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简介:张艺谋和巩俐共同完成的多部影片,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导演和演员之间成功合作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样的合作才真正开始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步伐。它甚至还确立了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交流与对话的一种被其他导演所仿效的模式,例如借助国际资本,利用西方先进的后期制作技术,在题材内容上以表现东方奇观作为选择的标准等。

  • 标签: 张艺谋电影 后殖民语境 影片 中国电影 西方电影 第五代导演
  • 简介:香港的普及文化揭示了港人的生活状态,一种津津乐道于目常生活、物质消费以及赌博、赛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无疑和它的殖民地身份息息相关:资本主义制度在港的实行,殖民政府对港人政治主体意识的遏制,都促使它转而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满足,从而导致了如香港大学阿克巴·阿巴斯教授所言的畸形的文化,即政治上缺乏主体、经济上恶性发达的现象。

  • 标签: 香港大学 殖民时期 政治主体意识 资本主义制度 生活状态 物质消费
  • 简介:针对众多的与多民族经济和官吏国家相关的新权力手段,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可以有种种新形式的政治应对。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传播时代 民族经济
  • 简介:一印度学者阿希斯·南迪认为,在世界结构范畴愈来愈以西方为中心的今天,“西方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在西方,也在西方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也在人们的思想里。”因此,在今天的世界中,西方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的空间,还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空间,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空间,并由此体现出后殖民时代西方跨国资本主义的霸权策略。一方面,后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一样,在本质上都是西方谋求对第三世界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与殖民时代西方谋求世界霸权时直接诉诸于政治和军事干预不同,后殖民时代西方的霸权

  • 标签: 中国 历史题材小说 民族语言 文化价值 审美价值
  • 简介:本文关注的是20世纪70年代曾经相当激烈的关于后殖民主义的争论,以及争论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演变。争论本身伴随着地域主义的演化,同时亦是当代多元文化的并行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阶段。而建筑本身的空间性与地区性,注定了建筑必然成为争论的物质表象之一,并呈现为多元文化的载体。

  • 标签: 后殖民时代 建筑 多元化 地域主义 对碰
  • 简介:陈超在《后殖民到底需不需要反刍》一文中说到,后殖民理论作为西方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潮,是西方学术界对西方文化和非西方文化的反思,也是西方和非西方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影响了当代社会各学科批评理论的诸多方面。其中能够吸引我们并以此立题的,就是核心精神,并不是在议论殖民时代消失后乐观的世界状况,而是在全球化的口号下,广泛地关注国家实体间出现的新的殖民状况,是超越旧式物理殖民的文化殖民。这种更隐蔽、更难以界定的阴影正日以继夜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 标签: 后殖民理论 非西方文化 西方理论 西方社会 批评理论 核心精神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09-09-07
  • 简介: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则认为西方音乐是非普遍性的,或者以西方音乐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为基础的话语来完善对自我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与音乐 文化交流方式及高等音乐教育

  • 标签: 中西音乐 全球殖民 后殖民文化
  • 简介:流散现象、流散地、流散研究、流散写作,这些概念在音乐领域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代表着艺术理论研究者对后殖民主义思潮作出的回应——针对亚裔/华裔社群的音乐活动进行的研究也是如此。在《流散诉求:亚裔/华裔美国的音乐、跨国主义与文化政治》一书中,郑苏选择身份、年龄和经历上都彼此不同又各具特色的个体为对象,在音乐和历史的双重语境中对他们的流散境遇进行了分析,进而向读者立体地呈现出音乐对这些研究对象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认同上的影响。文章一方面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理论中独具特色的方面,对郑苏所做的流散研究案例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则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翻译实践谈论了自己的观点。

  • 标签: 后殖民主义 流散写作 流散翻译
  • 简介:后殖民批评是20世纪末以来全球性文化思潮之一,是后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文化批评事项,对当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中涉及"东方主义"、"文化身份"、"全球化"、"民族性"等,是当前音乐的"中西关系"问题的探究引进新视野、引向新高度的途径.研究中,我们应该突破"音乐"、"东方"、"西方"等相关词汇的本质主义定义束缚,尽力扭转长期以来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造成的单线进化的音乐发展观,同时消解任何形式的音乐文化霸权思想,让中国各民族音乐和世界各文化中的音乐一道多元性地繁荣发展.

  • 标签: 评语 音乐教育 探究 后殖民批评 途径 新视野
  • 简介:本文针对香港后殖民时期混血儿在大众媒体中被想象的象征性身份,讨论此身份作为消费符号与身体景观的当代意义;进而,纵向比较研究混血儿在殖民时期的社会境遇,讨论“混血儿”这个概念由污名化的“种族”变为美化的“身份”的历史进程;最后,通过剖析混血儿这一象征性身份如何由体制性的绝对“种族”演变成当代视觉阅读的想象符号,本文试图解构殖民种族主义与后殖民视觉想象之间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渊源。

