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枪声响起,我们家就失去了安宁,母亲超度失常,天天唉声叹气,焦急得坐卧不安。随着事态扩大,日本增兵,多处失守。我这12岁的孩子也跟着母亲着急,提心吊胆。只因哥哥赵荣声在燕京大学读书.抗日是出了名的,我们都为他的安危担着心,哥哥1936年春主编《燕大周刊》,呼号的无不是抵抗日寇的入侵,打倒通县建立的傀儡政权.不救亡即将成为亡国奴:还于1936年12月刊出斯诺写的万余言《毛泽东访问记》,使广大读者惊讶中国共产党的长征和坚决抗日。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燕京大学 傀儡政权 卢沟桥 毛泽东
  • 简介: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将白银按一定形状和重量铸造成的块状物,通常称之为银锭。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赋税均征收白银,政府支出及民问各地相互问的交易,也以银为主要货币,因此对银两的需用量很大。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清代银锭按其大小,可分为大锭(五十两)、中锭(十两)、小锭(五两以下)及碎银4种。清代银锭流通广泛,各省自行铸造,商民也可委托各地银炉自由铸造。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形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如山东、山西、安徽等地多为船形(形似倒扣的马蹄),江西、甘肃、贵州等地多为方形,四川多为椭圆形,广东、广西主要铸行砝码形银锭,河南和宁夏等多铸行腰形银锭,牌坊锭(马鞍形)则是云南公估银的标准器形。由于清代银锭的广泛流通和分散铸造,致使清代银锭各种造型并存。但清代的五十两大锭,器形一般只有船形和方形两种。人们通常见到的多是两头翘起的船形元宝,习惯上即将其称作银元宝。笔者现介绍一枚清代安徽太湖县铸造的五十两银锭,与同好共赏。

  • 标签: 太湖县 银锭 清代 鼎盛时期 政府支出 迅速发展
  • 简介:太湖南岸广大地区,历代均是中国富饶之地,曾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称。富饶之地特别重视婚嫁大礼。这一地区某些婚嫁大礼与湘西土家族、云南大理之白族实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出嫁一方的“哭嫁”,意味“哭发哭发,不哭不发”;迎娶一方的“闹彩”,流传“闹发闹发,不闹不发”。

  • 标签: 婚嫁习俗 哭嫁 天下 白族 演变 流传
  • 简介: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鼋头。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登上鼋头,极目远眺,浩渺湖水,涤尽人间的嚣尘,远山如黛,直舒胸臆。它也是纵观太湖山水组合最佳处,一脉青峰,从充山逶迤而下,伸人太湖洪涛之中。

  • 标签: 太湖 无锡 樱花
  • 简介:太湖流域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由以太湖为中心的各水系河流湖泊所组成的一个碟形洼地区域。该区域内部社会文化相近,社会经济连成一体,行政沿革上也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区域研究中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对象。但是在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学者习惯以“江南”等同于太湖流域的概念,诚不甚允当。作为地理和历史概念的“江南”,自秦汉以来从未真正与太湖流域相重合,与太湖流域等同的“江南”,其实是一个文化心理上的概念,且开始于近代。以“江南”为名开展研究,容易造成研究范围的混乱。相比之下,“浙西”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行政概念,区划范围上承东汉吴郡,与太湖流域高度一致,迄明初乃分属直、浙,时逾1200余年,而传统的“浙西”概念在明清时期仍然有其影响力。从“浙西”入手本地区的区域历史研究,更有利于增强学术的严谨性。为使这一观点立足于更为坚实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浙西”的历史作一番详细的梳理。

  • 标签: 太湖流域 浙西 江南
  • 简介:<正>太湖流域六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联展”和为此举行的太湖流域“三古”学术座谈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创举。类似的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跨地区、跨学科、跨部门、单位的学术活动已经很多,例如最近在北京召开的“燕文化讨论会”,在镇江召开的“吴文化讨论会”,但都与此不同。第一,跨学科的范围不同,这个会是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而那两个会仅限于社会科学。第二,专题性质不同,这个会所涉及的太湖流域,既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又属于人文,历史的“区系”范畴。我相信,这一创举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並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各方面的支持。实践将会证明,这一创举是富有生命力的,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太湖流域 考古问题 古人类 文化学术 座谈会 考古学文化区系
  • 简介:传统时期太湖东部平原的聚落具有"浜村相依"的普遍特征,河浜是聚落景观的主体,具有提供饮水、交通、农田排灌等各种实用功能,同时还是民间风水信仰的精神依托所在。家族墓地围绕河浜而构建,更是聚落风水的聚焦点和家族福祉的寄放地。跨越河道的桥梁具有利通衢、益行旅、便耕耘等实用价值,由此逐渐衍变为乡村道德教化与慈善的载体。乡村各群体在对河浜、桥梁与风水的共同占有、享受、管理与维护中,形成了坚实的精神共同体。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河浜 风水 乡土文化
  • 简介:2008年4月中下旬,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出土了罐藏的楚国时期铜贝币(蚁鼻钱)一批。安庆市钱币学会获此信息后,立即组织学会骨干并会同市文博人员前往太湖县出土地点进行实地考

