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记得从十一、二岁参加抗日儿童团,学唱《延安颂》时开始,革命圣地延安便深深地嵌在我的心中。四十多年来,魂牵梦绕,心向往之。直到今天,才有幸乘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工作会议之便,一睹延安风采。几天来,随马烽、李若冰等老一辈鲁艺战士,遍谒革命遗址,饱览古城名胜,抚今思昔,激动万端,成小诗数首,聊以志

  • 标签: 心向往之 天来 抚今思昔 中国作家协会 革命遗址 文朋诗友
  • 简介:看戏小朱旭辉走进剧场,甩掉卑微的、日复一日的烦恼,我期望能在舞台上看到生活中我尚未察觉的美、崇高和真挚。无异于其他坐在剧场里的人们,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将一同接受笑声、感叹、愤怒等各种刺激。然而,我失望!非是舞台陈设豪华,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把你带入企...

  • 标签: 剧作者 迎合观众 杀人嫌疑犯 女病人 好莱坞电影 可能发生的事
  • 简介:龙年正月初二,我和云南厂的同志从丽江返大理,住通宾馆。通宾馆座落在闻名遐迩的通寺下,因故得名。宾馆新建成不久,还未正式营业,我们是前来投宿的第一批客人,又逢新春佳节,自然受到特殊关照。除房费打六折优惠外,总经理还主动提出明天指派一名宾馆小姐带我们去游通寺。翌日,我们吃过早饭,开始登山。通寺位于苍山圣应峰麓,始建于南诏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院离我们住处不很远,山势也不陡峭。石阶曲折而舒缓。时隐时现在苍松翠柏中。阳光射进来,悠闲地照在缀满绿苔的老树和山石上,幽静至极。路边,偶闻山泉淙淙,循声望去,只见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惟不见泉流踪影。再往上走,水声听不到了,寺院的钟声和诵

  • 标签: 大理地区 剧本大纲 山茶花 《红楼梦》 生活真实 明末清初
  • 简介:<正>关于崇高问题,同时还有一个崇高的问题,人们已经说的够多的了.特别是在西方美学史上,自朗吉弩斯首次提出崇高概念以来,经过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浸润和阐说,崇高一直作为重要的美学问题出现在美学著述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是把崇高当作与美相对立的审美范畴来对待的,这种认识上的历史偏差,反而又极大地促使美学家们对崇高予以更多的理论关注,其中也

  • 标签: 崇高感 道德感 宗教感情 理智感 康德 西方美学
  • 简介:通寺,顾名思义,就是有感而通的寺院。慕于它久远的历史,深厚的佛教文化,终于在一个秋雨飘洒的日子登临它静穆而又幽雅的怀抱。

  • 标签: 感通寺 大理市 佛教文化 旅游
  • 简介:的脸红扑扑的,天真得就像是一只苹果。人们总是看到她在笑,谁都觉得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子。谁又想到她会自杀呢?那天傍晚,大家都以为冰是在楼上复习功课。因为楼板的缝隙里往下滴了一阵水的。冰有个与她小小年纪似乎不太相称的习惯,那就是每到楼上坐下

  • 标签: 冰儿 高考落榜 东方之珠 一遍遍 就是你 除夕之夜
  • 简介:干皮走进禁闭室,鹊从他那双燃烧着的眼神就能断定,干皮是要来干自己了。干皮走近鹊,干皮原以为鹊会一个激灵闪开去,要不就扇他一个嘴巴。但他不想鹊也辣辣地盯着他看,干皮甚至怀疑鹊也想干那事。干皮就想,能睡上这样的冷美人,就

  • 标签: 干皮 团练 班长 左手 商人 全身
  • 简介:农村的夜是从牛栏里醒来的。尚在睡眼蒙眬时,坡就听到了黄吃草的声音。黄吃东西的时候很斯文,抿着唇嚼,齿一点都不露。爹说黄是吃有吃相,喝有喝相,比个人都像样。但是黄吃草再斯文,声音再轻微,坡也能睡着觉听到。坡还能听到黄反刍的声音,他听到它肚子里咕咚一声,像吞了一口凉水。爹说你能死了——还听见咕咚一声!坡说当然。爹说你是它肚子里的屎虫子?

  • 标签:
  • 简介:一脚踏进门里,就听说,邻居三婶病了;又听说,三叔把女儿小娥打了两巴掌;还听说,再有俩月,小娥就要嫁到城里去了……

  • 标签:
  • 简介:那时候,仙姑平从古圣寨上的道观里亲自走回来。她推开五爷的大门,一直走到虎的床前。虎没有一点生活内容地睡在床上。她问。

  • 标签: 生活内容 道观 大门 责任编辑 宿舍 石子
  • 简介:<正>寇当兵三个年头了,也没有去过城里。一年四季在大院内环形状的训练场上风吹日晒。他个儿矮,右手指粗短,左手指粗长,腿稍有罗圈,平时又大大咧咧,“他妈的”是他的口头禅。战友们开玩笑说他有点像“日寇”,最终得了个外号叫“寇”。在同年兵中寇经常给连队出点小问题,给新兵树立不起形象,各项训练成绩、工作又不行。寇感觉战友们都瞧不起自己,似乎低人一等。

  • 标签: 右手指 出点 内环 买东西 告诉我 就这样
  • 简介:<正>改革是当今现实生活的主题,它召唤着文学家同历史一起走进新的表现领域。改革又是一个由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层面组成的动态系统,因此,反映改革的文学,同样应该有不同的层面,同样应该不断深入。例如,既可以象《乡场上》那样,从生活的一角来揭示改革给人们带来的精神面貌的变化;也可以象《小厂来了个大学生》那样,直接描绘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与曲折;又可以象《花园街五号》那样,从历史的沿革来表现生活的必然走向等等。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浪花,无论从正面切入还是侧面点到,无论是唱赞歌还是唱忧歌,甚至象李杭育的短篇小说《最后一个渔佬》、《沙灶遗风》

  • 标签: 历史感 短篇小说 文学创作 改革者 表现领域 直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