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采用分光测色仪、差式扫描量热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研究碱催化原位复合纳米级SiO2-丙烯酸酯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颜色、分解温度、分子结构以及耐老化性能等变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复合材料无机相和有机相的分散状况;测试将复合材料用于陶质文物样品的抗压强度、透气性、孔分布和微观形貌等加固保护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入5%-10%正硅酸乙酯材料复合材料成膜透明,提高原有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耐光老化性能,水解缩合形成的纳米级SiO2分布于丙烯酸材料内部,有机材料包覆无机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加入提高了陶质文物样品的力学性能,同时又不堵塞陶胎内部孔隙,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 标签: 脆弱陶质文物 原位复合材料 加固保护
  • 简介:可溶盐是导致陶器酥粉等病害产生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对脆弱陶器的有效脱盐处理,本文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贴敷脱盐法的工艺条件。采用高吸水树脂材料糊化后与载体材料制成复合脱盐垫对器物贴敷脱盐,采用纸条—氯离子选择电极法表征陶器的脱盐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盐类材料(SF4)和聚丙烯酸盐类(SL10)脱盐效果最佳。复合材料贴敷脱盐技术在脆弱陶器脱盐中具有高的脱盐效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脱盐新方法。

  • 标签: 陶器 脱盐 复合材料
  • 简介:史学界对辽代"山"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山西通志》及《绥远省通志稿》把山定在今包头市东五当召谷,与史料记载及考古调查的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受《辽史·地理志》的错误造成的。另有认为"云

  • 标签: 夹山考
  • 简介:今年春节后,我基本都在上海。在那段日子里,我认识了一位被称之为'中国之父'的人,他叫张汝京。别人在介绍张汝京时,总会说'他是台湾人'。但文质彬彬、看上去完全像一位朴素的大学教授一样的张汝京却跟我说:'我现在不是台湾人,阿拉是上海人了.'刚开始以为遇见的是一位爱国人士,哪知张汝京颇带几分忧伤的神色,说:'我已经被陈水扁政府开除台籍了.

  • 标签: 张汝京 德州仪器 中芯国际 芯片技术 中国芯
  • 简介:淮安位于古淮、泗水与古邗沟的交汇地带,处于京杭大运河中间,是一个中枢枢纽。公元儿28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的727年中,黄河、淮河、运河在淮安交汇,咽喉莫重于此。其间,历南宋、元、明、清四个王朝,这里更是军队驻防的全国重点城市之一。南宋时期的淮东制置使或两淮制置大使等边防大帅驻节楚州(淮安)。元代的淮安,是淮安路总管府所在地,还有郯沂万户府、洪泽屯田万户府在这里驻节并部署重兵。

  • 标签: 京杭大运河 淮上 南宋时期 重点城市 明清时期 漕运总督
  • 简介:锡钱是铁钱而非铜钱叶世昌THEMINGLEDTINCOINISIRONCOINNOTCOPPERCOIN¥YeShichang(31)北宋徽宗时,蔡京当政,铸造和推行锡钱。史书中提到锡钱时,多数作“锡钱”,只有《宋史·食货志下二》两次提到“...

  • 标签: 夹锡钱 铁钱 食货志 《宋史》 蔡京 《续资治通鉴长编》
  • 简介:通过素面砂红陶瓮修复的实例,介绍了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方法,从中可以领略到中意两国在文物修复原则和方法上的迥异之处.

  • 标签: 保护 修复 陶器
  • 简介: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器具。对砂陶器中掺合料的研究能够反映当时砂陶的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的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的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的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的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的红褐色砂陶中掺合料的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的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的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的分析表明,石料的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砂陶器的分析结果,提出古代砂陶器的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的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 标签: 夹砂陶器 掺合料 拉曼光谱
  • 简介:《新疆钱币》2013年第三期,刊载了周燕伟先生《我对所谓“空”钱币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周文》),笔者就相关认识有不同观点,与作者探讨,以期活跃泉识,共同进步。以下是笔者的看法:首先对于铸钱工艺上而言,使用脱模剂(滑石粉、石蜡等油脂物)早已有之。只是在跨唐、宋、元、明、清诸多朝代,铸钱工艺上一定的差异而且也有技术层面的进步和更新。

  • 标签: 新疆钱币 铸钱工艺 技术层面 滑石粉
  • 简介:中国传统的印染技艺有所谓的“四缬”之说——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用专业术语来说,缬是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蓝缬是我国印染历史上复色缬的遗存,是传统蓝花布的一种,自明清后仅存传于浙江温州及周边地区,在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

