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1这次毫无计划的旅行突然就开始了。之前,我已经多次告诉过她,我不喜欢远方,因为远方所意味的陌生与未知会让我失去我所习惯的秩序,以及对自身的把握。还有,我一向对“生活在别处”不屑一顾,甚至怀疑那些离开日常的所谓行走,它们没有刺入肉身的疼痛,没有庸俗琐碎的烦恼,而没有这些将人紧紧捆住,任何远行必将只是浮光掠影的虚荣,只是不疼不痒的肤浅。

  • 标签: 时间 魔法 怀疑 肉身 烦恼
  • 简介:源头村一个"口"字形的鱼池,用圆河石砌了三条边,另一条边在一排红叶石楠矮丛下,被青石板砌成了一个向下的台阶,成了一个可以舀水做饭的埠头。事实上,这里是一个供人观鱼或洗手的落脚之处——池子里,有二十七条红鲤鱼,在串游,以及十几条小鲅鱼在水面穿来穿去。池子在一个茶楼的右侧。茶楼是木质的,圆柱结构,是开放式的,上下两层,一楼摆了九张八仙桌,圆柱之间有靠背长凳相连,形成一个两条边相互对应的小回廊。

  • 标签: 雨滴 时间 红叶石楠 鱼池 开放式 茶楼
  • 简介:时间给勤劳的人带来聪明,也能把懒惰人的聪慧夺走。数学,我一直很骄傲,因为有史以来,我没有什么问题不会迎刃而解。一天,上数学课的时候我在写自己的东西,不时看看钟、玩玩笔,半堂多课时间老师讲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叮铃铃.'下课了,老师布置作业,我也没在意,看都没看一眼,就和同学跑得没影儿了。回到家,我拿起笔就做作业,前思后

  • 标签: 时间老人 老人公正
  • 简介:那是成群的白鸽向着黎明展翅飞翔那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夜晚黑土地上冒出的泉眼那是很多年之后我才发现的万家灯火谁的童年仍坐在那里读书

  • 标签: 组诗 时间 黑土地
  • 简介:2016年第3期,我刊以头条推出了夏立君长篇散文《时间的压力》。时隔一年多,再推出其续篇。中国古人皆以更古的古人作为确立自己生存坐标的参照。越是非常时刻,他们越是念念不忘古人。现实生存动荡不安,历史却似乎是定海神针。何以如此?人类史极其漫长,从兽到人、从无文化到有文化,人性变化堪称巨大。但若观察最近数千年这一“历史单元”,则可知人性并无本质性变化。在更小单元里,更难说人性有什么变化。这又不能不令人感慨:人性变化何其缓慢!可见,今人理解古人,古人理解更古者,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对古人能否付出“同情的理解”,应是检验写古人散文品质高低的一个标准。

  • 标签: 续篇 压力 时间 长篇散文 现实生存 有文化
  • 简介:一我是在一个冬天进入这座县城的,下了班车,沿着人民路往东走,我要找一个叫文化馆的地方,去那里讨一份生活。走到一个路口,看到交叉处一面弧形墙上写着“浏阳文化馆”几个字,字很大,竖排,红色,里面有录像厅台球室什么的,不时有人进出,门口摆着卖零食的小摊,以为就是这里了。

  • 标签: 弧形墙 人民路 竖排 告诉我 十块钱 雨打风吹
  • 简介:一麻雀飞到窗台上来喳喳地闹,厨房里母亲正在炒菜,一股呛人的辣味儿弥漫在空气中。一如河水照旧平静而缓慢地流淌,这是多么平凡的一天。父亲翻箱倒柜,要整理他的旧文件。

  • 标签: 时间 平静 平凡
  • 简介:人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万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诗歌能借着语言呈现存在吗?这些问题是李郁葱诗歌创作的基本问题,在他创作伊始就已经露出端倪,而在最近的两本诗集《此一时彼一时》(2011)、《浮世绘》(2015)中则显得异常突出,这些诗作,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从日常生活出发,力图透视日常生活、天地万物、宇宙时空的表象,追问世界的秩序以及人的本质,呈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谦卑的、孤独沉思的诗人形象。