  • 标签: 视觉想象 后殖民 混血 景观 身体 香港
  • 简介:对于大多数科特迪瓦的丹族来说,“坚守”是一个既熟悉又重要的概念。在后殖民时代,丹族的坚守行为通过“盖伊”的表演方式得以体现。盖伊是一种本土的、宗教的表演,由戴面具的舞者与音乐组成。文中描述两种争议:其一,丹族的年轻人把盖伊表演的复兴看作是一种反伊斯兰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力图通过自身的表演来复兴“祖先的宗教”,他们强调葬礼的重要性,而这些都与伊斯兰的教义相悖;其二,当地天主教唱诗班对盖伊表演的核心“盖坦”进行改编,丹族的年轻人认为这种改编已将盖伊融入教堂,而唱诗班的成员则认为使用这种音乐可以表达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本文借鉴“权力论断”这一说法,在丹族内部用不同个体话语讨论以上两种争议,说明了盖伊表演是一种汇集多重权力的能动,从而形成带有相互冲突权力的关系网。作者通过权力分析的论断来解释这种坚守行为,进而在多样化的社群中揭示着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的权力结构。在科特迪瓦不同族群、宗教多样化和冲突四起的语境下,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协调宗教和族群认同感实现的手段,在地方认同与国家影响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 标签: 坚守 表演 宗教 认同 权力
  • 简介:沃莱·索因卡的剧本《森林之舞》和《路》无疑是独立后的非洲国家所面临的困境的真实写照。通过特定事件的描写和特定人物的塑造,索因卡向西方展示了约鲁巴文化不为人了解之处,意在告知西方非洲文化存在的根源同时唤醒非洲人民对生存境遇的思考,为迎接美好未来做好准备。

  • 标签: 沃莱·索因卡 《森林之舞》 《路》后殖民主义 批判 困境 探索
  • 简介:暑假读到布鲁斯·罗宾斯(BruceRobbins)的《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徐晓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一书,其中关于“上向流动”现象的讨论引起我特别的兴趣,便把一些读后感写下来,和读者们特别是全球化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们——常常被称为“无根的世界主义”知识分子们分享。

  • 标签: 全球化语境 后殖民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音乐 知识分子 世界主义
  • 简介:广告的“全球化”/“本土化”叙事看似对立,实质上却是殊途同归,被消费意识形态建制收编。其致命策略就是:“广告全球化”是父权的、使用暴力的手段,而“广告本土化”则是母性的,利用恩赏来控制整合。两者在市场意识形态上的合谋超越了知识分子对此的文化殖民批判。今天弥漫全球的市场经济模式以及资本扩张更像是一个有机成长的过程。市场经济按其本质来说是与区域和国家的疆界相冲突的,它要求超越国界的世界市场。而文化的进化本身就是由一系列合理的悖论推动的,后殖民理论当然可以把市场制度与广告经营变成一个内在紧张的文化概念,但这并不妨碍大卫·休谟的发现——市场可以让人们“为别人提供服务,这无需他怀有真诚的善意”。

  • 标签: 后殖民语境 广告 “全球化” “本土化” 叙事策略 后殖民文化理论
  • 简介:本文首先探讨《阿凡达》对美洲殖民史,特别是对剧本创作同年爆发的墨西哥萨帕塔解放运动的可能指涉及其与电影史的渊源,进而分析其对后殖民与生态主义等文化理论资源的借用和对殖民史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但是,在各色左派思想外衣下和对西方现代文明去神话的过程中,正如其名字所隐喻的,影片隐含的仍然是一个白人拯救者降临的神话和蒙昧与启蒙、落后与进步的二元对立思维,这一隐性的解构书写也为其主题留下深深的反讽色彩。

  • 标签: 《阿凡达》 后殖民主义 生态主义 解构
  • 简介:本文从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与西方音乐教育的依附性关系、单边主义关系以及受制工业文明工具理性教学目标的藩篱几个方面,通过对依附关系、单边主义以及技术对音乐生活世界殖民的文化分析,厘清思路,探索在全球化时代寻找中国音乐教育走向自主性、多边主义交往以及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

  • 标签: 依附与自主 多边与自主 技术理性 交往理性 生活世界
  • 简介:在香港电影研究中,香港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一直以来,人们喜欢从中国大陆、香港本土和殖民英国构成的三角关系中探询香港的身份和前途问题。在讨论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时,后殖民理论曾是一种流行的理论视角。香港回归后的复苏与繁荣,已经彻底粉碎后殖民观察家对香港前途的悲观预测。本文根据“互文性”关系来探讨回归十年来香港电影和文化元素在“华语电影”这一文化场域中的呈现,旨在超越主体和主体权力关系的二元对立视角的局限,并对后殖民理论的有效性进行反思。

  • 标签: 香港电影 华语电影 后殖民理论
  • 简介:张艺谋无疑是当代中国文化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物,作为导演的他,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中国电影热.其作品在欧陆的柏林和威尼斯两大电影节上成功登顶,并数度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新世纪,随着最新电影作品在国内和海外取得的令人咋舌的票房成绩以及多方位的创作尝试,张艺谋的声誉更是达到了辉煌的巅峰。相映成趣的是,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 标签: 电影批评 张颐武 后殖民 20世纪90年代初 文章 反思
  • 简介:近年来台湾电影涌现出的原住民文化与在地经验,对少数操持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台湾学者具有别样的意义,不仅以此“高标”人文关怀与现实批判的立场,而且赋予了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而香港电影注重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殖民文化的衔接,在地经验却遭到贬抑,这种殖民文化身份的自觉承受以及所强调“非中非西”的特殊性,造成了“自大”与“自卑”的两种极端心理。后殖民文化理论与批评所设立的东西方对峙,在泰国电影中已经消失,“殖民意识”即是“在地经验”。对泰国电影来说,经济获利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认为,泰国电影的这种自堕“妖魔化”陷阱的做法,恰恰隐藏着破除西方进一步“妖魔化”以及理性“去魔化”的积极的文化建设策略。

  • 标签: 在地经验 后殖民文化理论 台湾电影 香港电影 泰国电影
  • 简介:“华文戏剧”作为一个文化认同,一个“构想”construct,在现今的世界情势里面,它的存在就不能不带有某种程度上的浪漫和比喻性;在同文同种的大前提之下,我们希望和致力使它的组成没有权力和阶级架构,成为一个非霸权的存在。也许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然而,

  • 标签: 文同 戏剧 自欺 话剧 比喻性 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