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双方结合的过程和结果真实地表现出来,即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形态,它包括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策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态。1921~1938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早期阶段,其产生的形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早期形态,包括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策形态。马克思中国在实践形态上主要表现为新启蒙运动和延安文化运动,它们在实践形态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命题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探索成果的积累,在理论形态上推动了马克思中国命题的提出。共产国际改变了对各国领导的政策,直接在政策形态上推动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对中国命题的提出和论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命题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李达全面地总结了唯物史观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唯物辩证法的传播,在学理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造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特别重视学者在思想理论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是共产党历史实践的思想奠基人。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具有普遍价值,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实践运动的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来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思想移植的适应性环境问题,实践场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放之中国“而皆准”的命运。从193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延安整风时期确立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场域问题形成的思想自觉,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思想史意义上的前进轨迹显示了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步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在中国实践中的每一步推进,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杰出的创造。不同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构成党的建设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党的建设发展历程表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连贯性思想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绘成绚烂多彩的历史长卷,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是最为出彩的亮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出色地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建设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共产党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历程将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而继续延伸下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党建思想 中国化实践场域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区域的快速崛起,不同时期相继出现了多个城市区域概念称谓,从西方学界的大都市带、全球城市区域、巨型城市区域,到国内的都市连绵区、城市群,其内涵实质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基于全球背景对近期中国城市区域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包括城市区域的相关概念、界定标准、研究方法,以及作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典型城市区域——长三角的系列研究。从中发现,国内学者对西方城市区域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进行积极借鉴,针对中国城市区域开展了广泛探索研究,提出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界定标准及方法手段,注重全球、信息、地方化等要素条件的影响,在城市区域的不同理论方法视角和不同空间尺度层次都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与西方城市区域研究相比,国内学界的理论创新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中国城市区域的快速发展也将为之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

  • 标签: 城市区域 城市群 长三角 全球化 研究进展
  • 简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总路线和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继承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回答中国革命领导、对象、动力、道路等问题上阐释一系列新观点,解决了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集成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解决了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原始创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革命思想 中国化 理论创新
  • 简介:本辑选取了《关于马列主义中国问题》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两篇重要文献史料。其中《关于马列主义中国问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杨松同志发表在《中国文化》第1卷第5期上的文章——《关于马列主义中国的问题》内容节选。该文是党内最早呼应并阐述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命题的理论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中的扛鼎之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深入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华东财经委副主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的许涤新发表的重要理论文章。在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同时,许涤新创作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的重要著作《广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这一理论课题。《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与该书同期发表,文章回顾并反思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重申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应以广义政治学中国化为前提的理论主张,并强调了中国史实资料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献史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列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问题 新中国成立
  • 简介:学界目前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分期的认识尚不一致,主要分歧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起点问题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起点说。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关键在“”上,其起点应该是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认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及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标志着党已经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探索;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对全党的统治,则导致了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及其所取得成果的否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挽救了党和红军,也重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伟大转变的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大突破,并进而在指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中成功推进了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

  • 标签: 民主革命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希望与绝境1945年8月15日,是举同同庆的胜利日。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打败了最大规模的外来侵略。在欢天喜地、扬眉吐气之余,他们完全有理南希望从此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希望民族工商业苦尽甘来,获得从未有过的发展和繁荣。

  • 标签: 民族工业 二战后 民族工商业 最大规模 中国人民 休养生息
  • 简介:从仿制到小步改进中国现代舰炮制造技术,起步于50年代后期对苏联部分中小口径舰炮武器的引进仿制。国内最早实现自主生产的是61式37毫米和25毫米双管小口径舰炮,分别于1963年和1964年实现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其后在较长一段时期一直被作为中国海军小型舰艇的主战装备。

  • 标签: 舰炮武器 国王 制造技术 中国现代 50年代 批量生产
  • 简介:由蔡竞、梁清诲等编著的《中国参事》于2016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国参事》通过对基础资料的收集筛选,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对史料的甄别编辑,并运用专项研究、比较研究、模型研究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政府参事制度。该书是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重点项目,还被商务印书馆列为2017年春季重点推荐书籍。

