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8 个结果
  • 简介:陕北民歌同其它地方民歌一样,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表情达意最朴素的吟唱形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多次的更迭演变,使得陕北民歌极富感染力,是中国民歌艺苑中具有鲜活艺术生命力的一支奇葩。民歌起源于劳动号子,正如语言起源于劳动。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劳动号子的旋律越来越优美,内容越来越丰富。陕北民歌在抒发爱情和倾吐愁绪方面,似乎更胜一筹。笔者认为,陕北民歌的功用性在于劳动时解乏、苦难时解忧、恋爱时表白这样三个方面。任何一种事物的兴衰都有它固有的轨迹,陕北民歌也不例外,二千余年的历史沉淀,使得陕北民歌形成一整套的艺术内涵,长期以来兴盛不衰自然有它久酿弥香的神奇魅力。民歌的特性之一是它源自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乡下农民自己的歌。在民间,很少有专门的作曲者和作词者,往往是民歌爱好者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有感

  • 标签: 陕北民歌 中国民歌 地理环境 劳动号子 三个方面 历史沉淀
  • 简介:澄清湛蓝的天空,一簇簇飘然漫游的白云,犹如满山遍野闲情信步的羊群,浮动在一座座山梁之间。不时,一阵阵悠远、婉转,脆格凌凌的歌声,从这座山头飘向那座山头,说不尽的凄楚,说不尽的惆怅,说不尽的悲喜人生都倾诉在这悠悠的信天游中……中国的民歌浩如烟海,而陕北民歌又是民歌之林中的一朵奇

  • 标签: 陕北民歌 劳动妇女 悲喜 历史文化研究 兰花 童养媳
  • 简介:音乐和文学是缪斯殿堂中最明亮的两颗明珠,二者的关系源远流长,密不可分。在人类早期文明中,诗、乐、舞往往相互结合、浑然一体,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弦诗三百,歌诗三百”,篇篇均可入乐歌唱。现代以来,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爱伦-坡在长诗《钟》里,对音乐美的探索,更是激发了象征主义诗人们不断追求文学的音乐美,加速了音乐元素对现代文学的渗入,形成了现代文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作为当代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的路遥,对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表现出对于现实世界不同常人的认识和感受,对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和一幕幕人生悲剧。

  • 标签: 小说作家 陕北民歌 《人生》 象征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诗人 现代文学
  • 简介:燕燕于飞最近我在读《符号与象征》一书,图文并茂,图好,文简洁。这样的书,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浪费纸张。因为多是图片,书重。人们喜欢轻的书。有时候书的轻重决定着文字的质量。这本书很重,质量也重,重符其实,图文都简洁,看了让人可以灵魂变得轻盈,仿佛随时可以飞翔,我就想推荐给很多人共享。书里讲到燕子,所供的图像却像一幅剪纸。

  • 标签: 文都 别人家 活着 乌衣巷 引魂鸡 之子于归
  • 简介:有人这样比喻: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就是华夏民族的父亲。是啊!我们的父亲和母亲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共同繁衍着这个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陕北,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关于陕北,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可能几天几夜也道不尽、说不完。他们不必讲那么多,随便一个话题,哪怕三言两语,都会强烈地吸引着你,感染着你,撞击着你,每一

  • 标签: 红色陕北
  • 简介:现在就让我,站在陕北的最高处,向下观望: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被一条大河切为两块,河之东是晋西北高原,河之西就是陕北高原。啊,陕北高原,你无数的群山构成的巨大的交响乐,给了华夏民族奋发向上的澎湃激情,

  • 标签: 陕北文化 陕北高原 黄土高原 陕北民歌 毛泽东 交响乐
  • 简介:陕北不是富庶的地方,但陕北人并不面黄肌瘦,看过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的人就不会忘记那些虎性性的高原汉子,他们长得墩墩实实,瓷实的肌肉隆起一块块疙瘩。陕北的婆姨女子们大都生得水格灵灵、俊格旦旦,

  • 标签: 陕北 五谷杂粮 杂食 婆姨 小米 荞麦
  • 简介:<正>在陕北,到处都能看见俊女子。村口路畔上,街头巷尾间,你会看到她们一个个婷婷身材幽幽发,白生生脸蛋齐齐的牙,红头绳辫梢上扎,毛簌簌眼睛会说话。不要说集头庙会、秧歌

  • 标签: 会说话 红头绳 集头 包办婚姻 生下来 伙伴们
  • 简介:  一、蒙古民歌的内容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 标签: 民歌鉴赏 浅论民歌 蒙古民歌
  • 简介:三婆和喜爷爷耍流氓的事,我们都晓得。但我们不晓得三爷晓不晓得。喜爷爷也姓代,村上的人都喊他喜子。他办有一个店子,卖日用百货、种子肥料、大米面粉,是我们雨水荒村最早盖上熟砖房子的人。村里人都说他很有钱,

  • 标签: 民歌 日用百货 爷爷
  • 简介:由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国散曲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北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散曲暨陕北民歌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8月23至26日在陕西榆林举行。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40馀所高校和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共80馀人,收到论文50馀篇。赵义山在《拓宽散曲研究的视野》中强调加强对明清时期的时尚小曲、明清小说中寄生散曲和现当代散曲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其馀论文对散曲研究的相关论题有广泛关注:

  • 标签: 散曲研究 学术研讨会 陕北民歌 研讨会综述 中国 陕西师范大学
  • 简介:陕北有川,川里可种水稻。我的老家就在川里,是一个不大的乡镇。这里并没有摆脱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只因一条宽阔的河流,不舍昼夜地奔涌,才将这沟壑冲刷成了一道川。而这川似乎是在老家的土地上打了一个"旋儿",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盆地。老家人在这里种蔬菜、玉米、水稻,这让靠天吃饭的山里人歆羡,也让山里的女子一度以嫁到川道为荣。其实,除了有开阔的土地,便利的水源,农人的生活大同小异。

  • 标签: 千沟万壑 道川 纸灯笼 在川 石碾 黄昏时分
  • 简介:我说的陕北人过年,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陕北人过年。那时候,尽管人们平时缺吃少喝没钱花,但在过年这段时间里,却像换了一个样子。陕北人平时不露富,"门上挂的毡片子,锅里蒸的油卷子";过年时却不说穷,牲口圈

  • 标签: 陕北 老年人 豆腐 平时 腊月 米酒
  • 简介:延安籍知名作家白黎先生送我一本他和冯生刚先生主编的图文集《陕北寺庙》(第一卷·陕西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令我有些诧异。白黎先生写红色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收获颇丰。他低调耕耘于文坛,从不张扬。上世纪七十年代始。

  • 标签: 黎先生 出版传媒 纪实文学 冯生 三秦出版社 志丹
  • 简介:阿苏越尔,我的彝族兄弟,在我欣然命笔想给你写封信的时候,屋外的阳光开得更加灿烂了,它们透过冰冷的玻璃温暖地照在我的床上,我的床因阳光的照耀显得寒冷而且孤独。这一刻,我的床上没有什么,床上常有的那种辉煌和温暖已经离我而去,但这一刻我仍觉得幸福和充实。因为在这样的好天气里,我将给你写信,我将对一位远离万水千山的朋友和兄弟诉说衷肠。我要把我在倾听了一首苗族民歌之后的全新感受告诉你。就是说,在信中,我渴望向你渲染一种

  • 标签: 民歌 苗族 阳光 幸福 英雄主义精神 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