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选取作为入境口岸的上海和长三角入境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入境旅游线路为切入点,从入境首站地比重、空间关联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对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市场的关联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上海与长三角区域在入境旅游市场上的关联特征,即区域核心城市地位突出、区域关联性不强、关联带动作用不均衡、空间关联范围集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衡线路比重、共推精品线路等合作建议。

  • 标签: 入境旅游线路 关联 上海 长三角
  • 简介: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其动态演变规律对了解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扩散转移态、时间和空间分布集中指数及转移密度等的计算,对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刻画。结论显示: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呈现随距离递减的特征,其动态扩散年际间变动不大,但空间集中性日益增强并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省区,相应地这些省区入境游客的转移密度也较高。

  • 标签: 入境旅游流 扩散 时空分布集中指数 转移密度
  • 简介:本文选取中国入境旅游12个主要客源市场的季度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从国家与城市层面研究中国大陆入境旅游需求长期与短期弹性,分析在各8个客源市场上入境旅游需求对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得出以下结论。(1)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旅游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不管是长期均衡趋势还是短期动态变化,国家层面上大多数客源国对中国大陆旅游价格较为敏感;城市层面上大多数客源国游客对北京、上海的旅游价格比较敏感,而对广州的旅游价格敏感性较低。(2)不同客源市场游客对中国大陆旅游需求的变动对于其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各不同。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加拿大、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的游客对中国大陆的旅游需求富有收入弹性,但澳大利亚游客对收入弹性呈负敏感;从城市层面上说,部分欧美客源国的游客对北京、上海、广州的旅游需求富有收入弹性,而部分亚洲客源国的游客对北京、上海、广州收入弹性呈负敏感。(3)相对于价格弹性以及收入弹性,替代价格弹性的效应较复杂。在国家层面上,大多数客源市场游客对长期替代价格比较敏感,有的客源市场呈现替代效应,有的呈现互补效应;从城市层面上来看,大多数客源市场对替代价格的变化不敏感。本文的研究可为中国入境游市场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入境旅游 需求弹性 误差修正模型
  • 简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中心性模型和结构洞模型基础上,对河南省9个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空间网络的节点结构特征和整体结构特征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发现,首先河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网络节点间共有44对旅游流联系,每个重点旅游城市平均与其他4.89个旅游城市间存在着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联系,同时在旅游网络中承担8.25次中介者的角色;其次,郑州处于河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的核心地位,洛阳位居次核心,其余重点城市地位较低,处于入境旅游网络结构的边缘;最后,河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入境旅游的整体网络密度较高,但明显存在着不均衡性,不同城市之间差异较大。

  • 标签: 重点旅游城市 社会网络分析 旅游网络 空间结构
  • 简介: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与验证性空间数据分析探讨了2005年-2013年中国市域入境旅游流增长收敛、溢出效应的时空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入境旅游流分布呈不同层级的"中心-外围"格局,港澳台客流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国客流由沿海、沿边向中部不断填充;②旅游流增长空间自相关,高增长率地市集中于中西部,供需结构的优化推动中西部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缩小与东部的差距;③旅游流增长率满足绝对与条件收敛假设,中西部初始值低,后续增速较快,东部初始值高,后续增速放缓;④旅游资源、经济外向度、与京沪穗的距离这三大全域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最显著;⑤空间外溢效应具有距离敏感性与市场差异性,对客流的促进作用大于资金流,对外国人客流的促进作用大于港澳台。本文提出加强与京沪穗及边境国家的合作、完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关注游客偏好动向,延长停留时间等对策。

  • 标签: 入境旅游流 时空格局 收敛 空间溢出 市域
  • 简介: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00~2012年江苏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数据为基础,运用定量方法、GIS软件等对江苏入境旅游流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入境旅游流及外汇收入稳步上升,2005年后江苏入境旅游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在2000~2005年期间,港澳游客占据江苏的主要入境客流市场,2005年后外国游客成为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角;入境旅游流流质不断提高,各市入境旅游流流质空间分布差异逐渐减小;江苏入境旅游流流量受民航客运量及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而交通线路长度及星级酒店对旅游流质量影响较大。

  • 标签: 江苏 入境旅游流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本文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及统计分析方法,以1991~2011年中国入境旅游相关数据为基础,探究金融危机等事件下中国入境旅游的受损格局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均出现2010年恢复效果明显、2011年恢复效果较弱的特征,但受损幅度差异很大,恢复状况也不尽相同。截至2011年底,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均未恢复至预测水平。(2)各客源国或地区收入水平、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变化量,与各客源国或地区到中国旅游人数的减少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收入水平、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入境旅游人数的减少。游客在考虑到中国旅行时,个人收入成为大部分客源国或地区游客的主要决定因素,自身价格和替代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可忽视。

  • 标签: 危机事件 入境旅游 预测建模 受损格局 影响机制
  • 简介:本文以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级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案例地,构建了包括入境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的兴趣度、对旅游服务质量和对整体旅游环境氛围的评价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意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运用极小极大离差法进行指标的筛选,并应用变异系数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将所采集的北京和上海的数据代入该评价体系进行计算后发现,上海的总得分高于北京。