  • 标签: 出版发行 中国 商务印书馆 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 基础资料
  • 简介:衣着服饰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女性服饰,是最鲜明的社会风情画和人物素描,它直接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风向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成为一个时代文明程度和文明特征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女性服饰历经的变化,就生动地记录了新社会生产领域和意识形态的时代变迁,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和符号。

  • 标签: 新中国成立以来 女性服饰 时代变迁 文明程度 社会生产 衣着服饰
  • 简介:关于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存在理性主义与文化主义两条大相径庭的解释路径。前者采取"增量"视角,强调作为观念变迁动力机制的现代的重要性;后者采取"存量"视角,聚焦政治文化延续性对于观念的制约功能。长期以来,泾渭分明的"理性—文化"二分法带来了研究路径的分野,但事实上经济增长、社会变迁、政治发展所代表的"理性增量"与传统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文化存量"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生成和演变的宏观结构,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其背后的中观机制。本文认为,理性与文化因素均需借助社会学习、政治传播等政治社会机制才能对公众施加影响,因此以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为核心的政治社会过程至关重要。对人教版第十一套中小学政治教科书和2002~2014年《人民日报》的分析表明,当代中国政治社会过程中"理性增量"和"文化存量"并存,两者的相互对冲塑造着转型期政治文化的基本面貌,当代中国公众民主观念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文化之间"的发生学。

  • 标签: 民主观念 现代化 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
  • 简介:对于阶级斗争,传统马克思主义习惯于从唯物史观的决定论角度加以理解和解释,强调阶级斗争史观与唯物主义史观的一致性。事实上,阶级斗争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志色彩。这种伦理诉求是否具有现实性、正当性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和校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物理原理,实际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物理视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原理构成了阶级斗争史观的伦理视野;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需要同时把握物理与伦理两种视野,实现物理与伦理两种价值的历史整合。在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上,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探索和实践两种价值的整合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 标签: 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 伦理视野
  • 简介:2016年12月18日"第四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作举办,论坛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西城市史:城市发展与治理"。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8篇,其中中国城市史5篇,世界城市史13篇,涉及中外城市的城市群、城市社区、城市的更新与改造、城市环境、教育与娱乐、城市族群与移民社会、慈善与医疗等问题.

  • 标签: 全球化视野 城市史 论坛 世界 中国 综述
  • 简介:以往关于中国古代铁器的研究中,战国时期铁器技术和工业的地域性差异一直未有充分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人工冶炼铁技术出现的地域特点。进而讨论三晋、秦、楚和燕地墓葬与各类生活居址所见铁器种类和数量情况,最后探讨战国时期铁器进程的区域差异。本文指出。生铁技术在晋、楚二地同时出现后,铁器进程可能存在多区域进进现象。三晋地区虽然为铁器生产中心。但楚地和燕地存在较大规模的生产和块炼铁的传统,同时也较早地将铁器技术应用于兵器的生产。相对比之下.秦地铁工业的生产规模和铁器程度可能不及上述三晋、楚地和燕地.这一新认识时理解秦国的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特点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铁器工业 东周 地域差异
  • 简介:中国名城》是由国家名城委创办,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支持的专业性、前沿性学术期刊,已创刊25年。杂志全方位展示现代区域和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法,总结推广现代城市建设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工作实践经验。

  • 标签: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历史文化名城 征稿启事 现代化城市建设 国家文物局 研究成果
  • 简介:抗日战争期间,英国友人林迈可不远厅里来到中国,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敌后抗日游击部队改进无线电通讯、建立对外联系,并曾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奇缺物资,为中国抗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标签: 中国抗战 抗日战争期间 无线电通讯 对外联系 中国军队 通讯器材
  • 简介:当前,以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集群式爆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全球经济进入到一个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为抢占全球经济竞争新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以“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发展战略。

  • 标签: 中国制造 大工程 全球经济竞争 信息网络 技术创新 产业变革
  • 简介:杨向东、张雪梅合著的《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一书即是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深刻总结和集中展示,堪称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体育思想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视野宽广、体系新颖、资料翔实、立论有据,在研究内容和写作方法上均体现出了诸多的学术价值和创新之处。

  • 标签: 《中国体育思想史(古代卷)》 体系新颖 资料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