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遥远的印记,古道悠悠。追溯时空隧道,那曾经摇撼高山峡谷、草原广漠的种种传奇,仿佛昨天的故事,震荡耳鼓,炫耀眼目……

  • 标签: 唐蕃古道 时空隧道 印记
  • 简介:古道是我国古代所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陶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000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连通了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 标签: 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 中国西部 尼泊尔 青海 内地
  • 简介:文章通过汉藏文献史料和古代壁画中的体育图像,以吐蕃马球、围棋、杂技百戏等为例,探讨了文化交流对吐蕃体育的影响。并指出这与当时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 标签: 吐蕃体育 唐蕃文化 交流
  • 简介:《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李銛”贞元三年(787)、元和五年(810)两次出使吐蕃。通过考证,可知贞元三年出使吐蕃者是“李鉊”,史书所记“李銛”系误;而元和五年出使吐蕃者则确系“李銛”,二者并非同一人。希望能引起治史者注意,避免出现史实错误。

  • 标签: 出蕃使 李銛 李鉊
  • 简介:<正>吐谷浑问题,一直是关系中最敏感的一个问题,它既是前期文化交流的中介国,又是中期战争的策源地。吐谷浑故地——青海的归属问题,可以说是关系态势运转的轴心,也是影响当时中西交通状况的重要因素。其次,在吐蕃王朝前身的附()国时期,吐谷浑文化对吐蕃王朝的崛起,给予了积极的影响和扶助。因此,研究关系史时,首先得从吐谷浑问题入手。这样,方能寻找到牵动关系变化的真正线索。

  • 标签: 吐谷浑 吐蕃王朝 唐蕃关系 松赞干布 西域 唐太宗
  • 简介:<正>本世纪以来,尤其是建国以来,随着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安西都护府文书的发聊,安西四镇的弃置,一度成为国内外唐代西域研究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对某些史料和文书的理解不同,在安西四镇弃置问题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争论,如四镇的设立时间,碎叶镇与焉耆镇互代的时间,四镇弃置的次数等。每一问题都有各种不同说法,仅四镇的弃置,就有“三置三弃”、“四置四弃”、“五置五弃”等几种说法。

  • 标签: 吐蕃 安西四镇 西域研究 唐代前期 安西都护府 西突厥
  • 简介:在长达200多年的关系中,虽然由于两个统治阶级集团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战争,但是和睦友好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哪些原因构成友好关系呢?本文试将其概括为下列四个因素,并分别作简要论述。

  • 标签: 友好关系 战争 统治阶级 构成 矛盾 因素
  • 简介:天宝十年和十三年,唐王朝与地处西南的藩属南诏之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本文分析了发动战争的背景、失败的原因,认为烟瘴影响了战争的胜负,而战争的胜负又对唐王朝的盛衰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天宝战争 唐王朝 胜负
  • 简介: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就乾陵朱雀门前东侧最南列最后一人的族属和身份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论述,认为该石像应系高宗与武则天时期与唐王朝关系密切的新罗人形象,并极可能是新罗文武王金法敏。

  • 标签: 乾陵 蕃臣 新罗人
  • 简介:使是唐代于缘边地区设置的管理外交与民族事务的使职。李肇《国史补》卷下在论述唐代的使职时,列举了内外使职四十种,其中“外任则有节度使、观察使、诸军使、押使……”等。押使是外任使职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但是这个问题迄未引起学术界之注意,尚无专文论述这一问题,故试略述之。

  • 标签: 押蕃使 唐代 中国 官制 民族事务 外交事务
  • 简介:宋代的西北市是民族民间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从北宋政府对市采取既较为自由和明智,又有所控制和干预的政策,分析了西北市的特点,以及市的分布、市的贸易状况和商在西北边区民族贸易中的中介作用

  • 标签: 西北蕃市 民族民间贸易 蕃商
  • 简介:环庆路是北宋防御西夏的重要军事区域,其主要作用在于配合其他帅司路牵制西夏和经略沿边部。散布在宋夏沿边地区的部是环庆路防御西夏的重要力量。作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试对北宋环庆路部的一些问题加以论述,进而对北宋环庆路的部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 标签: 北宋 环庆路 蕃部 西夏
  • 简介:熊津都督府是、罗共灭百济后唐朝在百济故地建立的五个都督府之一。本文以历任熊津都督为线索,探讨了熊津都督府从初置时的羁縻府到唐朝在百济故地的军事驻地,又到羁縻府的性质演变过程;从唐朝对百济态度的转变入手,考察其对高句丽的战略由主要从北线出击到南北夹击的转变。作者认为,导致、罗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唐朝令新罗割还其所占领的"百济旧地",并欲将整个"百济旧地"(即"高句丽南境"及百济故地)与高句丽做通盘考虑,使之同归安东都护府治下。这影响到新罗的既得利益,因而直接激起了新罗的反抗。

