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抗战时期,盟国空军对台湾实施了战略轰炸,许多企业损失惨重;战后绝大多数日籍员工随日俘日侨一并遣返回国。因此,战后台湾很多工矿企业已大量减产或被迫停工,整个经济处于百废待兴的状况。1946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办台湾工矿事业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恢复重建的措施。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它使各工矿企业的生产迅速恢复和增长,为战后的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台湾经济走出了对日本严重依赖的阴影,为台湾初步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从总体上讲,战后台湾经济恢复重建的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

  • 标签: 战后 台湾省 工矿企业 重建 绩效
  • 简介:四健会是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农村青少年社会教育组织,是美国现代农业推广制度的一部分。1950年代初,对战后台湾农业制度建设和农村发展有很深影响的"中"美合作组织农复会将四健会引入台湾,试图从农村青少年工作入手,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繁荣农村。在美籍四健会专家白仁德的指导下,农复会在台湾建立起四健会组织,在农复会将四健会交由农会主办后,四健会更在台湾农村普遍设立起来。四健会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与农村青少年个人成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而言,战后台湾四健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会员人数一直无法突破的事实,说明四健会在深入农村基层社会方面并不成功。这种不成功背后,固然有制度设计与技术性的原因,农复会缺乏执行力的组织特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而政府支持的缺乏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标签: 四健会 农复会 农业推广 农会 战后台湾
  • 简介:1960年代台湾成功实现农工转型,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相对式微。面对农业发展的困境,王作荣等一批经济学人建议当局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使农地能够自由流通,从而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推动农业现代化。这一建议在台湾经济学界、农政界和地政系统引起不小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耕者有其田政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展开,反映出各方对台湾农业发展道路的思考,即将农业现代化等同于西方以机械化和企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农经营模式。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耕者有其田政策逐渐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阻碍,台湾的土地政策因而逐渐发生改变,台湾当局最终废止了耕者有其田政策。

  • 标签: 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农业现代化 土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