  • 标签: 出土罐藏 初步研究 太湖县出土
  • 简介:本文以宋元以来太湖东部平原的水环境变化为基础,具体分析作为人居生活场所的聚落在形态、分布方面的适应性变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自然与人文驱动力。宋以后江南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水网泾浜化的发展,促使太湖东部平原聚落的形成模式逐渐归于两种,即低乡与高乡。低乡地表水充沛,聚落营造的原则以开浚河浜、排除积水为先,宅随浜而就,交通以行船为主,因而房屋沿泾浜分布,具有集村产生的条件。高乡地表水量不足,人们开凿河浜的首要目的在于引潮和蓄水,随之形成以屋宅为中心、浜随宅就的聚落格局。由于高乡河道浅窄不利于行船,住宅与河浜呈离散性分布,聚落形态以散村为主。本文研究证明,除社会经济因素的阶段性影响外,地势、河流水性、潮汐等地域性自然要素,对于太湖东部平原聚落形态的塑造具有本底的制约作用。

  • 标签: 太湖东部平原 聚落 形态 水环境
  • 简介:我1944年出生在西藏江孜县的一个农奴家庭,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西藏仍处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实行的是政教合一、僧侣贵族专政的社会制度.就像电影所反映的,在封建农奴制度下,西藏地区百业凋零,经济社会落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苦不堪言,毫无人身自由.在那种状况下,我度过了本应无忧无虑但充满凄苦的童年时代.

  • 标签: 西藏 封建农奴制度 和平解放 民主改革 民族工作 民族史志
  • 简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 标签:
  • 简介:越来越多的公安机关开始甚至频繁地运用新颖的网络语言,在微博上宣传自己。追缉逃犯等,引得众多网友议论纷纷,在此我们不置褒贬。只盘点一下无数经典通缉令。你认或不认。事实就在那里……你信或不信。政策就在那里;你想或不想,亲人就在那里……赶紧拨打24小时免费热线110。自首圆你回家梦!——广东警方网上发布“见与不见体”追逃通告

  • 标签: “语” 网络语言 公安机关 网上发布 通缉令 褒贬
  • 简介:李阳应该拿出一个男人的姿态来,错了就错了,老老实实承认就好,如果道了半天歉却都是没理搅三分,会更让人看不起。——网友对李阳家暴道歉的态度表示不满

  • 标签: 李阳 道歉态度 布什 “军训体” 刘翔
  • 简介:荀子是战国晚期的著名思想家,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受业弟子有李斯、韩非、浮丘伯等。司马迁作《史记·孟荀列传》,认为二人同属儒家学派。今传《荀子》一书,专明礼学,而精神近于法家。史传法家尊黄老,《荀子·儒效》中有“民德”,实为王道之始,义近“玄德”,《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荀子·王制》中有“至约”,“约”“一”同义。《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又如《荀子·解蔽》中有“至道”,《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 标签: 荀子 思想 儒家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学者对古碣石山位置的多种论述与考证,以古地质运动的"燕山隆起"为支点,弄清了"禹渎"的存在及大致走向,确证古碣石山即今河北昌黎县北之碣石山。更多还原

  • 标签: 碣石 碣石山 禹渎 燕山隆起
  • 简介:本文是在袁珂《山海经校注》一书的基础上,旁罗古籍,并参以出土的甲、金、竹、帛文献资料,对其中的《海经》部分的一些事物、语词作了的解释,对原经文的脱衍论误及通现象一一予以订正和指明,以恢复古经之原文,疏通文意,使之明晰可读。同时对《校注》中不正确的说法提出了个从的见解。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已发表于《三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2期。

  • 标签: < > < > 校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