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民营报纸为数极少,最有影响的就是《大公报》、《申报》和《新闻报》。《申报》和《新闻报》是外国商人在中国创办的两家商业性报纸,办报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赢利,虽然在以后的发展中它们也不断调整办报策略,但是这一基本定位并未改变。这两家报纸分别于1909年和1929年回归国人,但是仍然以赢利为主,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的代表。而《大公报》坚持"文人论政"的民间立场,树立了文人办报的典范。

  • 标签: 《大公报》 文学空间 中国近现代 《新闻报》 办报策略 民族资产阶级
  • 简介:空间与地方的二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与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美国学者保罗·蒂里希认为人生存于两种境界中:“一个境界处在水平的层面上,它是一个有限境界,它有着各种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有着风险、成功与失败。另一个是垂直的境界,我们只能用一个象征的术语来表达这一境界;.…·以‘上帝之国’、‘天国’、‘正义之国’等象征表现这个境界,因为任何客观的概念都不可能有意义地表达这个境界。”①伊利亚德也认为,世俗和神圣是这个世界上的两种存在模式②。

  • 标签: 中短篇小说 空间 不可能性 美国学者 存在模式 蒂里希
  • 简介:当代文学公共空间告诉人们的杜甫知识和塑造的杜甫形象,突出的是反映论特征,定格的是一个政治化和教条化、愁容满面、单调乏味的刻板儒生,影响了公众对他的接受;学术界那些精辟的观点没有得到必要吸纳,杜诗最根本的价值没有得到准确概括和充分诠释。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公共空间中的杜甫形象,从“杜甫是中华民族的情感代言人”、“杜甫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杜甫是古典汉语诗歌之关的完美体现者”等方面阐述和定位杜甫,并将其转化为文学公共知识。

  • 标签: 当代文学公共空间 文学公共知识 杜甫形象 民族情感代言人 民族理想人格
  • 简介:时空关系是小说叙事中一种非常复杂而重要的关系,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不能同时感知它们,因而有的小说是时间性的,有的小说是空间性的。《呐喊》《彷徨》里的小说都是空间性的短篇小说,压缩时间、突出空间是《呐喊》《彷徨》达致其深刻的启蒙目的的一种卓越的叙事技巧。

  • 标签: 《呐喊》《彷徨》 空间性 压缩时间 突出空间 叙事技巧
  • 简介:空间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以来,就在文学作品分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强调的是抽象的社会关系、文化属性等多重性质,是对人物心理、社会现象的精彩诠释。索尔·贝娄的作品《赫索格》(Herzog)从空间角度讲述了赫索格这个受犹太社会文化与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冲突影响的知识分子,通过书信建构心理空间寻找并释放自我,最后实现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心路历程。

  • 标签: 空间 赫索格 心路历程
  • 简介:为营造出能反映地域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市场价值的商业空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如何实现在民俗节假日通过特色营销手法,来实现促进消费和推广品牌形象的"双赢"是设计者所思考与追求的。本文就此问题,结合实例对民俗节庆礼盒展示设计中注重营造"乡情"主题精神空间的手法,以及取得的整体价值意义进行探讨。

  • 标签: 民俗节庆 展示设计 乡情 非遗 绿色包装 幸福指数
  • 简介:本文尝试将豪夫的作品置于19世纪初期进化论发展、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语境中,着重探讨的问题是:通过对空间问题的文学演示,特别是异托邦与秩序的关系的表现,文本如何展现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与人类学话语和教育理念的关系。

  • 标签: 空间 异托邦 规训 教育 动物 豪夫
  • 简介:作为一部集中书写绍兴风情的小说,祝兆炬先生的长篇小说《台门》明显地显示出一种空间叙事形态,时间的推进在各个章节之间显得比较含糊("不几天","去年秋凉的时候","半下午","夏末,半上午的时分""金秋时节""又是一年的金秋"),而空间的转换却是异常清晰,且每个章节的开头较少以时间领起,而多以空间开篇("在地藏庵里","旗杆台门的陆屹兄弟俩……","陆发从废庵出来","陆老三家","此地名叫州山……新建的茶栈","高在龙山脚下的林志英日铸茶收购处"等)。具体说来,小说的空间叙事策略又突出地体现为空间聚合与空间位移两种。

  • 标签: 空间叙事 叙事形态 文化地理学 空间意象 比兴手法 文学想象
  • 简介:作为近三十年间持续写作的重要诗人,翟永明的作品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这点已得到不少批评家的辨认,诗人也曾现身说法,梳理个人的写作史。以代表作为坐标,从1984年确立了诗人地位的《女人》到1990年代以来的《落水山庄》《咖啡馆之歌》等作品,“翟永明渐渐放弃了早期那种声嘶力竭的写作风格,代之以一种感觉相对平缓的、

  • 标签: 翟永明 公共空间 运行 90年代以来 写作风格 现身说法
  • 简介:摘要陆机《羽扇赋》是一篇独特的象喻性文本。这篇赋隐喻了陆机的现实遭遇及其相应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心态、政治意图。它的形式结构隐喻了南北文化的隔阂,赋中的章华台是陆机士族心态的托喻,陆机借饶有趣味的结尾隐晦地吐露了自己的政治意图。但在西晋门阀制度下,陆机的政治理想终究无法得到实现。

  • 标签: 陆机 《羽扇赋》 隐喻
  • 简介: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进步显著,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人们的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和伦理标准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与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训辅导是为文化建设不断输入新的血液,为广大市民提供学习艺术、提高文化素养、展示文化艺术风采的良好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新时期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使文化馆艺术培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还需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 标签: 艺术培训 文化馆 辅导 中华传统文化 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大发展
  • 简介:本文从语言和形象处理角度剖析了英语中的成语如何译成汉语,简要说明了英语中的成语所指的范围、分类,并从五种翻译方法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成语的翻译过程,即:直译法、借用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解释翻译法。

  • 标签: 语言 形象处理 英美文学作品 成语 翻译
  • 简介:21世纪初"中间代"诗人的集体亮相无疑成为当代诗坛中的重大事件,虽然他们最初的出场有"你不给我位置/我们坐自己的位置/你不给我历史/我们写自己的历史"(潘默子《献给70年代人》)的焦虑之惑和冲动之感,但在对"中间代"以及"中生代"的命名及其争鸣过程中,越来越明确的是,大多数的诗人与诗歌研究者们都能够以理性而客观的态度,从艺术美学和诗学建设这样两条相行不悖的路径来探讨这一现象,从而使更多的人又开始关注当代诗歌的今世前

  • 标签: 诗歌精神 当代诗歌 当代诗坛 兼论 创作特征 王小妮
  • 简介:《一个好邻居的日记》(1983)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后期“现实主义回归”的小说代表作,作品以人到中年的中产阶级事业型女性简·萨默斯20世纪70年代的伦敦都市生活经历为主线,着重讲述了她如何在工作之余通过与老年女性交往,尤其是与莫迪这位毕生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九旬老妪交友,逐渐改变了人生态度的心路历程。本文拟从“恐老症”背后的都市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导向分析入手,聚焦于简·萨默斯的都市越界之旅,探究作为都市边缘群体的老年女性的身份困境与出路,尝试揭开都市(老年)女性空间所承载的伦理价值及其对西方都市主流价值观提出的质疑和挑战。

  • 标签: 都市空间 恐老症 老年 女性 越界 伦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