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建构媒介存在论的目的是为新媒介文艺研究奠定哲学基础。媒介存在论是相对于媒介认识论、媒介本体论而言的,以现代哲学存在论为依托的一种后形而上学媒介哲学思想。媒介哲学的相关讨论和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型研究构成了媒介存在论提出和研究的主要理论语境。媒介存在论由“存在即信息”、“媒介即信息”、“媒介即存在”三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命题构成。媒介存在论认为:存在可以通过存在者的信息活动得到阐释。任何信息都是媒介中的信息,不存在媒介之外的自发、自在的信息。当存在者发挥媒介性功能时即为媒介。居间、谋合、容纳、赋形、生产等活动性质构成了媒介之为媒介的“媒介性”。在媒介性存在关系中存在方可显现。处于媒介位置的此在、语言等媒介性活动构成了存在的重要展开方式。媒介在根本上即存在“在起来”的境域,存在即存在者的“媒一介”化活动方式。

  • 标签: 媒介存在论 存在即信息 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存在
  • 简介:本文从文化学中的媒介研究视角出发,截取了德语文学史上的两个断面——1800年前后及1900年前后,着力考察此间文学现象与其所处时代语境中的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与媒介相关的概念的厘清,尤其是通过对由德国媒介哲学学派建立的“使者”模型的引介,为特定时期的德语文学作品的解读与定位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文化学 媒介研究 使者模型 文字文化 影音文化
  • 简介: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有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 标签: 传播经典
  • 简介:本文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杜甫很忙”事件的传播机制和传播心理一具体分析事件的三类推手,学生、网友、公关公司的传播者心理。并把这作为一个微博营销的案例进行剖析。并据此类事件的给社会和媒体提出反思并惊醒娱乐至死带给受众的影响。

  • 标签: 传播 心理学 杜甫
  • 简介:“科技是今天唯一的新闻”。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除了数字媒介,还会是什么呢?生活里的每分每秒都是数字技术,时时都面对着数字信息,处处都遭遇着数字媒介。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被包围在数字艺术所设计的媒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模式。

  • 标签: 数字媒介 数字艺术 行为特征 参与者 心理 信息时代
  • 简介:《少女小渔》在不同媒介文本的转换过程中,由于叙事视点、人物形象的差异,在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为了将抽象的文学形象化为具体的视听形象,适合影片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影片在故事地点、人物身份和具体细节上做了一些改动,其审美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 标签: 《少女小渔》 小说 电影 艺术关系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越剧的发展面临困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考察了越剧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发现越剧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根基,并从传播过程的四要素对其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跨文化背景下越剧传播的改进建议。

  • 标签: 越剧 跨文化 传播
  • 简介:之所以在此把《人民文学》、莫言、文学传播等几者扯到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关系确实紧密。在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对莫言的重头推出,没有《人民文学》至高的地位与发行量①,没有《人民文学》当年适时地参与电影《红高粱》②的编剧工作,那么文学的莫言将不会传播得如此之快,莫言也不可能继《透明的红萝卜》之后进一步确立与巩固了他的文坛地位。作家的创作、期刊的发表与电影的文学传播在当时起到了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 标签: 《人民文学》 文学传播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红高粱》 编剧工作
  • 简介:本文通过建国后不同时期多种版本现代文学史的比较,研究郭沫若的《女神》在新中国的文学传播和接受途径,探析其经典化的历史贡献与不足,期冀给予今后的教材编写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 标签: 现代文学史 《女神》 教材
  • 简介:空间与地方的二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与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1989年从爱丁堡大学中文系退休后,英国汉学家秦乃瑞把精力集中于《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研究和写作上,他拖着病老的身躯写出了这部30万言的评传。这是一部用流畅、平实的语言向英语世界的人们展示鲁迅生活、思想和创作的坚实之作。

  • 标签: 汉学家 精神遗产 鲁迅 英国 传播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反思和寻根思潮在文化传播领域的风起云涌,为中国导演通过传统文化、民俗景观建构自己的叙事话语提供了理论背景,他们拍摄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在1984年执导了具有人性思索意味的《人生》,全片在黄土高原传统的婚礼仪式的点染和悠扬高亢、细腻醇厚的陕北风味信天游的伴奏下,透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一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及内心诉求。三年后,吴天明再创力作《老井》,

  • 标签: 民俗文化 传播效应 电影 第四代导演 社会转型时期 80年代
  • 简介:通过对《新闻界》、《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研究》、《当代文坛》等学术期刊中五年来新闻传播研究热点的梳理,力图以一个区域为样本,管窥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和前沿热点。文章从"新媒体研究"、"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研究"、"新闻教育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未来新闻传播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新闻传播研究 新媒体 新闻史 新闻教育
  • 简介:经过50余载银幕发展,豫剧电影已在中国戏曲电影史中书写上浓重一笔,拍摄产生了包括豫剧纪录片、豫剧艺术片、豫剧故事片在内的众多影片,而在处理“戏曲本体”还是“电影本体”的问题上,豫剧艺术片和豫剧故事片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作为一种产业,面对消费市场,豫剧艺术片显然比豫剧故事片更具竞争力,早期豫剧艺术片在票房上的成功显示,坚持歌与舞的形式美感是豫剧电影争取票房的法宝。在传播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利用现代传媒方式传播豫剧艺术,豫剧电影的发展之路可以为所有新传媒催生下成长的“豫剧变迁物”提供可鉴之资。

  • 标签: 豫剧电影 豫剧艺术片 戏曲本体 电影市场 传播媒介
  • 简介:民间宗教罗教产生于明代中期,在全国迅速传播。罗教主张男女皆有信教权,肯定女性价值;尊奉“无生老母”,戒杀生,宣传“重生”理念。明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客观上为罗教传播提供了广阔的信众基础,加之明政府严格限制女性参加佛教活动,使罗教发展壮大,对明清民间宗教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明代 男女比例 失调 罗教
  • 简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图书馆是典藏书籍的宝库,是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地方。图书馆对于促进读者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场所。本文就图书馆在我国文学发展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图书馆继续发展有所帮助。

  • 标签: 传播过程 文学发展 图书馆 知识学习 人类进步 读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