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草原的冬”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但作者只用了三“”:“一坛岁月酿熟的酒”;“一块四季铸就的冰”;“马背上吹响的口哨”,在我们的情绪中,想象里,冬的草原,就实在起来,鲜活起来。

  • 标签: 草原 生活气氛 想象 马背 口哨 情绪
  • 简介:分析《说文?叙》对""的阐释和运用,可挖掘出"客观物象——主观取——汉字形象"这一早期汉字的生成机制。汉字形象要完成记录词义的功能,还要经历中取意的转化。对汉字之""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汉字生成机制和汉字记词功能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对"象形、事、意、象声"之""的理解。

  • 标签: 汉字 六书
  • 简介:是“想象”还是“想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词混合使用,给人们带来不便。2001年10月18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国家语委特地联合召开了“‘’与‘像’用法讨论会”,明确定为“想象”为规范词形。

  • 标签: 混合使用 合成词 语文课程 心理过程 汉语大词典 文字
  • 简介:音说所以较为流行,原因之一是它常被人同其他一些未经证实但却为部分人信奉的说法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理论联盟"。初步探讨这个"联盟"中的主要理论增字构词法之说、语音造词法之说和语词羡余成分说问题,发现持论者为它们搜寻的理论依据靠不住,说明它们还不具备做理论依据的条件,所以都不能证明音说。

  • 标签: 衍音说 增字构词法 语音造词法 羡余成分
  • 简介:《后汉书·冯列传》收录了冯的《显志赋》,其中有几句说:揵六枳而为篱兮,筑蕙若而为室;播兰芷於中廷兮,列杜衡於外术。攒射干雄蘼芜兮,(扌韭再)木兰与新夷。(卷二八·1000页·中华书局1973年印本)李贤注:“自此以下,说篱宇廷除皆树芬芳卉木,喻己立身行道依仁履义,犹屈原‘扈江

  • 标签: 冯衍 立身行道 显志赋 中廷 兰芷 新夷
  • 简介: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为语言的似性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在目前对象似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模态似性。它是指语言的使用受心理动因的制约,并表现出语言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数量似与模态似的认知依据及其在语用层面的表现。

  • 标签: 语言使用 模态象似性 心理动因
  • 简介: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课题,所揭示的是人们认知世界看待问题的方式。本文通过汉英词序拟性的比较发现,汉英在词序拟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其不同主要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中词序错误的表达主要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语言错误主要是语言结构方式的差异。

  • 标签: 拟象性 词序 认知 思维 文化
  • 简介:指示代词语音似动因主要有两个:语音音响度似动因和复杂性似动因。元音、辅音和声调的似主要由音响度似动因驱动,拉长声音或重音、复杂音节结构和重叠表远指主要由复杂性似动因驱动。音响度似与复杂性似趋于一致,就会增强指示代词的似性,音响度似与复杂性似产生竞争,就会减损指示代词的似性。

  • 标签: 指示代词 语音象似 音响度 动因竞争
  • 简介: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人们生活在空间中,就必然会去认识空间,从而形成概念空间或认知空间。但认知空间在语篇中是如何表征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观点,探讨了语言的线性特征与似性,空间语篇表征中的符号基础,空间语篇表征的似性。研究表明,语篇空间的三个维度反映了人类方向的三个主要维度:横向(左/右)、纵向(上/下)和纵分向(前/后)。这三个维度是空间语篇表征的基础。人们在组织语篇时,总是会根据空间顺序和空间图式来进行,因此,语篇空间与认知空间之间必然具有似性。

  • 标签: 空间 语篇表征 象似性
  • 简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似性理论探讨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问题,认为俄语多项定语的语序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距离似原则和顺序似原则。俄语多项定语中,形容词表示的特征越是反映本质,就越靠近所修饰名词,即语言距离越小,概念距离就越紧密,这符合距离似原则。顺序似原则中,着重探讨时间顺序、大小主次顺序以及与典型说话人接近原则,并适当进行了俄汉对比。

