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潘善助:启功先生的感恩精神表现在对教育过他的老师的感激和感谢。对于他的老师,他总是念念不忘,牢记心头,并不时地通过口头表述、撰文和捐资设立基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怀念和感恩。据他的回忆,对他助益颇多的老师当推陈垣、戴绥之、贾羲明、吴镜汀、溥心畲、齐白石、台静农等先生。对于这些老师的教诲,他总会在与人交谈、开会发

  • 标签: 寓教 师德寓 教于兹
  • 简介:<正>舒:您在早年有过哪些重要的音乐经历?瓦:当我十一岁时,我根据儒尔·凡尔纳的《马尔丁·帕茨》写了一部歌剧,剧中我已在专心一意地搞音响问题和一些不常见的音。我讨厌钢琴和所有的传统乐器,当我最初学习音阶时,我的唯一反应是:“嗯,它们听上去都很象。”直到那时,我完全是自学的。我的父亲反对我学音乐,而希望我到苏黎世的工业大学去学数学和物理,他甚至把家里的钢琴锁起来,使我不能碰它。但是

  • 标签: 音乐学院 作曲家 德彪西 电子音乐 施特劳斯 建筑学
  • 简介:卡麦蓉·狄亚是世纪末最被看好的影坛巨星,十六岁入行当模特儿,凭着傲人的身材和俏丽的面孔,被很多杂志评为最美丽性感的影星。特别是去年她在影片《哈啦玛莉》中大放光芒,超过一亿六千万美元的票房仅次于

  • 标签: 美元 巨星 行当 票房 面孔 身材
  • 简介:对于当代艺术理论影响深远的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GillesDeleuze),除著有专门论述弗兰西斯·培根绘画的《感觉的逻辑》外.

  • 标签: 艺术理论研究 德勒兹 空间 哲学家
  • 简介:1974年,津巴布韦设计师查·马维亚纳一戴维斯(ChazMaviyane-Davies)穿着单薄的衣服逃离家园,躲避本国的剥削制度和种族主义当局。当时,他只是一位年轻人。之后,他旅居伦敦,在那里接受教育并开始了自己的设计生涯。在米德尔塞克斯大学和中央艺术设计学院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供职于很多著名工作室,其中包括在尼威尔和索雷尔设计有限公司以及英国广播公司做定额工作。

  • 标签: 查兹·马维亚纳-戴维斯 艺术家 艺术作品 摄影 图形设计 人生经历
  • 简介: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和德勒(GillesDeleuze,1925—1995)都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都对20世纪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大概毋庸置疑。但有一点,似乎不太好。福柯和德勒两个人曾互相吹捧过,德勒说20世纪是福柯的世纪,我觉得倒很靠谱,

  • 标签: 德勒兹 哲学思想 福柯 思想家
  • 简介:早在十九世纪.诗人波德莱尔把自己的诗谓为恶之花,王尔德把奥布里的画称作罪之花。那么今天,会有一个导演让人也不由生出“恶之花”的感慨.那就是屡创票房奇迹,“血洗北美票房”的罗伯特·罗德里格了,这个疯狂的青年能如此疯狂地将暴力和爱情都风格化为一种极致的美,极为个人化的张狂和暴力在他的摄影机下散发出魄人的磁力。罗伯特·罗德里格,这位来自典型的美国草根阶层的导演,擅长用低成本打造拉丁风情的热暴力影片,自1992年由他执导的《杀手悲歌》以7000美元的超低廉成本获得了超过200万美元的火爆票房,罗德里格因而一举成名。从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的暴力电影之路。很快,1995年他又推出该系列的续集《杀人三步曲》,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稳固地位。片中狂野而浪漫的暴力,已经逐步显现出罗伯特·罗据里格的“恶之花的审美效应.此片的成功,为罗德里格集聚了继续拍摄杀人系列的资本。随后的《墨西哥往事》拉丁演员独特的狂野魔力搭配,墨西哥边漠小镇的风尘背景,表现出一股强烈的令人无法抗拒的拉丁风情和性感,秉承着美国西部片的一贯狂野,也镌刻着他极强的个人化风格。

  • 标签: 导演艺术 罗伯特 恶之花 罗德 《墨西哥往事》 波德莱尔
  • 简介:德勒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本文主要围绕德勒的《电影1-运动影像》第一章“关于运动的诸命题——柏格森注解”,集中谈论德勒理论思路,井从与柏格森理论的分析比较中一窥德勒电影论中的最根本的理论出发点。