  • 标签: 熊津都督府 百济 安东都护府 羁縻府 刘仁轨 句丽
  • 简介:自然景观再美,若没有人文景观匹配,总感些许缺憾;人文景观再丰富,若无自然景观相衬,也会觉得乏味。二者若能兼容共具,其价值和韵味定能倍增。贵阳的天河潭景区就是二者兼备,相得益彰的难得名胜。

  • 标签: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吴中蕃 天河潭景区 贵阳市
  • 简介:朔方节度使是廷在开元天宝年间为应付新形势而设置的十节度经略使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防御后突厥,捍蔽长安北大门。其所处地理位置系联结关中与北方草原要道,故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汇聚着众多的民族和势力,初以来诸如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及昭武九姓等。朔方军设节度使后开始兼理这些落,将其势力纳入自己军内,形成汉两大系统。朔方军之强多来源于此,并使它在协助朝廷镇压安史叛乱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 标签: 朔方军 朔方节度使 胡兵 后突厥 昭武九姓 都督府
  • 简介:孙用,民国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张爱玲的后母。后母与继女是"天敌",张爱玲对孙用曾经充满怨怼。但不可否认的是,孙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作家张爱玲。在嫁给张廷众、被其女张爱玲十分鄙夷之前,她曾是孙宝琦家赫赫有名的七小姐。她为人精明,派头十足,交际广泛,唯独对理财一窍不通。

  • 标签: 孙宝琦 北京政府 张子静 花猫 就这样 一个女人
  • 简介:今傳《宋會要輯稿》夷一之一至夷二之三八完整保留了《永樂大典》所據《宋會要·夷類·遼門》底本的篇章結構。其内容主要是據諸本《宋會要》相應部分拼合而成。該門詳於對遼決策之故事,而略於遼朝之政情。遵循"事各類從"之原則,採擇、拆分各類事項於此門,故多破壞史事、時序之完整。《大典》底本拼合各本文字時,有未加精審至事項編列時序錯亂之例,見於今傳《輯稿》,亦可據此一窺大典底本《宋會要》編纂、拼合之過程。《輯稿》某些看似脱、誤之處,或是因《宋會要》編纂體例所致;同時,亦可探明其文字輯佚的某些綫索。這對於理解《宋會要》的編纂和成書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將其用於指導《宋會要》的復原與整理工作。

  • 标签: 《宋會要·蕃夷類·遼門》 編纂體例 文字删潤 輯佚
  • 简介:唐贞观十四年八月,侯君集统帅的唐朝军队以破竹之势攻下今吐鲁番地区的氏小王国,一百三十八年的割据政权至此灰飞烟灭。随后,太宗毅然否决“抚其民而立其子”的主张,设立西州,采取与中原一体化的州县制度。相对独立的小王国一旦成了大帝国的边境行政区,以往那种行之有效的多边外交政策自然宣告结束,现实的状况是:几乎孤悬于外的边疆行政州要承担大唐帝国在该地区的全部压力,侯君集攻高昌时,“分兵掠地,下其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

  • 标签: 侯君集 大唐帝国 唐贞观 州县制 高昌国 多边外交
  • 简介:占时期敦煌的奴婢除原有奴婢、杂户外,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战争中的唐朝战俘以及被抄掠为奴的普通民众;二是民间人口买卖中沦为奴婢的贫苦百姓。当时除官府和豪室外,寺庙、僧人和军队均占有大量奴婢。吐蕃统治者对这些奴婢有着严格的监管制度,除颁布法令禁止地方豪强抄掠百姓为奴外,主要的监管手段有二,一是对私属奴婢进行登记;二是模仿唐朝市券制度给奴婢买卖颁发公验,管理民间的奴婢买卖。这些监管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压良为奴,保证吐蕃中央政府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吐蕃中央与地方势力争夺人口的矛盾。

  • 标签: 出土文献 吐蕃 敦煌 奴婢
  • 简介:北宋前期,以“法”处理周边民族地区的矛盾和纠纷,同时间用“汉法”,形成“汉各为一法”的法律基本格局,但在真宗天圣时期,由于汉民族间交往的日益增加,宋廷“汉法”治部的法律意向已随之产生并日益明朗化,此后“法”逐渐开始向“汉法”过渡。北宋后期,由于政府积极边疆战略的实施和对边区部族治理的深入,这种过渡或转变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首先在西北和西南部分地区成功实现了转变,客观地反映了宋代民族法律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和进步。

  • 标签: 宋代 蕃法 汉法 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