  • 标签: 诗歌创作 竖琴 时间 人与自然关系 日常生活 宇宙时空
  • 简介:《薤村十日》的主人公仝大喊身上始终压抑着一股大喊的冲动,然而直到最后,都没能真正喊出来。他是一个声嘶力竭的哑巴。在个体生理的层面上,仝大喊并不哑。他的肉身功能健全,甚至可以称得上强悍,与邻居瓢哥打架,被判刑三年半,他的土地被人夺走。整篇小说讲述的正是刑满释放的仝大喊试图要回土地、最终彻底失败的故事。

  • 标签: 力竭 时间 乡村 刑满释放 主人公 土地
  • 简介:同事是个电视剧控,为了追剧经常熬夜,第二天工作起来无精打采,险些酿成大错.为此领导专门找她谈话,虽然她表面上认错了,但心里一直不服气.一次我们一起吃饭,我委婉地劝她,但她根本不听“领导真是多管闲事,晚上的时间是属于我的,我想怎么浪费就怎么浪费.对于她的论调,我很无奈.

  • 标签: 浪费 时间 电视剧 领导
  • 简介:一《夏蜂》这本集子被收入“现代性五面孔”这套书系。动手整理书稿,循着编辑的思路以及自己对于“现代性”蒙眬的意会,我挑出了这十二篇小说。编辑的思路大致是清晰的:作品首先要有“现代性”的指归。这个思路遵循起来并不容易。对于那个“现代性”的理解,不想不知道——尽管常常会挂在嘴边,可一旦要用它来落实自己的创作,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复杂、如此的不可捉摸甚至空洞;它的边界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但你若

  • 标签: 一段时间现代 现代遗忘 遗忘之后
  • 简介:填表这一生不知道填过多少张表,但仔细想一想似乎没有一张是真正为自己填的我们总是为这样那样的事

  • 标签: 组诗 生命 时间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一个人为什么会写诗?读《阿基米德之点》前我又想到了这个听起来很愚蠢的问题,因为,我很快就被另一个问题所困扰:我为什么要读诗?也许,正是这样完美的对称性让一首诗的存在有了理由.诗人叶芝曾说:'一切艺术只要不是单纯的讲故事或单纯的描写人物,就都含有象征意义,就有着中世纪魔术师用各种颜色和形状做成的,并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物的目的.'

  • 标签:
  • 简介: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的作品《时间悄悄的嘴脸》在偶然中得以拜读,“当许多时间旗帜般绚烂,有些时间胜利后凯旋,有些时间血红般真实,有些时间颓废,有些时间无耻狼狈,有些时间沉默中等待.然而远古的神话仍旧记录了应该记录的一切.”如此精准深刻地对时间进行分析把握,让我难以平静,

  • 标签: 时间 维吾尔族
  • 简介: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送别诗[1],一首因人们对其太过熟悉,以至于听不见其真妙之音的诗——它呈现的乃是汉语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别离,一次至今尚未真正结束、亦尚未被真正领会的别离。“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以一座今日早已声名不彰的城市名开端,邀我们与他一道进入体味这场注定要在中文世界里永恒的送别。王维邀别的地点乃是在今咸阳市东北的渭城,一座与泾水和渭水密切相关的小城。我提及此点,是因为普通的中文读者对“渭”一词的唯一文化记忆,可能就源自那个道德味儿十足的成语——“泾渭分明”,该成语可上溯至一个远古弃妇的幽怨之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经·邶风·谷风》)[2],最终由杜甫的诗句“浊泾清渭何当分”(《秋雨叹》其二)[3]而定形,不过成语中的“泾水”与“渭水”因清浊品质的不同,虽“东流”至此处“汇聚”却仍然“分明”。换言之,二者的本质“汇聚”从未发生过,或者说二者的“汇聚”乃是为了更好认清自身,进而更能“彼此分明”。但本诗中的王维与友人元二,则因彼此心性气质的某种契合,虽“西别”于此处,却因肉身的“分离”而更加体验到二人惺惺相惜的精神之“汇聚”。无疑,对于相互契合的心灵,肉身的“分离”反倒会使他们体味到一种日渐浓郁生长的精神之“汇聚”。

  • 标签: 《渭城曲》 空间性 时间 送别诗 文化记忆 王维
  • 简介:鲁若迪基是著名的普米族诗人,从小凉山的一个贫困农家子弟,带着鲜明的民族基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诗坛.他先后出版了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诗选》(英汉对照本)《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一个普米人的心经》《时间的粮食》等,

  • 标签: 民族性 粮食 时间 诗歌 英汉对照 普米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