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帆之外'洛夫(1928-2018),原名莫洛夫,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赴台湾时行囊里装着艾青的诗集。1954年,洛夫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与纪弦创办《现代诗》,并任总编辑二十余年,开创了台湾文学史上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诗歌时代,对台湾和大陆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深远。1959年,洛夫写下了具有个人里程碑性质的长诗《石室之死亡》,意象奇崛,哲思深奥,内

  • 标签: 之外悼 帆之外 悼洛夫
  • 简介:如果仅仅一个地名也能给人一种隔世的味道,那么廿八都就是。在中国的古镇中,廿八都的名字是很奇特很有诱惑力的,光这名字,就强烈地吸引我到此游了一番。

  • 标签: 旅游业 旅游景点 旅游路线 旅游经济
  • 简介:作为着名历史学家和敦煌学家的向达与着名画家的张大,由于敦煌而结缘并结怨。1942年,向达因参加西北史地考察团到达敦煌,此前张大已率亲友在敦煌临摹壁画。由于对敦煌石窟艺术保护、研究、临摹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双方发生了矛盾。向达在1942年12月的《大公报》上发表了《论敦煌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对张大在敦煌的行为作了批评和指责。向与张的矛盾或冲突,首先是是非之争,即张大在临摹壁画时对敦煌艺术的破坏,作为学者的向达要保护敦煌,反对、制止这种破坏。其次,也有考察期间经济、生活等特殊情况的因素,同时还应该是学术观念之争。他们之间的学术之争,涉及了当时的学术理念、生活状态、学术团体与个人、学界与政界的关系。

  • 标签: 向达 张大千 敦煌艺术保护 学术观念差异
  • 简介:早在汉晋时代,吕四已有"海屿沙岛"的地貌。据《海门县志》及相关史料所载,晋朝(265~420)年间,长江入海口北翼因泥沙堆集而出现两块较大的沙洲,分别取名布洲、东洲。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在四面环水的"海屿沙岛"上,吕四始辟为盐场,为东布洲北荡,犯人被流放于此从事盐业生产。至唐朝末公元900年前后,布洲与东洲涨接相连,史称东布洲。后周显德元年(954)沿海制盐地设置政、场合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吕四场"。

  • 标签: 行政管理机构 盐业生产 唐高祖 犯人
  • 简介:彭笑,安徽萧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原名彭其峰,又名彭其汝,字效骞,后改为笑,并终其一生都以'彭笑'行世。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彭笑被中共党组织和社会各界公推为皖北地区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萧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并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公认的'抗战模范县',深受广大民众拥戴。

  • 标签: 彭笑千 中共党组织 民主政府 朱大同 汤恩伯
  • 简介:"青石长街迢迢,小桥水声涓涓"。苏州的黎里是一座年古镇,唐末名为梨花村。小桥流水、明清古建、深巷幽弄、名人逸事……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相对浮华,黎里人更喜欢平淡安稳的日子。尽管早已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她却以自己独有的沉静,在物欲横流的旅游开发大潮中保持着一份淡然和清雅。这里的水乡风物,也因此显得格外迷人。

  • 标签: 古镇 清雅 历史文化名镇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梨花
  • 简介:这个季节要去以色列,即使不为了缤纷果树和迁徙的鸟,也要为碧海蓝天下的跃动赴一场约。秋天是以色列最好的运动时节,阳光依然温暖,人们蠢蠢欲动,都想趁着大好时光奔跑、骑行、冲浪,在海边纵身一跃画出漂亮的弧线。以色列为何有如此热情的运动氛围?

  • 标签: 以色列 运动 神迹
  • 简介:敦煌之行是张大艺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而对榆林窟的考察和壁画临摹是其敦煌考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博物院新发现的张大榆林窟考察笔记是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珍贵史料,内有洞窟编号、存世雕塑、壁画内容、保存状况、价值评定等珍贵记录,从中可以了解20世纪40年代榆林窟的保存状况和张大对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填补了张大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

