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勒韦与阿波利奈一样,是20世纪法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几个源头之一,对后来的法国诗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诗作往往不是抒发情绪或表现意境,而是描写具体的环境,具体的"物",从物的世界出发,而不从意念或感觉出发。在形式上,他的诗完全打破格律与成规,其反传统的艺术

  • 标签: 勒韦迪 现代主义诗歌 超现实主义 我不知道 我在 镜中我
  • 简介:<正>旅店我等待于奇异的金色苦楚中,午夜已过,这正是利于防御风雨的时刻。我将在比风比寒冷更可怕的敌人面前经过。他正熟睡而我的手战栗。一个小小的武器便已足够,但这锁头及门的可怕的闹声,我将被恐怖的恶梦进击。黎明时,踮脚离去。另一声叹息,大街减去对我的敌意;但毕竟安详及平静何时才来?这时我忆起曾在特为我铺就的软床上入睡过。除梦而外什么也没留下。诗人他的头在灯罩吓人的覆盖之下。人是绿色,双眼发红。一个一动也不动的音乐家。他正熟睡;被截断的双手,奏着提琴来助他忘却苦楚。

  • 标签: 音乐家 旅店 奇异 提琴 恐怖 防御
  • 简介:约翰·普代克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短篇小说集《爱的插曲》通过记忆重构了20世纪60年代的婚外恋叙事,重新定义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依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生存三境界"理论,60年代的美国信仰传统式微,人们远离了宗教境界,陷入暧昧性之中,并且面临道德真空,伦理境界亦不复存在;此时主人公们沉浸在审美境界中,追求审美主义的生活方式,追逐欲望的最大化,最终难免陷入幻灭与绝望。普代克重写了那段历史,展现了被忽视的60年代之私人领域,揭示了"欲望乌托邦"的脆弱无力。

  • 标签: 厄普代克 60年代 审美主义 记忆 家庭
  • 简介:5月22日,第五届布克国际奖(theManBookerInternationalPrize)在伦敦揭晓,美国小说家、翻译家莉娅·戴维斯(LydiaDavis)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位候选人(包括中国作家阎连科)中拔得头筹,捧走火奖,将6万英镑奖金收入囊中。

  • 标签: 戴维斯 国际 中国作家 小说家 翻译家 阎连科
  • 简介:《XO》是丹斯系列作品中的第三部,该系列讲述了加州调查局人体行为学专家凯瑟琳·丹斯的故事。丹斯试图阻止一个跟踪狂追求乡村音乐流行歌手凯莉·汤恩。杰弗里·弗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情节曲折。但是这一次,线索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出现于凯莉歌曲的歌词中,这些歌词就印在小说的封底。铁杆粉丝甚至可以去下载同名专辑。该专辑收录了由弗参与创作的11首歌曲,由崔娃·布朗琪献声,在纳什维尔录制完成。

  • 标签: 作家 影子 流行歌手 乡村音乐 情节曲折 典型特征
  • 简介:正与往事干杯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一个与时代发展感同身受的人。以前只知道李善于写报告文学,没想到他的小说写得也很有些意思。这个"有些意思",我认为是可读性好,能够唤起我们对生活的重新认识,引起深刻的共鸣。打开李的《我的眼泪为谁飞》(原载《啄木鸟》2013年第5、6期),我很快就进入了小说描写的情境,读着读着,心潮起伏,感同

  • 标签: 报告文学 眼泪 重新认识 可读性 时代发展 啄木鸟
  • 简介:约翰·普代克因擅长描写白人中产阶级生活而被称为社会历史变迁的准确记录者。然而,他的后"9·11"小说《恐怖分子》却一改其一贯的创作内容、主题和风格,通过描写18岁中学生艾哈迈德由一名单纯美国青年转变成狂热恐怖分子的过程,揭示恐怖主义源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人性善恶的冲突。所有这些冲突皆可归结为后"9·11"时代的文明冲突。

  • 标签: 约翰·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后“9·11”时代 文明冲突
  • 简介:2012年11月15日,第63届美国全国图书奖公布,路易丝·德里克以《圆屋》获得该年度的小说奖。

  • 标签: 图书奖 德里克 小说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