  • 标签: 入境旅游目的地城市 旅游意象 指标体系 极小极大离差法 变异系数法
  • 简介:本研究以东部典型入境口岸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以市场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从节点、方向及路径三个角度研究上海市入境旅游流的路径转移扩散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以上海作为入境1:7岸的入境旅游流扩散人次排前十的节点城市依次为:北京、西安、杭州、成都、南京、桂林、广州、昆明、苏州、深圳;按照旅游流扩散方向可将入境旅游流扩散方向分为四类:北向、南向、西北向和西南向,并在每个方向上分别归纳出4条扩散路径,其中上海→北京→西安这→路径人数比例最高,上海→成都→西安→北京次之,上海→西安→北京处于第三位;同时研究显示,入境旅游流的扩散存在着路径依赖及路径依赖锁定现象。

  • 标签: 典型口岸城市 入境旅游流 空间扩散路径 路径依赖 上海
  • 简介:本文通过建立中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SARIMA模型,定量分析了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收入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时滞,克服了采用传统“同期比”方法分析该问题时不考虑旅游业自身发展趋势的不足,以期能得到关于SAILS对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影响的客观认识。

  • 标签: SARIMA模型 SARS 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 简介:<正>一、文献回顾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至少可以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实现条件、旅游效果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内容。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多种方法。目前的文献也主要集中在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入手来研究旅游动机和制约旅游行为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如霍洛韦、梅奥和贾维斯、朗卡尔、以及国内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李天元等学者的论著就是如此。

  • 标签: 旅游行为 经济学分析 人类行为 旅游动机 个人行为 社会学
  • 简介:外国游客对于“您对中国旅游最想说的话”这一问题的负面回答是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的集中显现。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在12个入境旅游热点城市所采集的623句外国游客对该问题的负面回答语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在宏观层面上集中为7大范畴(语言交流、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信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商品),微观层面上集中于22个小范畴。同时,文章以上述不足之处各范畴类别作为我国入境旅游负面影响因子,得出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及其排序。

  • 标签: 扎根理论 入境旅游 外国游客 不足之处
  • 简介:一、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夏河机场的开工建设、兰州到合作高速公路通车及西宁至成都铁路的开建,必然为甘南旅游业,尤其是夏河旅游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夏河相对于甘南其它县来说是旅游资源大县,但却不是旅游经济大县,旅游并未成为夏河的支柱产业。因此,抓住机遇,充分挖掘整合拉卜楞文化,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已成为夏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旅游资源不外两类:一为自然景观;一为人文景观。

  • 标签: 旅游经济 旅游业发展 旅游资源 经济社会发展 高速公路 支柱产业
  • 简介: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了自都市旅游定位正式提出以来,上海核心旅游资源、核心旅游企业类型数量区域差异及其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的关系;上海旅游产业政策演进规律特点及其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上海核心旅游资源、核心旅游企业类型数量区域差异与旅游经济总量区域差异呈正相关关系;上海旅游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呈现6大演进规律特点,缩小旅游总人次区域差异的优化效果好于缩小旅游总收入区域差异的优化效果。

  • 标签: 旅游业区域差异 核心旅游资源 核心旅游企业 旅游产业政策 上海
  • 简介: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和光辉旗帜。邓小平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和平与发展构成当代世界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通过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逐步形成的经济理论体系。

  • 标签: 邓小平 旅游经济思想 山西 旅游业 中国 资源优势
  • 简介: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选用1998~2009年数据研究了中国省域旅游创新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中国省域旅游创新与旅游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空间集聚性;旅游创新不仅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还通过空间传导机制对邻近区域的旅游经济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说明应充分重视创新在旅游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旅游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扩大旅游创新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和范围。

  • 标签: 旅游创新 旅游经济增长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 简介:旅游客源市场具有月度和季节波动特征,且对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以上海2004—2015年(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外)入境游客月度数据为分析依据,基于X-12-ARIMA模型对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及趋势循环因素给予分解与研究,并运用HP滤波法分析了上海4类入境旅游市场的波动周期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上海入境客源市场均受干湿、冷热等季节因素影响,且影响大小依次为澳门〉香港〉外国〉台湾;(2)各类型旅沪市场的季节形态存在差异,外国市场呈“两峰两谷”的变化形态,港、台市场则呈“三峰三谷”的季节特征,而澳门市场峰谷较多,呈“四峰四谷”的波动态势。(3)上海入境市场受不规则因素大小影响依次为澳门〉香港〉台湾〉外国,且对2003年“非典”、2008~2009年金融危机、2010年“世博”等不规则事件表现具有差异。(4)港、澳、台与外国旅沪市场在2004~2015年均可分为12个月度小周期,且4类入境市场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旅游产品体系、危机管理体制、客源市场营销等维度提出缓解上海入境旅游季节性矛盾,增强偶发性事件应对能力的相关策略。

  • 标签: 旅游季节性 入境旅游 X-12-ARIMA HP滤波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