  • 标签: 张大千 榆林窟 考察
  • 简介:张大的敦煌临摹、考察活动多彰显以审美价值,往往被视为艺术家的临摹创作活动而不为学术研究所重。但张大以其艺术直觉的敏感性,重新发掘了敦煌归义军时期供养人像作为生者真仪的特殊性。特殊性背后,体现的是晚唐五代归义军政权的在地化倾向。这一立足本土、强调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现象,表现在张大自敦煌归来后于川渝多地举办的临摹展览中,恰好呼应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救亡话语以及吁求"中国文艺复兴"的心理诉求。由此,张大的敦煌临摹活动及作品,与贯穿整个近代中国的民族话语达成了合流。张大的临摹手法、取向、考察路数,多有争议。回到抗战时期西北考察的历史语境下,他对艺术现象的敏感,看似摹古,却参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重塑,堪称学术史中的"预流"。

  • 标签: 张大千 西北考察 预流 重访 中国文艺复兴
  • 简介:张大的“画家”之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迥异于20世纪的其他中国画家。但也正因为其复杂和多面,导致在研究中常出现各执一端、相互矛盾的评价差异。本文拟从张大对于自我“画家”身份的认同、建构并且自觉调适这一角度切入,围绕其三四十年代学习“画家之画”的主张与实践进行探讨,将其回置于当时的画风转向中,分析这—主张提出的内外原因以及如何具体展开;通过对“画家之画”的学习,探讨他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画学论述,不断拓展中国绘画史的深度,并最终促成其“画家”身份的转化,走向晚期自我创造的独特绘画新貌。透过张大的“画家”之路,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自觉意识、技艺经验和史观维度可以为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 标签: 画家 画家之画 技艺经验 史观维度
  • 简介:张大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家,同时也兼具收藏家、鉴赏家、作伪者和书画商等多重身份。其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内容兼及释道、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各门类,既能作工笔小品,也能绘写意巨作。这些作品突出地体现了张大致力于从传统艺术中吸收养分,从而以摹古、拟古、融古、化古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现象。因此,要全面、深入阐释张大的创作渊源、师法对象、作品风格,就不能不对其收藏、鉴赏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张大的收藏变化与创作演变之关系,对其20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创作做出较深入的阐释。

  • 标签: 大风堂书画录 大风堂名迹 摹古 融古自运
  • 简介:里在嘉慶十一年(1806)刊行《撫本禮記鄭注考異》,其中指出《禮記·祭義》中鄭注"四郊"當作"西郊"。段玉裁在次年作《禮記四郊小學疏證》,對顧里的説法進行反駁。雙方數次書信往來交鋒,在學術史上稱爲段、顧之争。對於段、顧學説的對立之處,只有從禮學角度進行解析,才能理解這場争論發生的原因,以及段、顧二人間的是非曲直。顧里之説基本圍繞鄭玄學説展開,而段玉裁則自出機杼,推演出了學制新説。段、顧之争主要體現了兩種學術方法及解經思路的不同,而非簡單的校勘問題。

  • 标签: 段玉裁 顾千里 郑玄 礼记
  • 简介:文章以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图文典籍与金石拓片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契机,梳理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三年多以来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开发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国家典籍博物馆在图文典籍和金石拓片的挖掘、利用、展示方面的五点经验,为今后博物馆界开发利用图文典籍和金石拓片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国家典籍博物馆 陈列展览 典籍 金石拓片
  • 简介:父亲田家英的遗物中,除了书籍、清人字轴,还有近百枚印章,都是他的自用章,有名章、收藏章、闲章。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他的性情、他的志向、他的理想。一父亲最早的印章,是一进北京城就有的,因为1950年他读的书上钤盖着'郑昌'或'郑昌所读书',没有印泥时,甚至用蓝墨水儿涂了盖。应该说,这两方印都较拙劣,但透露出他很早就开始喜欢传统文化的东西。父亲原名曾正昌,'郑昌'是正昌的

  • 标签: 大千世界谈谈 父亲田家英 田家英印章
  • 简介:吴钊,1935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世代书香,家族出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在当地很有声望。父亲吴鹤望早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颇有造诣,精通诗词、书画、古琴、昆曲。母亲知书达理,思想开明。受家庭诗礼文化氛围的浸润和熏陶,

  • 标签: 查阜西 中国音乐史
  • 简介:蒋廷瑜,男,中国知名考古学家。1939年10月生。广西兴安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一直在广西从事田野考古和广西地方史、民族史研究。广西博物馆研究馆员,曾任广西文物工作队副队长、队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历史学会副会长、广西文物专家小组组长、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 标签: 考古学家 铜鼓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 访谈录 鉴定委员会 历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