  • 标签: 德勒兹 运动 电影 影像 柏格森 哲学家
  • 简介:弗雷艺术博览会包括了马特斯特弗雷、纽约弗雷和伦敦弗雷。伦敦弗雷艺术博览会创办于2003年。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博览会,其参展作品的新锐度、全新的品牌联合运营方式、以及在公众领域传播的影响却对巴塞尔等资深的艺术博览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2015年伦敦弗雷艺术博览会包括伦敦费雷、雕塑公园,弗雷谈话和弗雷项目等特色板块。

  • 标签: 弗雷兹艺术博览会 雕塑公园 弗雷兹特色项目 弗雷兹谈话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席卷欧美,这场设计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东方艺术的滋养,艺术的东渐西就在当时英国最杰出也最具争议的艺术家奥布里·比亚莱(1872-1898)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东方风情深刻影响了比亚莱,而他的作品同样对亚洲、对中国产生了持续性影响.

  • 标签: 新艺术运动 比亚兹莱 东方艺术 浮世绘
  • 简介:在布列去世后,有些人撰文说"一个时代过去了",然而,在我看来,那个属于他的时代似乎早就结束了。德国哲学家阿多诺的那句名言"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也给布列的音乐观注入了哲学的强大后盾。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布列成为了音乐上的审判者。2016年1月6日,绝大多数爱乐人的微信群及音乐圈的内部群聊都在畅谈中被一个消息打断了:皮埃尔·布列(PierreBoulez)先生去世了。每到此类时刻,发几句感慨,数一数大师生前的丰功伟绩,似乎都成了一种必备的仪式。

  • 标签: 布列兹 音乐观 双手合十 现代音乐 先锋派 音乐语言
  • 简介:是当代西方艺术哲学观念转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移植到艺术哲学领域,成为上世纪中叶西方艺术哲学领域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始作俑者之一。他提出的艺术观念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艺术不可定义等观点,直到今天仍是西方学者思考艺术观念必须面对的理论背景。

  • 标签: 韦兹 艺术观念 家族相似 开放体系 艺术终结
  • 简介:门打开又关上,里面什么也没有。这就是那美妙的一瞬间——理查德·阿瓦格(RichardArtschwager)高雅的谜一般的艺术,这已成为他的独特风格。在20年的默默无闻之后,阿瓦格终于向人们显示了他的重要性,尽管人们也许还不太清楚其确切意义。最近他在惠特尼博物馆举办了个人回顾展,引起很大反响,使人们有机会重温他的完全与其理论相一致的创作历史。在过去一年半中完成的5组小型雕塑作品也向人们提供了同样的机会,这些作品直接来源于60和70年代的雕塑。

  • 标签: 理查 惠特尼 创作历史 查德 装饰画 《无题》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人类学界开始反思过去认为"作为和谐的整体"的文化概念,人类学家开始关注文化内部的流动性、差异性和历史联系。巴伯若·尼姆里·阿吉的《藏边人家》是站在藏族社会多样性、流动性与历史性的角度来呈现藏族文化的,她加入到了对"没有历史的人民"的反思潮流当中,在该书中呈现出了藏族社会深刻的多样性与变动性。

  • 标签: 阿吉兹 《藏边人家》 流动性
  • 简介:《电影人》于10月份采访了正在纽约电影节参加展映的《索尔之子》的导演拉洛·内梅什。在这次对话中年轻的内梅什非常健谈且毫无戒备。对于其他大屠杀题材的作品,他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自己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与内涵直言不讳。

  • 标签: 大屠杀 拉兹 电影节 电影人 作品 导演
  • 简介:在20世纪乐坛,瓦列的音乐始终以独特的魅力及严肃的挑战性立足于经典作品行列。《电子音诗》是瓦列一生探索的最后总结,又被认为是早期电子音乐创作中最广为人知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子音诗》的创作背景、具体音乐参数及手段、创作意图及观念等问题的阐述,深化对西方现代音乐声音观念及技术的认识。

  • 标签: 瓦列兹 《电子音诗》 电子音乐 多媒体音乐 具体声音 噪音
  • 简介:查莉·西伦,这位来自南非农庄的金发女孩已经站在好莱坞的大明星艾尔·帕西诺、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约翰尼·德普等大明星的身旁,成为好莱坞最年轻的电影新秀。1999年的5月,登上了美国《花花公子》杂志封面的她被著名导演兼电影艺术家迪·艾伦称为“自然的魅力”的象征;肯尼思·布拉纳则称她具有一个“令人心动

  • 标签: 查莉兹·西伦 演员 芭蕾舞 南非 电影生涯 《甜蜜的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