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英语词义结构是指由英语中的词义动词加上后面的名词词组所构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英语动词短语结构。本文拟从认知和功能的双重视角对英语词义结构的特征进行审视,旨在进一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所发挥的文体效应和语用功能。

  • 标签: 英语乏词义结构 认知 功能 特征
  • 简介:“你们喜欢读小说,还是喜欢读诗歌?”正式上课之前,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小说。”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什么?”“小说有情节,而诗歌晦涩朦胧,需要细细品味才行。”

  • 标签: 诗歌 小说 学生 晦涩
  • 简介:当秋风夹着一丝凉意,飒飒而来的时候,我常常感到由衷的喜悦,一年四季,对我来说,最愉快的,奠过于秋天了。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前人早就这样总结过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中国的广大地域,这时正是稻麦登场的时候。大批的果子,像

  • 标签: 少年 季节 广州 稻麦 收获 果子
  • 简介:我的年岁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两年了。不解达观的我,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三十”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犹之张了一顶阳伞,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寒暑表上

  • 标签: 寒暑表 暗淡色 上冠 体格 太阳 阳伞
  • 简介:の夜の会话(秋夜蛙语)草野心平作大连外国语学院胡孟圣译注噢,是冷啊!呀,虫子在叫!噢,是虫子在叫呀!眼看就要冬眠了,我真厌恶入土啊!你瘦了哟!我怎么这么难受啊!该不是肚子吧!?我可不想死哪!冷啊!虫子在叫……〔诗人与作品简介)草野心平(1903-1...

  • 标签: 诗人与作品 诗歌创作 社会能量 庆应义塾 英语和汉语 现代诗人
  • 简介:吴宏,清代画家。此图以中锋写树木、房屋、舟楫、人物:以侧锋皴山石。水墨烘染,明暗向背自成,水光云气自生,颇有生意。略施淡彩,色调和谐而又明快清爽,具有典型的“浅绛”风格。画面自题“摹李营丘墨法于响雪庵中。

  • 标签: 欣赏 国画 画家 侧锋 明暗 墨法
  • 简介:鲁迅小说《祝福》的“序幕”中,描写了“我”在鲁四老爷书房里见到的摆设,其中写到,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鲁迅的描述顺序和语言看,那脱落的一联是上联。从对联的平仄规律看,小说中明写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 标签: 祥林嫂 鲁四老爷 事理 《祝福》 思想性格 对联
  • 简介:在《圣经·创世记》后39章关于四位以色列族长的叙事中,第四位族长约瑟的故事跨越了共14章,超过了叙事的三分之一。其中第39章叙述了约瑟被卖到埃及后与主人波提及其妻子的故事。传统的解读通常认为这个故事讲的是波提之妻引诱约瑟不成诬陷他入狱,揭示了女人的邪恶性和约瑟始终受到神眷顾的事实。本文对这个故事的叙事技巧和策略进行了重新分析,旨在发掘传统阐释的根源,同时揭示本故事所隐藏的性别叙事和男权思想。

  • 标签: 约瑟 波提乏之妻 可靠性 叙事 同情
  • 简介:文章从理论、实践和教学三个方面对该书的要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评论肯定了该书值得称赞之处:首先,该书将测试和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其次,该书在原有交际能力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模式。另外,在该书的撰写过程中,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使论据更具说服力。作者还将思维模式的理论引入了口语教学中,这也是该书的创新点之一。该书是一本学术专著,作者却用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构成它的一个特点。当然,书中也有不是十分令人信服之处,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 标签: 口语教学 英语口语测试 文秋芳 理论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个方面
  • 简介: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夜雨灯录》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国晚清社会的民生百态:反映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揭示世风的污浊和道德的沦丧,颂扬善行美德和良知侠举;揭露封建礼教对广大女性的残酷桎梏,发掘女性身上的人性美、道德美,赞颂她们的义、侠、智、勇;披露当时社会上各种旧俗陋习,揭示邪教的虚伪本质,讽刺“时文”和官场的阿谀奉承。

  • 标签: 宣鼎 《夜雨秋灯录》 晚清社会 民生百态
  • 简介:德清俞氏是一历经百余年的文化世家,自俞鸿渐、俞樾、俞陛云至俞平伯,书香一脉,绵延不断。俞樾、俞平伯的诗作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自传性质或纪事功能,有以诗存史之意,俞氏家史於此历历可见,而俞家隐曲的心史也可凭借二人诗作呈现。诗作中屡屡有“述祖德”之句.其意在激励後人;而对後人而言,此举的反复有时亦构成沉重的心理负荷。对科名的关注和对嗣续的担心,亦是诗作中时常牵涉的问题,其中可见晚清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文化变迁对世家的冲击。俞平伯留意的问题多是从曾祖父俞樾诗中承接而来,曾祖父的慈爱和诗作是启迪俞平伯诗思的源泉。正是他们通过诗作建立的密切关系,家史与心史的呈现才成为可能。俞家所思所想,其实不单是一家之事,而是近世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秋荔亭 家族史 俞樾 俞平伯 诗歌 文学评论
  • 简介:斯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并先于外国学者霍姆斯(1972)在国内最先提出建立翻译学的问题。本文旨在梳理他的主要的翻译观点并以他的译作《大卫·科波菲尔》为例,说明他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

  • 标签: 董秋斯 翻译科学 翻译思想 翻译批评 “再创作者”
  • 简介:中国和英国的古典咏诗大多以秋天为背景、或通过描写秋景等手段抒发悲情,但前者的特点是悲而求静,后者的特点则是悲而思变化。本文将上述特点纳入审美范畴进行观照,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审美取向的反映,也是中英民族传统文化的折射。文章还深入挖掘了形成该两种不同审美取向最本质的原因。

  • 标签: 中英 咏秋诗 审美 对比 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