  • 标签: 印染 温州 源头 中国传统 蓝印花布 保护和传承
  • 简介: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项重要成就.巩义市津口墓葬所出隋代白瓷烧造技术已经成熟,胎质大多洁白细腻,釉色白,积釉处泛青,并且装饰以红彩,为以后釉下彩成功烧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巩义市 隋墓 清理 白瓷
  • 简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钱监和铸钱最多的一朝。其中贺州监是广西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钱监,也是有明确遗址并伴有钱币实物出土的铜铁钱监之一。它为宋代的冶铁、铸铜技术和合金水平等疑难问题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 标签: 钱监 宋代 贺州 考述 铸造 中国历史
  • 简介: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 标签: 夹纻胎漆器 汉代 制作工艺
  • 简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钱和钱监最多的朝代,铜钱、铁钱兼用,贺州钱监是广西占地面积最大,保有最完整的铸钱遗址,也是有明确遗址并伴出钱币实物的极少数宋代大批铜铁钱监之一。为我们解决宋代的冶铁、铸铜技术,合金水平等诸多的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 标签: 贺州钱监 宋代 铸造考述 铸钱遗址 中国 历史发展
  • 简介: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研究》中已做了详实的论述。21世纪以来,随着孝民屯村南及东南地铸铜遗址的发掘,殷墟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铸铜遗物,仅陶范就达10万余块,还有2千余块泥,2百余块陶模。

  • 标签: 殷墟 制作工艺 陶范 泥芯 铸造技术 青铜器
  • 简介:辽末,女真完颜部发起灭辽战争。辽天祚帝奔入山,之后数度进出山,辗转于辽与宋夏边境地带,最终被金军俘虏。关于此段史实,诸多史料记载各异,文章就理清这段史实作了一些尝试,认为天祚帝在奄遏下水之战后是南奔应州河阴县,而非北逃阴山山金司。关于其被俘的地点,《金史》所记“(朔州)阿敦山之东”、“应州西余睹谷”系为一地,即辽河阴县南之余睹谷。《辽史》中天祚被俘于“应州新城东六十里”的说法不可取,而应是被俘于应州新城南六十里。

  • 标签: 辽天祚帝 夹山 奄遏下水 余睹谷
  • 简介:《左传》使用复合假设连词较为普遍,如“若犹”“若又”“若其”“若苟”“若使”“若果”“若将”“若必”等。其中有些词义容易产生误解。如“若犹”之“犹”与“尚”“还”之义;“若使”之“使”与“使得”之义;“若果”之“果”与“果真”之义;“若将”之“将”与“将要”之义,易于相混。再如“若又”之“又”、“若其”之“其”表示假设,后世罕见;“将”“必”二字单用表示假设,已不习见,二字连文更属罕见。此类用法,更容易引起误解。

  • 标签: 左传 假设连词 复合假设连词
  • 简介:本文对中国境内散见叶阔叶铜矛进行类型划分,并将其与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进行类比分析,认为这类器物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人群在与更北的塞伊玛一图尔宾诺现象人群接触交流的结果,但并非异域器物的直接输入,而是制作技术的传入,即为齐家文化人群"仿制"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的产物。淅川下王岗遗址H181中新近出土者,应系从齐家文化的分布地域甘青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因素在二里头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存。

  • 标签: 夹叶阔叶铜矛 甘青地区 仿制 传播路线
  • 简介:甘肃省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经351件,其中T0001-T0032为卷式藏文写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T0033-T0351为梵式藏文写经《十万颂般若经》。目前敦煌藏文文献研究较汉文文献研究薄弱,但敦煌藏文文献在藏学和敦煌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有鉴于此,笔者在刊发32件卷式藏文写经的基础上,又整理研究了另外的319件梵式藏文写经。从写经的流传、问世年代到每件写经的题名、首题尾题、外观、杂写等都作了详细的考录,希望对学术界有所裨益。

  • 标签: 甘肃省图书馆 敦煌写经 藏文文献
  • 简介: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玉琮是神权的物化,拥有玉琮即被赋予了神权。玉琮的分割表明其授受关系,体现了神权的授受。各聚落所属层级与玉琮的拥有方式紧密相关,并据此区分为四个层级。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的使用方式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大致上前期用玉有比较明确的规范,后期用玉规范松驰,揭示出良渚古国前期的政治结构高度集中,“良渚”聚落对各层级聚落保持强大的控制力;后期的政治结构趋于松散,呈现多雄并立的政治局面,良渚古国遂分化为多个古国。

  • 标签: 良渚 神权 古国 玉琮 聚落层级 玉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