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980年3月26日苏联《文学报》登载了马尔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摘译如下: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实质的争论早就存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一争论更为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以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验为依据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极广泛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虽然也承认这些可能性,但实际上却把这些可能性理解得很窄。我的看法接近第一种观点。我们的同时代人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是积极向上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近二十年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艺术创作 可能性 艺术概括
  • 简介:《星火》杂志1987年第27期公开发表了15位作家、艺术家就《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一书给雷巴的信.《星火》杂志编者指出,这些作家、艺术家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第一批读者.当时作品未能发表,他们读的是手稿.本刊受篇幅所限,只选了其中的7封信,摘要发表.此外,今年8月19日的《文学报》公布了这部作品正式发表以后作者收到的11封读者来信.这些信对《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褒贬不一,评价截然不同,我们也把其中的一部分介绍给我国读者.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品 作家 三十年代 文学范畴 每个人
  • 简介:“乞马———索!乞马———索!”人们隔着河岔向他喊着,“乞马———索!!!”人们喊得声嘶力竭,嗓子都快喊哑了,“乞马……”乞马索没有回答。有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磕磕绊绊地走到岸边,抬起手掌遮着阳光,用昏花的老眼寻找着对岸的小船。...

  • 标签: 俄罗斯 农庄 退休金 临时住所 区中心 柏油路
  • 简介:与三部小说在钮事情节、叙事模式以及叙事风格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本文试图从"以欲望和罪恶来诠释生活"、"用虚构来解说真实"以及"反传统的叙事模式"三个层面来解读纳博小说的艺术内涵.

  • 标签: 欲望 虚构 反传统
  • 简介:最近二十年来,米·阿·布尔加(1891—1940)在苏联声誉日隆,成了深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为人津津乐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和专著。布尔加一生坷坎,在困苦的境遇中顽强创作,直到离开人世。他集讽刺作家、幻想题材作家、现实主义作家的才华于一身,写出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现实主义作家 苏联文学 狗心 声誉日隆 玛格丽特
  • 简介:纳博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首先从种族身份来说,他是一个1899年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人,但他十九岁就离开了(永久地)俄罗斯——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人生的头一个二十年;二十岁之后他浪迹于英国、德国和法国——这是他的第二个二十年;1941至1961年,即他的第三个二十年,他移居到了美国,此后他以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并以一部长篇小说《洛丽塔》使自己蜚声天下,并使得他此前用俄语创作的其他作品也都进入了文学研究界和读者的视野;他的最后十七年的生命过程是在瑞士蒙特勒完成的,他和妻子住在那里的一家著名的酒店里,直至1977年去世。

  • 标签: 纳博科夫 蝴蝶 俄罗斯人 文学创作 《洛丽塔》 种族身份
  • 简介:丹尼洛·契斯(DaniloKis,1935—1989)可以说是20世纪南斯拉夫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虽然小众,但是备受布罗茨基、昆德拉、桑塔格等大家的推崇。景凯旋先生曾在《地下——东欧萨米亚特随笔》中收录他的部分随笔。2014年,中信出版社也推出了契斯的三部小说。在此翻译的这篇随笔,译自桑塔格在契斯身后编选的《诗的人:随笔和访谈》一书。——译者手记

  • 标签: 纳博科夫 乡愁 中信出版社 南斯拉夫 20世纪 布罗茨基
  • 简介:<正>苏联的文学艺术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美籍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选集。这是迄今为止收集这位著名作家的作品最多的一部选集,其中包括纳博的代表作《玛申卡》、《防守》、《斩首的邀请》等。纳博(1899—1977)生于俄国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母前往英国,后又旅居

  • 标签: 纳博科夫 苏联 俄罗斯侨民 贵族家庭 作家 代表作
  • 简介:布尔加是苏联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他一生命运多舛。在他传奇性的一生中有一点值得人们注意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就是他和斯大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多少为他的命运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30-40年代的苏联,许多作家的命运都与斯大林有直接或间接...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斯大林 莫斯科 剧本 作家 卢那察尔斯基
  • 简介:1.玫瑰街银器店盛夏时节,向来是波兰南方美丽古城克拉的旅游旺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蜂拥而至,古城随处可见肤色迥异语言不同的外来者。这天,一辆载着中国旅游团的大巴士缓缓驶入

