进入上海以后,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发达媒介环境下进入发展期。除繁荣发达大报外,上海小报亦一枝独秀,尤以40年代后期戏剧专业小报《罗宾汉》为代表,报中大量刊登评弹消息及评弹艺人演艺生活和日常生活情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苏州评弹在都市上海文化场景。一方面,小报文化推动了近代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同时,大众媒介之于苏州评弹艺人群体,亦重塑了他们社会形象。从传播学视角看,苏州评弹在近代上海勃兴与大众媒介传播不无关系。

  • 标签: 苏州评弹 大众媒介 上海《罗宾汉》报 社会文化生活 民国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以健全城市政府职能、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市政改革运动中,昆明市政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边疆城市昆明以市政改革新锐崭新角色,一度改变了近代城市由东部和中部城市引领发展潮流传统格局。昆明在官办市政体制下取得建设成效表明:官办市政背后蕴藏着超越纯粹学理价值、对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起到长期制约作用带有本土特色共性因素。

  • 标签: 市政改革 城市近代化 官办市政 自治市政
  • 简介:二十世纪80年代前后被称为"中国考古黄金时代",四川考古跟上时代步伐,进行了一批目的性较强工作,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区系类型、文化序列等课题,取得不少成果,初步构建了四川考古文化主要阶段,为探讨以巴蜀文化为中心古文化发展进程和具体形态打下了基础。

  • 标签: 四川考古 三星堆文化 十二桥文化 考古学文化序列
  • 简介:民国时期,湖北水灾十分频繁,仅20世纪30年代就发生了两次特大水灾,这引起了国民政府反思。"惟已成之灾,政府固应尽赈救之责,而根本治导,预防灾难之再至,政府之责,则尤为重大。"灾后政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了对水利建设投入,从修复堤防到植树造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 标签: 年代湖北 湖北水利建设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大多数非洲地区仍处于西欧殖民国家统治之下,美国政府对非洲政策主要以资源为中心。随着20世纪50年代欧亚冷战格局形成以及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美国决策者开始重新评估非洲在其国家安全政策中地位,非洲自然资源在美国决策中地位随之逐渐下降,而其战略利益与意识形态地位日益突出。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非洲政策也开始逐渐摆脱以欧洲为中心模式,转向把欧洲与非洲分开考虑政策。

  • 标签: 美国 非洲 艾森豪威尔 NSC6001
  • 简介:上世纪五六十代,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开发山区经济、推动山区社会主义建设.解决沿海人多地少,群众生产生活上困难,’‘并适应今后斗争形势需要’”号召,按照“由沿海向山区移民”计划,经当地党政组织发动.闽南晋江地区(今泉州市)一些区县农村部分人口迁徙到三明地区(今三明市)清流农村定居,他们以“志愿劳动者”身份或“参加山区开发建设”等名义,历经报名、审定等程序,然后按照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离开故土家园.移民到清流来支援山区经济建设。

  • 标签: 山区移民 清流 沿海 60年代 20世纪 山区经济
  • 简介: 本文①讨论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西文明观变化过程。以出使西方知识分子为代表首度接触西方中国人,最早实现了中西文明异质性认识。从“华夷”到“中西”,对于中西文明指称不仅是一种称呼上转变,更代表了那一时代中国人从绝对中国中心到逐渐接受西方文明根本转变。在此过程中,来华外国人通过报刊、杂志展开了大量西方文明介绍和对中国文化批判,他们对于中国人形成新中西文明观也起到了不容质疑影响。

  • 标签: 晚清 中西文明观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大转变.促使这种大转变发生原因复杂、多元,其中国际因素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归纳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外交战略 和平外交 革命外交 世界革命
  • 简介:20年代,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相继展开了以拓筑市区街道为主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状况改善使公共汽车首次在城市中出现并给市民提供了便捷服务,但其发展却备受阻挠、步履艰难。成都公共汽车就因守旧势力强烈反对仅维持运营月余而被迫停业。直至40年代,成都公共交通事业才又重新起步。20年代成都街道残破不堪、简陋无比。“繁盛街面,皆以石板铺之,向例街道由各街居民集资修筑,非至石板破烂不堪。实少修理。崎岖难行,达于极点。设遇天雨,尤为泥滑。”道路破旧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制约着城市交通事业发展。20年代成都交通工具只有轿子一种,速度既慢。花费又多,十分不便。以广州为代表市政改革运动影响

  • 标签: 20年代 汽车行驶 交通事故 成都城 汽车公司 公共交通事业
  • 简介:1921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上海法租界凡尔登花园举行了一次为期12天汽车陈列观览大会,“不独为我中国所未有,亦为远东空前之盛举也。”从此,中国正式开始与世界范围之内“汽车潮”谐振,这不啻为中国实业发展注进了新因素。中国出现汽车始于何时没有准确资料显示,若以开埠最早上海、广州为例大致可为参照。上海输入汽车最早可追溯到1901年,当时匈牙利人李思驾驶汽车进入上海,这是在上海出现第一辆汽车,时输入两辆,均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产品,车身外形类似当年敞篷马车。“汽车首次发现于广州市上,实在五年以前”,这是《申报》1922年刊载《广州市政实况》报导,推而算之,广州出现汽车当在1

  • 标签: 中国汽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20年代 汽车业 汽车拥有量 北京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