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结构作为构成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的主要因素,一般是指作者利用特定的章法和适当的语言风格,将生活中的题材展现给读者,但具体的过程还需要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若想将一部完美的作品展现给读者,通常在艺术结构方面有双线式、单线式、网络式等几种布局方式,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明暗双线式的布局结构

  • 标签: 艺术结构 线式 文学作品 语言风格 布局方式 布局结构
  • 简介:萧红、迟子建同样从一片苍茫的北国走来,同样以别样的女性书写在文坛摇曳生姿,虽然她们之间相隔了五六十年波涛汹涌的岁月,但缪斯女神仍把这两位黑土地的女儿紧紧联系在一起。对于萧红与迟子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评论界常常从乡土意识、地域文化、女性叙述、儿童视角等角度切入分析。也有人注意到了两位女作家都以“越轨的笔致”描写了大量的死亡,但这方面的论述相对薄弱,而且主要是对萧红、迟子建死亡书写的不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尚未深入到文化层面进行拓展研究

  • 标签: 死亡书写 迟子建 萧红 比照 女性书写 乡土意识
  • 简介: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根植于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它们在审美理想的风格上存在着一些众客观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中西古典审美意识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分析中西美学思想的渊源和古典审美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关学差异,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中西美学 审美理想 审美意识
  • 简介:李白和李益分别是盛、中唐著名诗人,两人均写过"闻笛"诗,其中李白《黄鹤楼闻笛》和李益《春夜闻笛》都是遭贬谪时写的,两诗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李白诗愁苦却不绝望,李益则愁苦而怨望,这正反映了盛、中唐诗风的不同。

  • 标签: 闻笛 愁苦 思乡
  • 简介:京派乡土小说和五四乡土小说同是乡土文学,它们拥有乡土文学的一些共同特征。但由于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思想旨趣及不同的审美追求使两派乡土小说又出现了较大的差异。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作序时正式提出“乡土文学”这一概念,原文:“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勃兰兑斯(G.Brandes)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约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不过在还未开手写乡土文学之前,他却已被故乡所放逐,生活驱逐他到异地去了。”

  • 标签: 五四乡土小说 京派 “乡土文学” 《故乡》 中国新文学 短篇小说集
  • 简介:吕本中与陈与义,都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词数量不多而质量颇高,其绝大部分词作,都是宋词中的精华。还有一些所谓“精绝”之作,至今广为传诵。对于并世同一流派诗人的词,做个比较研究,彰显其艺术个性,或能较准确地评定他们在词史上的地位。

  • 标签: 吕本中 陈与义 江西诗派 中国诗史 艺术个性 诗人
  • 简介:嵇康(224-263)、嵇喜(?—?)是魏晋之际的兄弟俩;鲁迅与周作人则是现代史上的两兄弟.他们时隔1700多年,但就兄弟二人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说,这两对兄弟却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比较他们的所思所为、行藏出处令人感慨,亦颇耐寻味.说他们相似,盖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少年时期他们都敬兄爱弟,情同手足.其二、早年离别时,都依依不舍,作诗赠别.其三、后来却分道扬镳,人生道路大相径庭.

  • 标签: 例话 兄弟比较 兄弟鲁迅
  • 简介: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身具狐、鬼、人三性,独具"撄而后宁"的性格,被描述为"容华绝代",令人暇思绵绵。而影视作品对于婴宁故事的改编只是关注到了其外在的"笑",并未真正触及其内在的"哭",这正体现了读图时代文学接受的形象确定化、固定化、媚俗化倾向。

  • 标签: 读图 读文 性格变化
  • 简介:莱美健身体系1998年由新西南传入中国,凭借着自身所特有的时尚新颖的课程体系迅速在中国掀起一片健身高潮,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健身课程品牌。SH’BAM属于莱美十大课程体系中的一种,也叫有氧热舞。本文从健身俱乐部课程体系的研究入手,通过对莱美SH’BAM与大众有氧健身操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二者在发展历史、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动作技术特点、音乐选择、着装搭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种种相连关系。旨在为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教练、会员,以及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莱美SH’BAM 大众有氧健身操 比较
  • 简介: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天机”来源于道家灵感观,重在自然存在的时机、机遇、变化中的条件,强调艺事以随机应变为要旨;西方数码艺术理论中的“随机性”来源于数学概率论,重在人工制造的或然性,被用作开拓思路的契机。它们都不属于纯粹偶然性范畴,而是体现了人们透过偶然把握必然的努力。

  • 标签: 天机 随机性 古典文论 数码艺术
  • 简介:自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的京派与海派之争以来,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的比较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并且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很多研究者从地域文化、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等等方面对京海两派小说做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本文同样是京派海派小说的比较论,是通过分析京派与海派小说中具体感官描写内容,即小说中对色彩、声音、光线等内容的描写,来比较京派与海派小说对感觉的不同认定,从而深化对京派和海派小说的审美旨趣及文学理论的理解。

  • 标签: 京派 海派 感官 审美理想 文学理论
  • 简介:经过多种艺术形式的不断加工,关羽这一形像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红楼梦》与《水浒传》中,就该符号,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本文试就该现象加以解读,认为这与两部小说的宗旨有关,同时又与作者的家世遭际有关。同时,这两部小说也折射了明清时期关羽崇拜的社会现状和接受态度。