  • 标签: 奥斯威辛集中营 银器 贝尔 犹太人 克拉 德国人
  • 简介:纳博是著名俄裔美国作家,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独特的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是牢狱,它将人们禁锢在现在,使人们不能抵达过去,也不能拥抱未来.这一时间观与纳博的生命体验、传统的影响以及他自己的理论思考紧密相关.纳博小说的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人公普宁、的主人公金伯特分别意欲借助记忆、幻觉和艺术超越现在、战胜时间,最终都惨遭失败.纳博通过这三部小说说明:时间之狱牢不可破,人们不可能借助任何事物冲破现在的'重围'.

  • 标签: 纳博科夫 主人公 小说 《普宁》 《洛丽塔》 时间观
  • 简介:<正>老作家雷巴的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发表以后,引起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一般来说,文学作品的生命是从它发表的时刻开始的:读者阅读、讨论并给作者写信,等等.但是《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的命运却有点特殊:小说未发表以前,作者就收到许多读者的来信.这种情况是没有先例的.《星火》杂志刊登了一部分这些来信,同时在按语中指出,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活动家读过了小说的手稿,当时小说是否能出版还悬而未决.

  • 标签: 长篇小说 作家 活动家 文学作品 友谊 手稿
  • 简介:论布尔加的讽刺艺术曾予平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主张,艺术就是使人得到新鲜感,艺术本质上的手法是奇异化。布尔加在文学创作上的突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把奇异化手法创造性地应用于讽刺艺术。他几乎总是选取最为奇特的现实,把自己的主人公置于最不寻常的外在和心理...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讽刺艺术 《大师和玛格丽特》 《魔障》 奇异化 帕乌斯托夫斯基
  • 简介:作为流亡作家,纳博一生经受了田园时间与道路时间的分裂,以及道路时间本身的断裂,因此时间的分裂成为他不断强化的感受。在小说中,时间的分裂表现为转喻与隐喻的强烈对比,以及隐喻暗含的审美距离。时间的断裂感促使他在叙事中寻求个体与世界象征性的弥合。

  • 标签: 纳博科夫 时间意识 转喻 隐喻
  • 简介:自译在纳博的文学翻译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他在自译和他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他在自译中所采取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则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追求。他在翻译中所表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文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性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译文风格,亦成为自译研究的重要对象。

  • 标签: 自译 自译方法 互文性 对话 风格
  • 简介:<正>普希金的生平是艺术家表现不尽的题材。一百多年来,很多雕刻家都为这位俄罗斯伟大诗人创作了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的雕像,可是今天仍然有不少苏联雕刻家继续对这个主题进行开凿。他们以新的手法揭示诗人的深邃的精神世界。奥列格·就是这类出色的雕刻家中的一位,他在很多人走过

  • 标签: 普希金 俄罗斯 苏联人 纪念碑 创作 雕像
  • 简介:马尔是2016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城堡》的主要主人公,他是一个热忱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考古事业无限忠诚,最终为捍卫他心中神圣的城堡而殒命。小说标题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城堡”不仅仅指已经成为古迹和废墟的形而下的实际的城堡,更重要的是指人的形而上的精神、意志和信仰的“城堡”。马尔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出作家阿列什科夫斯基对俄罗斯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注与忧虑。作家希望人们通过理解历史,反省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直面现实中的困境,从而不断地趋近真理。

  • 标签: 现实 历史《城堡》马尔措夫的形象
  • 简介:纳博早期诗歌六首汪剑钊译灵感灵感──那是人性的“我”情欲的冲动:高涨的幸福多么热烈,──片刻的销魂。情欲的冲动──肉体的灵感,机敏恰似那精神:你豁然省悟,进发出来,──颤抖着消隐。可是,一旦雷击般的快感消失,你恢复平和,──新的生命密室中出现:心...

  • 标签: 纳博科夫 早期诗歌 后现代主义小说 《洛莉塔》 《普宁》 喧哗与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