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对二战后美国诗坛的深刻反思,深层意象派一方面大胆借鉴超现实主义诗学以对抗"新批评"的智性写作,力图恢复诗歌与生命的同构关系;另一方面又部分程度地保留了艾略特的理性意识,主动吸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以及东方道学思想,从而对20世纪前期的"意象主义"作出新的呼应与修正。在丰富的异域诗学参照下,深层意象派不断激活、改造美国诗歌传统,以开放稳健的态度去融通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深刻影响了美国当代诗歌的艺术形态与发展路向。

  • 标签: 深层意象诗派 超现实主义 意象主义 新批评
  • 简介: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曾以荒诞怪异的写作手法和惊世骇俗的性心理分析与描述引起诸多争议。但他在20世纪末推出的《美国牧歌》却标志着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的重大转变。他在该书中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这位后现代作家的另一面。通过系统分析指出,罗斯的这种变化既是由于社会文化各种权力关系的相互作用,也是他不断超越自我进行探索的结果。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犹太文学 新现实主义 美国梦
  • 简介:村上春树是一位在“小资”头街之下的严肃的纯文学作家。在村上的多部文学作品中,他以冷静的视角将笔锋指向人类社会种种深刻的问题,也封许多日本人讳莫如深的二战历史进行了批判和剖析。特殊时代背景下对人性淋漓尽致的揭示,伴随现代文明产生的种种深刻问题,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常常是村上文学中的重要话题。

  • 标签: 小资作家 时代背景 批判现实主义
  • 简介:摘要以写实起家的西部作家雪漠,“现实感很强”是其小说给人的总体印象,但这并不意味他的小说就是对生活的照抄照搬,作家精心选取一些意象或象征性符号来表现小说主题,使得作品带有浓重的意象、魔幻色彩。这种魔幻主义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雪漠小说的气质与品位。本文以《大漠祭》为切入点,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的方法,从宏观上对雪漠小说中呈现出的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进行了解读。

  • 标签: 意象 象征符号 魔幻色彩
  • 简介:《创业史》《人生》以及《白鹿原》是当代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范例。文章基于三者的文本对比分析,着眼于现实主义的衍变,从作者创作理念、人物塑造等方面来论述“现实主义”的代际差异。

  • 标签: 农村题材 代际差异 现实主义 创业史 白鹿原
  • 简介:本文以不同媒介阶段作为区分的背景,以图像媒介作为文化层入口,以图像媒介构建的精神世界图景为对象,梳理和探讨媒介时代世界图景及其带来的人的问题。文章认为,在媒介生存、传媒拟态及大规模反讽时代,的精神图景正在传统社会的“不合法”中诞生,媒介中产生的世界图景作为媒介“扩增现实”的一部分,诞生了意志投射的表象——阿凡达,赛博人格越来越活跃并获得意义,世界的虚化和再圣化可能诞生的精神框架和的文化。

  • 标签: 媒介 人类学观察 精神图像 传播特点 媒介作用 赛博空间
  • 简介:“神话”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指最远古的传说或故事。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神话获得了的意义,产生了神话。俄罗斯象徵主义者借助神话,创造了含有神话因素的神话作品。像安德列.别雷和梅列日柯夫斯基笔下的彼得堡就体现了神话的特点。

  • 标签: 神话 新神话 彼得堡
  • 简介: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是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的整合和诠释,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路径、一种全新的教学视野。教师不但要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还需要了解自己的言与行怎样影响课堂的学习。在教与学互动中,教师和学习者双方都在重新构建自己。面对社会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挑战,作者的目的是讨论社会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社会建构主义 教师信仰和行为 大学英语教学
  • 简介:本文选取著名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中国佬》“中国来的父亲”一章中有关其父亲不同的入美方式,结合当时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背景,运用新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即文本与历史互相交错、互相依存的关系,分析作者在处理父亲入美的虚构与现实之间所做的努力以及此叙事策略的动机、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 标签: 汤亭亭 虚构 现实 文本 历史
  • 简介:如果说,小说是给读者讲一个故事,那么,电影则是给观众创造一种影像。透过那些光线和声音组成的影像。电影传达着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一种文化想象——无论那是一些真实生活的仿像,还是凭空而来的幻像。正是在这些影像的想象中,人类实现了梦想的替代。那些现实中的屈辱、伤害、庸俗、愤怒、悲伤,都可以在其中得到缓解和疗治。无疑,电影《梦想照进现实》,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想起梦想的电影。《梦想照进现实》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电视剧剧组拍摄的平常夜,女影星在一夜宿醉之后,突然向男导演提出罢演的要求。两人长达一夜的争论由此开始。

  • 标签: 梦想 电影 影像 无奈 文化想象 故事情节
  • 简介:本文讨论了极简主义音乐、造型艺术和媒体的共同特征,用存在符号学等分析工具,选取艺术个案进行讨论,如菲利普·葛拉斯的音乐作品《玻璃》(1981)和《四号交响乐》(1996)、理查·塞拉的“开放”装置艺术和查克·克洛斯在葛拉斯肖像中展示出的艺术手法.研究旨在论证在不同的媒介中,艺术家所使用的方法、意味和引起的感知是共同的.本文同时检视了在的语境之中,也就是在电视商业节目中,以及更为新近的,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软件中(如葛拉斯和贝克的REWORK项目),极简主义音乐是如何被使用的.

  • 标签: 极简主义音乐 艺术 雕塑 新媒体 菲利普·葛拉斯 理查·塞拉
  • 简介:银杏俗称“白果”,因扇形叶似鸭掌而又名“鸭脚子”。银杏是非常古老的树种,起源于古地质史上的古生代,历经2亿多年的悠悠岁月,单脉独荣,郁郁葱葱,谱写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交响曲。

  • 标签: 银杏叶 神话与现实 白果 中生代 第四纪 裸子植物
  • 简介:叔本华曾说过:“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欲望树》这篇微型小说阐述的也是这个道理。它将人类无止境追求欲望的人性弱点,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读后陷入深深的沉思。小说短短一千多字,将一直困扰人性的本质性问题,用一棵树、一个岛、一群人和一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 标签: 虚拟世界 欲望 隐喻 微型小说 人性弱点 叔本华
  • 简介:杜道生著《论语译》(附主要字词、人名索引)于2011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分正文、注、译、前贤评述、著者述评五部分内容。在注译部分,作者斟酌古注,并参考了杨伯峻注。在古人对《论语》的述评部分,主要引用了宋代朱,

  • 标签: 《论语》 出版 中华书局 人名索引 杨伯峻 述评
  • 简介:1实义切分理论从语言体系出发,系统地研究了俄语词序,为后来俄语词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由于该理论的重点是俄语词序的聚合体,因而对俄语词序在组合关系方面的规律,特别是在言语中影响词序的语言外因素揭示得不很够。从另一角度看俄语词序,从新的理论出发,我们发现了俄语词序的又一重要功能——连接现实功能。

  • 标签: 实义切分 语言体系 聚合体 专有名词 组合关系 指示代词
  • 简介: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两支重要流派,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却仍需要继续予以系统的探讨。本文通过纵向对比两种理论的渊源、基本特点和局限性,旨在证明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是继承与颠覆的关系。解构主义源自结构主义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打破结构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就其局限性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演变成一种的流派。

  • 标签: 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关系