  • 标签: 水浒传 红楼梦 李纨 李逵 关羽符号
  • 简介: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世界文学讨论,极大地拓展了世界文学观念,形成了一套多元的当代世界文学话语。当下的世界文学研究,已超越了传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而关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的实践形式以及世界文学研究新路径。达姆罗什、莫莱蒂等人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全球化语境进一步密切了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世界文学观念的更新、研究范式的拓展,体现了比较文学意识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体现了比较文学性质,呈现了比较文学化的趋势。而世界文学新进展所体现的文学本体意识和诗学问题意识,则对比较文学的深化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 标签: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达姆罗什 文学本体意识 诗学问题意识
  • 简介:在当下诗歌版图上,以出生的生理时序为坐标系考量不同诗歌群体的诗歌特征似乎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中生代""中间代""70后""80后""90后""后一代"等各种以代际命名的诗学概念被各类专栏、报道、文章等广为征引。然而,这些概念虽然在术语的使用上已成为"流行"或"习惯",但事实上,其概念内涵与外延至今未"达成一致",不同的学者、诗人秉持不同的划分标准与观点,因而使这些概念更趋向纷繁复杂、纵横交错、眼花缭乱,甚至是"乱

  • 标签: 诗歌精神 代际 肖水 生存境遇 历史感 吴思敬
  • 简介: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世界文学”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与“语言”具有类似性质的结构系统,分为具体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和抽象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前者主要由“民族文学”构成,是具体的文学创作层面的结构系统;后者主要是以“比较文学”形式存在的“世界文学”结构系统,它体现出具体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动态关系,是抽象的跨越民族的阅读方式。“世界文学”的结构系统是一个有欠缺的、不断会有新文本加入的结构系统,“比较文学”更是赋予了“世界文学”以不断发展更新的动力,使得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成为一种动态的“文学间系统”。

  • 标签: 结构主义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
  • 简介:杜甫的《归雁》和韦应物的《闻雁》都是诗人因人生的不幸而远离家乡的思乡诗,都是借飞过的大雁表达思乡之情,结构上都是先用前两句铺垫,再用后两句核心意象将诗情引向高潮,都用大雁的意象来传达思乡之情,均达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但是,两首诗的艺术水准还是有较大差异:《归雁》显然表现了更深厚的情感,作者以更广阔的同情心对自己的命运给予了观照,诗歌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强,《归雁》的艺术水平更高。这种效果的造成,来源于《归雁》的作者在诗中充分地制造了张力;相比而言,《闻雁》的张力就显得薄弱得多,尽管它在艺术上因为有动人的意象也可算是优秀的诗篇。

  • 标签: 《归雁》 《闻雁》 张力
  • 简介:论文对东干两代诗人的代表十四儿与十娃子创作的异同作了比较,在东干民族意识、东干乡情、东干意象、诗歌形式、身份认同等方面两位诗人具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其差异在于:十娃子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以现实主义为主,兼具浪漫主义特色,十四儿则倾向于现代主义;十娃子充满乐观进取精神,十四儿则凸显悲剧精神;十娃子强调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十四儿则注重个体生命意识;在题材、宗教观念、艺术表现及对母语的掌握和运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大体勾勒出东干诗歌的演变轨迹。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公民意识 悲剧精神 母语差异
  • 简介:在《红楼梦》对《海上花列传》的多向影响中,季节叙事值得重点关注。《海上花列传》以花设喻,叙述了一群上海妓女从春天开始到冬天结束一年里的人生经历和世事沧桑的故事,充分显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季节叙事智慧。与《红楼梦》季节叙事十九年间的相对模糊乃至矛盾和错乱不同,《海上花列传》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具体日期和时刻,为整部作品提供了一个精细化的线性时序结构,标志着一种现代新型时间审美观的产生,但在营造基于季节而又超越季节叙事的诗化意境与诗性魅力方面力所不逮。

  • 标签: 《海上花列传》 季节叙事 时空聚焦 《红楼梦》
  • 简介:戏剧的基本任务并不在于像小说那样把事件的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而在于写人,在于塑造人物形象并揭示人物的内心。本文以“冯乐山”这个人物形象为例,分别从情境与人物关系、结构与主题、艺术形式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与戏剧的异同。曹禺先生改编的《家》从主题思想、情节设置和人物安排上都与巴金先生的小说《家》有所区别。本文主要谈人物,尤其是以“冯乐山”这个人物形象来论证小说《家》与剧本《家》的艺术特点之异同。冯乐山在整个《家》的内容中都是无足轻重的,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剧本中作用更甚。从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主题思想、戏剧结构和情境、人物关系浅显入手,来窥探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 标签: 人物形象 《家》 小说 乐山 剧本 戏剧结构
  • 简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两首七律,可以说是两位贬谪诗人人生历程中最痛苦的经历记录,蚌病成珠,痛苦的咸泪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很少有人将这两首名作进行比较赏析,因为虽然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体裁相同,都能代表两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在诗歌史上两首诗的价值是不同的,

  • 标签: 比较赏析 柳宗元 诗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