  • 标签: 多项定语 语序 象似性 距离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 简介:文本的符码具有强编码或弱编码的不同类型。符码的这种特征与"物-符号"的二级特征相联系,当符码偏向于强编码时,文本的性质偏向于符号性,具有符号表意的片面特征;当符码偏向于弱编码时,文本的性质偏向于事物,在认知中类似于对事物的多维度探索,从而使文本阐释得出不同层面的意义。《周易》的文本阐释以观物取为特点,卦画、卦辞与《易传》等系统都与""的建构密切相关。通过《周易》的取思维,可以深入发掘《周易》作为弱编码文本在阐释中获取多重意义的认知过程,进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表意特点。

  • 标签: 《周易》 符号 取象 弱编码
  • 简介:从取的角度来看,早期汉字“同异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同异字”是在有限的取对象中创造更多的汉字符号,体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文章分析了“受”“导”“爰”、“韦”“围”“违”“卫”等“同异字”现象,同时探讨了“同异字”与“同形字”“一字歧读”等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 标签: 初文 同象异字 同形字
  • 简介:的失踪》的先行研究显示了一种以""为中心对小说进行考察的倾向。但如果从"我"的角度进行文本研究便可以发现:小说是通过对"大象失踪"事件的叙述,折射了"我"眼中的社会以及"我"对其所持有的态度。

  • 标签: 村上春树 象的失踪
  • 简介:清代诗人黄恩的《昭君咏》是一首角度新颖的诗作。作者从历史事实出发,从人物性格分析着眼,指出昭君出塞不同于西汉前期的"和亲",导致昭君最终被遣的主要原因是汉元帝性格的优柔寡断,这对昭君题材诗歌的主题是一个拓展。此诗实为一篇诗歌形式的史论,是史学与文学联姻的产物。在今天的昭君文化研究中,区分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是必要的,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应各有侧重,但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我们对历史的昭君与文学的昭君应该同样重视,对相关的资料也应该同样珍惜。

  • 标签: 《昭君咏》 黄恩彤 性格悲剧 历史与文学
  • 简介:语言符号的似性强调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可释性,理据性和非任意性。文章从英汉儿童文学出发,主要分析了似性原则的四大方面,即语音似性,数量似性,顺序似性和距离似性。并针对目前对儿童文学似性研究不足的情况,试图将似性与儿童文学联系起来,初步探讨似性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 标签: 儿童文学 语音象似性 数量象似性 顺序象似性
  • 简介:摘要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一书的上编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并且提出六种似性动因复杂性、独立性、对称性、次序性、重叠性、范畴化。本文将运用独立性、对称性、次序性、重叠性四个理论来分析汉语的字词,从每一种动因出发,寻找汉语中的实例,文章重描述和分析,以达到用汉语词汇的实例去解释西方理论的效果。

  • 标签: 张敏 象似性动因 汉字 汉语词汇
  • 简介:早在30年代就不同意“汉字拉丁化”和“废止汉字”《文学月报》编辑部开座谈会的时候,冯雪峰曾指名要我写一篇文章,但是由于我对文艺作品用地方话(例如上海话、广东话)是否能达到“大众化”的目的这个问题有怀疑,加上我不同意秋白的“汉字拉丁化”──和“废止...

  • 标签: 汉字拉丁化 30年代 拼音文字 大众化 普及普通话 诸子百家
  • 简介:辜正坤先生提出了鉴赏诗歌的'五美'论,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提出了新的角度。译诗也可以用五美的角度鉴赏,所以从这五美的角度对辜正坤先生所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做简要的评论。

  • 标签: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辜正坤 五象美
  • 简介:易学符号学思想研究是随着中国符号学研究升温而出现的学术研究新视野。《周易》通过拟物取、观象设辞而具有丰富的符号学思想,而易学本身也是一个完备的符号系统,通过对《周易》的符号学解析,我们可以揭开其神秘面纱,还原其真实面目。易学符号学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即易学符号思想研究、《周易》的语言符号学研究、《周易》的符号美学研究、《周易》的身体符号学研究。易学符号学思想研究不是为了以中国的易学印证西方的符号学,更是为了挖掘中国文化符号精神,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中西学术交流与对话。

  • 标签: 易学 符号学 符号思想
  • 简介:建国后我国第一部中型规范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1965试用本)对“”“像”的解释是:

  • 标签: 中国 汉语 同音字 异形词 使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